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_ex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现在,我们初中几乎每一堂语文课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子。这表明:教师已经有了把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的意识。然而,由于一些语文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合作学习形式化;2 、合作学习泛滥化;3、合作学习自由化;合作学习不均衡5、轻师重生。
  
  二、应对策略
  1、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这一目标应是“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并且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2、精心选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将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一定要精选问题,要把那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完成。
  3、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合作学习是以个体自主学习为前提的,当个体在自主学习不能解决某一问题的情况下,而且这些个体都需要解决某一共同问题的情况下,这时个体才会产生合作的愿望和要求。在这个前提之下产生的合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相反,如果个体能够自己解决某一问题,那就没有合作的必要和可能。因此,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既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留足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空间。小组合作交流前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为后面讨论交流提高“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有助于学生把问题讨论得更广阔更深刻。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在组际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展开讨论,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跳出教案的框框,不要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
  5、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弱生更弱。为此,教师要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其次,要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他们先说出自己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心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进行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6、教师要主动参与。“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参与中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一个榜样作用。同时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该讲则讲,该点则点,该评则评,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合作学习中得以迸发,在思维碰撞、成果共享的氛围里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真正含义,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不能否定它的积极作用,它的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其他文献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日益显示。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直观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有效的教学需要学生具有有意义的学习心向,即学习兴趣,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尚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受新异活动的
期刊
艺术是对生活的创造,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艺术具有惊人的魅力!它让多少人如痴如醉。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像艺术那样,磁铁般地吸引着我们的学生,那我们的教学必定会到达一种意想不到的境界。  当然,我们的课堂,不是舞台,不是画室,不能把舞台艺术、绘画艺术硬搬进课堂。艺术与教育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然而两者却是相通的。教育应该探究艺术,将艺术引进教育,使教育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乐
期刊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
期刊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
期刊
当前的许多课粗看去很活泼,很生动,但课堂表面的繁荣背后往往是实质深处的萧条。这就是摆在我们许多教师面前必须思考的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我想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
期刊
一次沙龙研讨中,一位同事给我们讲述了下面的这个案例:  有位教师为了渲染气氛,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朗读情景:“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朗读水平很高,电视台特意准备到我们班来招聘播音员。你们想当播音员吗?你们想到电视台露一手吗?老师预祝你们成功。”  此言一出,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自由读时,孩子们集中了所有的智慧认真练习,企图征服全场“观众”;比试读时,同学们声情并茂,使出了九牛二虎之
期刊
学期初,偶遇机缘参加了语文优质课评选,我选择的课文是《第一次抱母亲》,所以我选择了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合起来。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便捷、更为广阔的信息和资源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下载了很多适合学生阅读和观看的资料,以期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温暖他们的心灵,为课文内容和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做好铺垫。以《第一次抱母亲》为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
期刊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学。”“教”是为了“学”,“教”应该服务于“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授学生以渔,远胜于授学生以鱼。  多年来,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经常领着学生逐段分析课文,把知识掰开并揉碎,讲深讲透,这样以来,一篇好文章被分解的支离破碎,一节课仅有的45分钟,被我占去了三分之二,而自己反认为这样的讲解模式才算“传道授业”,才被认为是好课。  我完全抛弃了分析课文的模式,不再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
期刊
《我的叔叔于勒》它是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小说作品。这篇小说写得如此精彩,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  【教学片段】  片段一:理解、评价人物形象  轻声读第20-47段,菲律普夫妇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的情节。找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地方,在课文中做批注。  1、给学生充分的阅读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普遍认为语文难教,学生成绩难以提高,很大程度体现在作文教学上,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这与我们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大关系,下面就我个人在这两方面进行初浅的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生观察、体验、思考不够,缺少发现。我们经常发现:老师布置一篇作文后,学生抓耳挠腮,弄了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这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生活中曾经常见的人和事物没有留心观察、细心体验,认真思考的结果。不留心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