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安全感的男孩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sl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萧,今年25岁,至今还属于“三无人员”,即无业、无钱、无车,自己都养活不起,更何况是养活其他人,自然也无异性愿意和他结婚。事实上,他多年前从高中辍学回家后就没再继续读书,长时间在家闲待着,曾零零散散地干过几份短时间的临时工作,可时间不长,总是因为种种原因就辞职不干了,之后便再也不愿出去找工作。
  邻居都说他家孩子是反着养,林萧内向、腼腆又敏感,而他妹妹却大大咧咧、敢拼敢干,大学毕业后就到外地闯荡,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还嫁了个不错的老公,婚后便从家搬去了外地,而他只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林萧的妹妹时常对父母抱怨,为何哥哥都这么大了,还把他当小孩,整天护着,不让他出去闯闯,由着他的性子,成天躲在屋里,什么都不做,连她这个女孩子都不如,可她父母每次都无奈地说:“谁让你哥哥胆子小,受人欺负后落下病根了呢!”
  林萧的妹妹心里明白,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父母依然为哥哥当年辍学一事而内疚、自责,可当时怎么能怪父母呢,谁让自己的哥哥整天总是躲在墙角,什么人也不接触,行为扭捏得像个女生。的确,他在第一所高中读二年级时,班上有个调皮的男生给他起了个“假姑娘”的绰号,可其他人也有被人叫绰号的时候,却不像自家哥哥那样没出息,听一次便哭哭啼啼地跑回家,要死要活地闹,坚持说不上学了。父母迫不得已,才给哥哥另换了所学校,好说歹说才做通工作,劝他继续上学。谁知,换了学校后,哥哥仍不能适应,对人对事变得更加敏感,经常说有同学欺负他,不仅当面含沙射影地嘲讽他,还在背后偷偷编排他。慢慢地,哥哥疑神疑鬼的毛病越来越重,甚至将怀疑的对象不断扩展至全校的同学和老师,不管家人如何劝说,他都听不进去。后来,哥哥高三没读完便退学回了家。
  在林萧眼中,周围全是坏人,尤其是在他换了学校再次读高二那年,他深切地感到别人对他的不友好、看他的眼神中充满嘲弄和敌意,就连有人提出想要和他交个朋友,他也认为那人有某种不正当的目的。他感到自己所到之处都有人指指点点,不管别人说了或做了什么,他都认为是在谈论他,他认为这些内容看似和自己无关,其实是在暗示自己特殊的含义。他在洗手间多次听到外面传来陌生人讲话的声音,有男有女,他们将自己刚才做过的事评价了一遍,有几个还嘲笑他是伪娘,是天下男人的悲哀,其他人都附和这个说法,并发出刺耳的嘲笑声,可等他出去看时外面却没了人。
  林萧经常夜不成寐,脑子里乱七八糟,外面经常传来那些人嘲笑自己的声音,有时他还觉得头疼,可家人带他做过检查,并未查出明显问题,于是他将这些理解为有人故意用高科技设备害他,他认为这种设备可以发出超声波,而且可以做到只针对他一个人的程度。他坚信那些人的目的就是让他痛苦和难过,他有时还感到自己的想法已经被周围人知道了,理由是有次他在学校小卖部买东西,心里刚想买杯可乐,恰逢旁边有几个男生经过,他隐约听到他们在谈论什么事,其中有个男生说:“你说可乐不?”听到此,他认为这绝非巧合,一定是有人用超能力对自己进行了脑电波扫描,测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向外播散,其中还包括他内心很私密的想法,而其他人则故意说给自己听,让自己的隐私无处可逃,让所有人全都知道,对此他无法接受,深感愤慨。他甚至觉得就连家人都知道了自己的想法,有次还询问母亲是否知道自己心里在想什么,母亲却茫然地摇摇头否认,可林萧依然认为父母不过是在做戏,他们什么都知道,只是不说出来而已。
  整天胡思乱想的林萧既听不进讲课,也跟不上班里的进度,学业一落千丈,一直处于全班倒数,学校早有劝其休学的打算。家人也想让他休学,以为在家调养一段会好些,可他却表现得越来越怪,话越来越少,不和家人交流,不知体谅和关心家人,家中的事务也一概不管,整天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不出来,有时听到里面噼里啪啦摔东西的声音。他父母认为他因为学业受影响而心情不好,也就听之任之。休学一年后,他干脆提出不上学了,这回任家人说破天也没用。
  回家后,开始他还在父母和熟人的介绍下,先后做过几份临时工,可终因对周围人不信任,总是怀疑有人给他作对,还疑心工友中有些是以往的高中同学,和他一起工作就是为了要来监视和害他,就干脆不上班了,整天待在家里不出门,刚开始还能看看电视,有时竟然说电视里播放的新闻和自己有关,并对着电视做一些奇怪的动作,后来干脆连电视也不看了,整天将自己关在屋里,半天不出来,不知在做些什么。他越来越不注意个人卫生,经常邋里邋遢,好长时间不换衣服、不洗漱,更别提洗澡了,家人见他这样也无可奈何。有时家人听到他一个人在屋里嘟嘟囔囔地大声骂着什么,时不时还使劲拍着窗户。
  有次他父母趁他上洗手间的空,偷偷进到他的房间一看,竟然吓了一跳,只见墙上都是一些杂乱、骇人的红色大字,如“某某,你该死”、“我恨你们”或“杀杀杀”,家人觉得不对头,想哄骗他到医院查查身体,可他偏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反而认为父母让他去医院就是联合那些人要害自己,并对父母大打出手,家人对他都有些害怕了,没想到以前温顺的儿子竟会做出如此举动。后来有次他半夜从家中偷跑出去,两天后家人才在警察的协助下将其找回,只见他眼神呆愣,衣服很脏,纽扣胡乱扣着,袖口破了个大洞,不管家人怎么问,他都不回答,也不知道他在外面遇到了什么。
  家人赶快带他到综合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包括头部MRI检查,可结果都无大碍,便建议带他去看精神科医生,在那里家人才知道林萧实际上患的是精神分裂症。
其他文献
要说这辈子为什么会选择当老师,还真有些说来话长。我4岁半那年父母工作忙,没有人照顾我,于是,他们决定把我送进学校的“红孩子班”,也就是现在的学前班。  第一天上学是邻居家的红玲阿姨带我去的。不记得因为什么事情耽搁了,我们迟到了。我在门口等着老师安排座位,那位姓段的老师皱着眉头说:“你咋不坐下呀?”  我往哪里坐呀?第一天上学也不懂啊。我战战兢兢地站着。  老师凶狠地说:“你傻呀,你咋不坐下呢?” 
期刊
2014年12月13日,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职业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和企业职业心理健康促进管理者联盟共同主办,格略集团心理管理研究院承办的“2014第三届中国心理管理实践论坛—暨企业职业心理健康促进管理者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职业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马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本届论坛紧随党中央“促进人民幸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脚步,以“幸福企业·智慧管理”为主题
期刊
34岁的崔某虽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但她在村里也算个不大不小的人物,以前她读过几年书,如今又当上了村干部,管着村里几百号人,她头脑灵活、点子多,深受村民们的敬仰。她所处的是山区,当地人对黄鼠狼传得很神奇,多数人深信它非等闲之辈,谁若不慎伤了它或得罪了它都会遭遇或轻或重的不测,更有甚者,将某位村民的离奇身亡与神秘的“狐仙”联系在一起,传言说那人曾得罪了“狐仙”而遭此大难。此后,凡遇黄鼠狼,人们都会对
期刊
跟你说了多少遍,为什么你就是不听呢”,“你要在同一个坑里跌倒多少次,才能长点记性啊”,“你太让我失望了,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这些话大家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呢?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在同一个问题上屡次犯错时,我们总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朝他们怒吼,或在他们耳边不停地“念经”,以为这样就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就可以改变孩子的某些行为,而事实上,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有一次,马克·吐温去参加一个慈善募捐会,照
期刊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的抱怨和感慨,感慨学生越来越难管、教改压力大、教师待遇差、教师社会认可度降低等。这些抱怨折射出一个较为普遍的事实: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出现了停顿,即“职业高原”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弗朗斯从职业生涯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职业高原”这一概念。他认为,“职业高原”是指在某个阶段,员工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人处在职业生涯的峰点,是向上运动中工作责任与挑战的相对终止,是职业发展的一个停
期刊
在患冠心病以前,55岁的C先生可以算是健康人士,不抽烟、不喝酒,胆固醇也不高,经常打网球和慢跑。但是,因为在一次商业谈判中严重受挫,他突然感到严重的胸痛,很快就晕倒了,所幸谈判场所与医院近在咫尺,他很快得到了医治。  当C先生在急诊室完全清醒过来的时候,感到异常的焦灼,他无法接受自己急性心肌梗塞的事实,担心自己快死了,担心公司业务、担心妻子、担心孩子……甚至认为自己的生活全完了。他开始夜夜失眠,即
期刊
承德的一名女大学生,为了教会姥姥姥爷用微信与晚辈视频聊天,手绘了6页文图并茂的说明书,从怎样打开软件,到如何发送语音消息,非常详细。老人拿着这份说明书欣慰而激动地与外孙女用微信沟通,一脸幸福。这件事在网上赢得一片赞扬,她手绘的不止是一纸说明书,更映照出无数游子心中最深沉的牵挂,是一份孝心宣言书,承载了晚辈对长辈的孝心、耐心和成全之心。  沈阳某中学的学生自创手绘了“新二十四孝图”—情景版、简约版、
期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扫墓祭祀、寄托哀思的时节,又是一年清明将至。  寄托哀思的心理意义  祭祀祖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寄托哀思,其二是寻求心灵上的庇护,从而弥合自己内心的自卑和无助感。  我们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在我们孩童时就真实存在,来自他们的悉心呵护和照料使得多年的密切关系被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直到我们已经长到父母般的年岁,而父母已
期刊
一个月前,82岁的金大爷刚做了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很成功,医生说他恢复得很快,甚至比那些年轻一些的病人恢复得还要顺利,这两天他就能出院了。  金大爷回忆起这一个多月的住院日子,笑着说:“多亏了我的老伴,没有她的照顾,我不会这么快康复,辛苦她了!还有我的儿子和女儿,他们轮流给我们老两口送饭,陪我们聊天,推我出去散步,让我们放松心情。现在医学技术这么发达,我真幸运啊!”老人的女儿说:“父亲平时就是个乐
期刊
每次出门诊,我都会遇到很多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患者,他们带着疲惫和期盼的眼神,希望我能给他们光明的指引,甚至希望我能多给一些诊疗时间,出了诊室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也知道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为挂号难而把治愈的希望寄托在一次的门诊,因为嫌医生给的时间不如他们想象的长而不满。  我很理解精神心理病患的痛苦和家人的不易,以及早日康复的愿望,但是我更希望大家了解精神心理门诊。写下这些,希望给大家在看病和寻求医疗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