“问学”的三个向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bi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一课的教学,梳理体现“问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三个向度:梳理质疑,在文章重点处“问学”;循问探学,在文字精妙处“问学”;迁移练学,在提升能力处“问学”,真正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尊重学生的“问学”精神,适时为学生搭建完善的“问学”平台,助力学生创造精彩。
  关键词:“问学”三个向度思维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游记,作者叶圣陶通过准确的语言文字描述了自己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从常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她以“问学单”为抓手,提取关键问题,为学生搭建探究合作、交流碰撞的舞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发散思维,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最终达到了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常老师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主要从三个向度体现了“问学”对学生思维提升的积极作用。
  一、梳理质疑,在文章重点处“问学”
  学生要掌握某个知识、某项技能,有其内在的过程。作为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为其提供思维延伸的方法和平台。抓住文本的重难点“问学”,更易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本内容。游记类文本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不是新鲜的文体了,教学时需要抓住其独特之处,通过对重点的“问”与“答”,触发思维的张力,引发独特体验,引导学生灵活掌握该年段学生所要求达成的知识技能。
  可以看出,常老师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所以课堂一开始看到的便是对第一课时结束后学生“问学单”的反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叶圣陶的游览路线,还画了游览路线图。看着彭子凌画的这幅图,你能简单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吗?”当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以及课前“问学单”的引领得出“作者从金华城出发大约五公里到达罗店,再从罗店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来到双龙洞口,从洞口进入外洞,游览完外洞,就穿过孔隙进入内洞,在内洞走了一转,又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时,常老师根据课前对“问学单”问题的整理,围绕学生印象最为深刻的“叶圣陶过孔隙的过程”这个问题进行教学,带着学生去品味、体验这种独特的体验。
  这段教学可以说是本堂课的精华,拎出了文本教学的主旨,也体现了叶圣陶先生作品的精妙:因为孔隙非常狭窄,加上光线昏暗,无法用眼睛来观察此处的景点,所以作者通过写自己过孔隙时的感受,准确写出了双龙洞三处景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接下来的教学便水到渠成——将精力放到源于学生提问的核心问题“作者是怎样将经过孔隙的过程描述清楚的?”上,引导学生交流质疑。教师则及时抓取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对各类问题的比较,聚焦全班学生的目光,将教学自然提升至另一个层面。
  二、循问探学,在文字精妙处“问学”
  阅读课,既要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在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品味语言文字精妙,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游记亦如此。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叶圣陶先生通过描写外洞、孔隙以及内洞的特点还有路上的景色,把原本并不稀奇的天然溶洞一下子名扬天下,这其中除了叶圣陶先生通过自身的名气“代言”之外,更多的是他用质朴又准确的文字将双龙洞的景色直观展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于不知不觉中被吸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细品细悟中读懂作者的语言文字,感受其中的独特和精美,便是我们课堂上要做的了。
  纵观整节课,常老师利用“问学单”,很好地对这一环节进行了诠释。当通过“问学单”摸清了学生对课文兴趣点在第五小节时,常老师紧紧围绕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引导:“作者就是这样有条理地写清楚过孔隙的过程的。那么,他又是怎么写这独特的过程的呢?我们已经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肯定都知道这个秘密就藏在语言文字当中。接下来,请大家细细品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写他过孔隙这个独特的过程的?’”通过静心阅读文本之后,学生开始逐一交流。他们的“我觉得作者是通过自己的感觉体现独特感受的”“孔隙很狭小,作者是通过写自己怎样坐船通过来写这个独特的过程的”的结论准确把握了文章的核心。用感受貫穿整个游览孔隙的过程,用体验说明景点的特点,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另外,作者用准确的词语传递自己过孔隙时的压迫感,用假设的方式暗示孔隙中的昏暗,用独特的坐船经历展示孔隙的狭小……这是一位语言大师的文学功底,更是文章的精华之处,所以要在此处多停留,深挖掘。对此,常老师再次立足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学”,探究此处的“学问”,即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感受,在此处做足了文章。如当学生交流到“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句话时,常老师这样说:“这个‘贴’字能不能换成‘躺’字?”虽然只是简单地替换,但学生通过比较就能深刻地体会到:“贴”字更能显示紧密度,显示作者从后脑、肩背、臀部到脚跟都与船底黏合在一起,没有一点孔隙。再如,教师出示的“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句话是作者的假设,更是作者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如何能让学生体验到当时的压迫感、紧张感,还是需要抓住关键词语进行体会。在充分朗读以后,有学生关注到了“稍微”“一点儿”“准会”这三个词,常老师便让学生去朗读、去体会、去交流。由此,学生明显地感受到,简单质朴的文字也能清晰表达出感觉。
  在这个环节中,常老师带领学生立足品读关键词,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品味语言,咀嚼文字,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并适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他们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互动,紧紧抓住精妙的文字进行“问学”,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迁移练学,在提升能力处“问学”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生发点,有的可以就精美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有的可以抓住重点词句、难点词句深入体悟作者情感,还有的则可以抓住独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进行迁移练笔,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作者过孔隙时的独特感受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更是引导他们进行学法迁移,提升习作能力的好机会。润物细无声,常老师看准了时机,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对自己所提问题解决得差不多的时候,适时进行引领:“学到这,大家有什么收获呢?”从学生的回答“写作文时可以详细写自己的感受”“把感觉写细致会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明白叶圣陶文字的精妙所在了,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认知层面还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认知毕竟还是“他知”。如何将“他知”转化为“己知”,形成自己的能力,这是需要教师进行及时引领的。常老师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她适时出示几个练笔场景案例,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情境,试着把当时独特的感觉写细致,并力求做到让读者感同身受。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她又告诉学生,可以用教师出示的场景,也可以自己选择印象深刻的进行练笔。如此贴近学生生活又符合学生认知的话题和练笔形式,在学生思维活跃、领悟深刻时及时出现,真是恰到好处。因此,经过这样的练笔过程后,学生的经验积累得到了有效激发,体验兴趣得到了真正的诱发。经过品读感悟后,他们对质朴、洗练、准确的文字也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写法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因而能够活学活用,写出生动、形象的文字。这一过程解决的是本篇文章的难点,更是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有力抓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美国的教学法专家布鲁巴克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们的课堂如果能真正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能尊重学生的“问学”精神,并适时为学生搭建适宜、完善的“问学”平台,学生必能创造出精彩。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面对万千变化的世界,原本丰富复杂的心灵个体,作文时常常会陷入如此的窘境:或者老气横秋、落入窠臼,或者东拼西凑、拾人牙慧……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放飞思维的翅膀,“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写出富有生命灵动和鲜活色彩的佳作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指出:“思维是学习的
期刊
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面对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多方面的,下面就教学工作中的具体环节——作业布置的方式方法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布置课前作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以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为例,在上这节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搜集有关
期刊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可起到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当前,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热潮正在全国兴起,素质教育观的确立和实施,为确立音乐教育应有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要做到:咬定“读”字不放松。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舒展联想的翅膀,受到精神上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感而写。以读为基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阅读 联想 写作    一、教学案例    片段一: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向同桌讲述文中故事。  同学们推选一人向老师及其他同学讲述文中故事。  2、前人云:不动笔
期刊
数学实验是一种动手与动脑(操作与思维)相结合的数学探究活动,能架起形象思维和抽象知识之间的桥梁,提升数学学习的参与度和理解度。时下,数学实验及其教学研究的热情高涨,各种理论评述和实践案例不断发表。笔者认为,数学实验的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数学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做出猜想,然后举例验证,最后总结结论,从整体上感受从现象到规律的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从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期刊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只有做到“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收获不曾预约的精彩,让学生焕发活力、提高智力、健康成长。为此,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立场”,站在学生角度,设计和实施教学: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心灵去感悟,用学生的情感去爱憎……下面,以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街舞男孩(Scratch程序控制)》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基于“学生立场”设计和实施
期刊
摘 要:全面從严治党必然从严治团。新中国成立以来,共青团自始至终都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深切关怀下成长壮大,自始至终都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与时俱进,锐意革新,体现出一贯的从严治团要求。从严治团的历史进程表明,坚定不移跟党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全部工作,尊重和把握青年特点,是团的工作不断推向前进的重要法宝。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应深刻认识从严治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革故鼎新,重点做好团支部建设
期刊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总有一些后进生,也就是不能达到规定的学业进度、从学习的行列中掉下队来的学生。既然是掉了队,自然还是有赶上的可能的,但是正如“滴水之冰非一日之寒”,掉队的局面往往也是长期的,这种滞后性不是一句“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可以一朝逆转的。面对后进生,首先得承认这个事实,接下来就要教师拿出一万两千分的耐心,做一项水磨工程——改造后进生。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并不愿在这样的学生身上花费太多气力
期刊
摘要:基于文言文背诵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对文言文的背诵方法进行了归纳、整合,目的在于让学生能于轻松娱乐中学会背诵,让他们愿背、善背、乐背。  关键字:文言文;背诵;轻松;指导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光辉文明的古老民族,它的许多优秀文化传统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很多成语典故、名言警句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语文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也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
期刊
摘要:《最佳路径》(第二课时)一课的教学基于儿童的“问”,立足儿童的“学”,教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彰显了“问学”课堂的魅力。利用工具,确定教学内容;围绕问题,发展学生思维;回归文本,习得言语形式,是值得借鉴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问学”教学内容思维言语形式  赵爱珍老师执教《最佳路径》(第二课时)这一课独辟蹊径,基于儿童的“问”,立足儿童的“学”,教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彰显了“问学”课堂的魅力。在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