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睡晚起可能是一种病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comput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大妈今年67岁,退休10多年了。她来到睡眠障碍门诊,是因为多年来养成的早上10点之后才起床的习惯。马上就要大学同学聚会了,这么“晚起”恐怕会使自己无法参加活动。
  为了这次聚会,大家酝酿了好久,反复征求意见和协商,多数同学认为,目前大家年事已高,今后能聚齐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趁现在多数同学的身体还算硬朗,家庭、工作上也能“走得开”,隆重举办一次聚会—集体到母校所在城市上海及周边旅游一次,时间计划一周。
  李大妈对聚会充满期待,一直和同学们保持联络,并积极出谋划策,最后形成的方案可以说有她不小的贡献。距离出发的日子越来越近,李大妈却突然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自己养成了晚起床的习惯,要10点后才能睡醒,如果早上硬起床,那么一整天都会感到“没睡够”,处于没有精神、心情烦闷的状态。这样的睡眠习惯,参加集体旅游活动肯定会有不少的困难。想到此,李大妈对聚会的热情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打起了退堂鼓。但之前那么积极表态参加,临时提出不去,恐怕无法向同学们解释。
  通过与李大妈的进一步交流,医生了解到李大妈30多岁就出现了失眠问题,主要是入睡困难。李大妈为此吃过多种催眠药和安神类中药,这些药物往往在使用头几天时有些效果,但很快就“失效”,而且她自己担心会成瘾,一直抗拒服药,所以,从没有长时间坚持使用过任何一种药物。她也尝试过睡前泡脚、喝牛奶、自我按摩等多种方法,效果同样不明显。总的来讲,睡眠时好时坏,但基本能完成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因此也就慢慢习惯了睡得晚的状态。为避免卧床后不能入睡而“浪费”时间,李大妈上床睡觉的时间不断延后。上班时,为了尽量保证第二天能正常出门,最晚凌晨1点她会强迫自己卧床。退休后,不再担心早上起不来的问题,晚上上床睡觉的时间就由着自己了,在感觉有困意时才去睡,这样慢慢养成凌晨三四点间入睡,一般能一觉睡到10点后,起床时感到清醒、轻松,很满意。但遇到8点前需要起床的情况时,就会感到很困难。
  1睡眠节律障碍是一种常见但未被重视的睡眠障碍
  李大妈患的是睡眠时相延迟障碍,这在睡眠障碍分类中属于睡眠—清醒昼夜节律障碍。睡眠—清醒昼夜节律障碍可简称为睡眠节律障碍,是一类并不少见但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重视的睡眠障碍。
  人的睡眠—清醒节律基本特征是24小时周期节律,这种节律受到人体内稳态系统和生物钟系统的调节。其中的生理过程非常复杂,还存在很多有待明确的科学问题,但归根结底,调节的最终结果表现为周期性夜眠昼醒的24小时规律。
  成年人理想的睡眠时间是21—23点入睡,早晨5—7点睡醒,总睡眠时间平均7个半小时,其中睡眠时间在7—8个小时的人可占到70%左右,其余30%左右的人睡眠时间或者少于7个小时,或者8个小时以上。也就是说,个体的睡眠时间实际上存在不小的差别,但只要持续时间比较稳定,睡醒时有相应的轻松感,白天没有影响工作、生活的困倦,就是正常的睡眠。如果夜间入睡的时间明显推后,如凌晨2点后,导致睡醒的时间相应延后,在遇到不得不按照一般起床时间起床时,会有“睡不醒睡不够”的困难时,就可基本判断存在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了。
  2过于“早睡早醒”
  也是问题
  与睡眠时相延迟相反的另一种情况,是以“早睡早醒”为基本表现的睡眠时相提前障碍,这是另一种常见的睡眠—清醒昼夜节律障碍。当然,这种过度的早睡早醒,与我们所提倡的“早睡早起”的健康睡眠作息有着本质不同。这种早睡过早了,甚至刚到傍晚就出现很强的睡意,且很不容易克服;相应的早上醒来的时间也明显提前,如凌晨4点前就醒来,并感到“睡够了”而难以再入睡。
  睡眠节律障碍的其他类型还有非24小时昼夜节律障碍、无规律昼夜节律障碍、时差综合征、倒班综合征等。睡眠节律障碍的共同特征就是睡眠—清醒节律紊乱,使得病人不能按照自己的预期和社会生活的一般需要在“该睡时”获得良好睡眠、“该醒着时”保持头脑清醒,以致带来夜间失眠、白天嗜睡或精神萎靡不振,甚至情绪抑郁、焦虑烦躁等痛苦,给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因此,一旦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睡眠节律障碍,应尽快就诊,首选设有睡眠障碍诊治中心或睡眠医学中心的医院。
  3睡眠节律障碍的
  预防和治疗
  睡眠节律障碍的预防重于治疗。我国医学实践有重视预防的优良传统,所谓“大医治未病”集中体现了对预防的重视。“防病胜于治病”是适用于任何疾病的一条基本原则。
  睡眠节律障碍的预防原则是,认真体会、评估自己的睡眠需要,在此基础上保证每天的基本睡眠时间不受“侵犯”。好比了解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一样,睡眠和饮食都是个体生存的基本需要。
  坚持作息规律。现代生活中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恐怕很难完全避免因加班、倒班或娱乐而导致某天夜间睡眠不足的情况,好在人体有调节能力,短期的作息紊乱或睡眠不足,身体一般能作出调整而不至于出现严重后果。但如果在作息规律这个问题上太“任性”,经常打乱自己的基本作息规律,一旦超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再作纠正就很困难了。
  如果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睡眠节律障碍,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网络的普及使得许多人养成了遇到问题“搜一下”的习惯。作为获得一些知识的方法,这种“搜一下”的习惯值得肯定,但如果简单地按照搜索结果进行“自我诊断和治疗”,就不可取了,甚至会造成危险。临床医疗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绝非读点书、学习点知识就能掌握的。
  睡眠—清醒昼夜节律障碍一旦形成,治疗是有一定复杂性的,需要由有睡眠障碍诊治经验的精神科专科医师来进行。基本的治疗方法有光照治疗、时间治疗等,结合病人的具体症状还可以采用褪黑素制剂、催眠药等辅助治疗,同时对符合诊断的抑郁症、双相障碍病人进行综合治疗,一般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他文献
每次出门诊,我都会遇到很多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患者,他们带着疲惫和期盼的眼神,希望我能给他们光明的指引,甚至希望我能多给一些诊疗时间,出了诊室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也知道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为挂号难而把治愈的希望寄托在一次的门诊,因为嫌医生给的时间不如他们想象的长而不满。  我很理解精神心理病患的痛苦和家人的不易,以及早日康复的愿望,但是我更希望大家了解精神心理门诊。写下这些,希望给大家在看病和寻求医疗路
期刊
林萧,今年25岁,至今还属于“三无人员”,即无业、无钱、无车,自己都养活不起,更何况是养活其他人,自然也无异性愿意和他结婚。事实上,他多年前从高中辍学回家后就没再继续读书,长时间在家闲待着,曾零零散散地干过几份短时间的临时工作,可时间不长,总是因为种种原因就辞职不干了,之后便再也不愿出去找工作。  邻居都说他家孩子是反着养,林萧内向、腼腆又敏感,而他妹妹却大大咧咧、敢拼敢干,大学毕业后就到外地闯荡
期刊
2014年11月21日—23日,第四届全国临床心理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暨两岸四地睡眠医学高峰论坛在深圳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委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和广东省人民医院联合主办;广东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协办;北京纽瀚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承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整合、人文、管理”,来自全国各省、市综合医
期刊
笑口常开、乐观向上、积极的亲密关系可以降低血压、心率和血管硬化的进程,是心脏的最好保健品,同时,积极的心理干预更是改善甚至是冠心病的重要治疗因素。因此,易感者预防疾病的发生要做到以下七点。  1发病后,有九成的人会担心自己有生命危险,也有的人担心由于自己的疾病会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增加、收入减少,担心失去现有的工作岗位,担心家人的关心会随着时间推移减少,担心药物或手术的副作用……因此要学会列举自己的担
期刊
前几天带儿子去超市,他选了一件玩具,让我有点小“尴尬”,因为他选的是一个粉色的娃娃家套盒,里面有镜子、梳子、头饰、化妆盒等。“宝贝,你选个别的玩具吧。”我试着跟儿子商量,儿子摇头。这时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路过,笑着说:“那是女孩的东西。”儿子听了不以为然,坚持要买这个玩具。反复沟通后,我还是妥协了。回到家后,儿子迫不及待地打开玩具,拿出里面的镜子走到我面前说:“妈妈,你看我的放大镜。”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期刊
“约法三章”的典故可谓尽人皆知。在我家,也经常上演约法三章的现代版—主人公有两位:我和孙女摇摇。  摇摇在学校里是少先队大队长,在班里是班长,所以她在家里也总想要当“家长”,屡次三番想“篡权”。表现之一就是经常与我约法三章,期待着能抓住我的“小辫子”,从我手里夺走“家长”的职位。  我有饭后吸烟的习惯,夜里经常咳嗽;我平时总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觉得这种姿势很舒服,我还喜欢在寂静的林间进行晨练。这三件
期刊
2012年开始,我的头发忽然掉得很厉害。6月份大学毕业拍集体照时,我的头发明显比其他同学少很多,而读研之后,脱发更是越来越严重。我在医院和药店买过很多药和保健品,却没什么效果。  后来根据医生说的脂溢性脱发的诊断,我在网上搜了很多关于脂溢性脱发的知识。原来并没有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特效药,于是我选择了心理调节方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吸引力法则”?这个法则在很多年前就已经传到中国,也为很多国人
期刊
自打退休,我便成了老伴儿的专职秘书,用她的话说,我是“打下手”的。  刚退休那会儿,我的心情一直没有“放晴”,整天心里空落落的,老觉得自己丢了什么,屋里屋外出来进去地转,不知道做什么好。老伴儿见我患上了典型的“退休综合征”,便给我找了个好“活儿”:给她“打下手”,文雅点儿说,当她的“专职秘书”。  想想自己原来常年在外奔波,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家务全扔给了老伴儿,确实欠她太多,于是,我便抱着补偿之心
期刊
人际之间,从一方盛情相邀到另一方婉言谢绝会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们常常会为拒绝别人的邀请而伤脑筋,一方面是出于礼节而怕伤了面子,另一方面出于情感而怕伤了感情。  如何有效而无伤害的拒绝别人也是检验我们社会化水平的一块试金石。以下通过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原理,为“拒绝无能党”们给出心理小处方。  1态度—永远的制胜法宝。  拒绝本身很容易造成对方难堪,一脸冷峻,势必会让这种难堪雪上加霜,将人心冰冷到极点。
期刊
Q您好!孩子进入初二年级,她告诉我她的同学如何自恋,但我觉得她自己就很自恋,爱照镜子,爱打扮,爱夸自己,爱买新衣服……我们这一代接受的教育是要“爱党、爱人民、爱国家”,但是她们却提出“爱自己”,这让我很担心,这样的孩子将来岂不是很自私?我将这些想法告诉她,她却不听,说我老土,我该怎么办?  一位着急的母亲  A爱子心切的妈妈:您好!因为不知道您的真实姓名,所以选择了这样的称呼,而且,我也不想称呼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