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20年被团省委、省學联定为高校学生会“深化改革之年”,我们在此改革背景之下针对社团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做此研究。因为目前的社团组织尚且不够成熟,因此通过结合广东培正学院的社团组织实际情况,讨论其现存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提出改进的建议,目的在于探索出一条社团组织在改革背景下未来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积极作用,更好地给大学生第二课堂体验,强化社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良性影响。
关键词:改革 第二课堂 思想教育
1 引言
1.1 调研实施背景
2020年被团省委、省学联定为高校学生会“深化改革之年”,而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学生社团组织更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此,在改革背景下研究高校社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广东培正学院学生社团组织个例情况的探讨和分析,以小见大,讨论其现有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革措施,以便能探索出未来高校社团组织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强化社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良性影响。
1.2 基本思路
通过对广东培正学院学生社团组织的研究,了解其现状、特点以及架构,从而总结学生社团组织在发展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发展方向提出解决措施,最后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
首先,明确本次研究课题中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改革方向。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相关数据与政策,探讨并研究学生社团组织目前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所呈现的问题。其次,通过调研与总结八大优秀组织发展经验,发现广东培正学院学生社团组织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问题。通过调研,总结问题的出处和改革的前进方向。最后,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准备,针对实际问题的改革方向,提出其解决或缓解的措施,并研究展望高校社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
2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概念特征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一词的概念与特征在本文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奠定性的作用。
2.1 概念
通说,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从广义的角度看,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本着自愿原则组成的、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有关文化、学术、体育、公益等相关兴趣爱好的非盈利性学生团体组织。主要包括学生会、志愿者协会或者大学生艺术团等社团组织。从狭义的角度看,高校社团组织主要是指除了研究生会组织与学生会组织之外的其他类型的学生性组织高校学生社团组织[1]。
2.2 特征
1.自发性与自觉性。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按照大学生的自主意志组织起来的团体,因其聚集了一群兴趣爱好相似、思想认知趋同的青年大学生,于是便成为了大学生最容易、最快速和最愿意参与的一个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这种自发性和统一性,使得高校社团迸发出无限的可能性[2]。
2.开放性与包容性。
高校社团组织吸收成员的限制性规定较少,其招纳的成员可以不分年级、院系,有的甚至能超越学校的界限,只要有相近的兴趣爱好,学生们就可以加入,也可以自由退出,完全尊重个人意愿,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即可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
3.多元性与多样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校园社团组织的类型愈发丰富,有兴趣爱好类、文化实践类、学术科创类、社会公益类等等。组织开展活动方面的新方案新形式更是层出不穷,活动形式不再局限于开展讲座、座谈会等单一的形式,在结合互联网新时代的形势下,活动的开展变成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形式愈发繁多。
3 社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其内部的社团组织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其在思政教育中的渗透作用也是尤为突出。
3.1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指的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蕴含其中的平台或媒介,这一载体的构建目的在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修养[3]。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都集中在大学课堂上,思政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同学们在学习繁杂的专业课时要余出精力去学习思政课程,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分心等现象。而高校社团组织的出现则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育人的新途径,学生将个人兴趣与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当中,这样既增加了大学生活的趣味性,又能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根植于学生身上。
3.2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影响
2020年,在“深化改革之年”的大背景下,我校的学生会也参与到改革前列中,学生会改革方面明确了“坚持全心全意服务同学,聚焦主责主业开展工作”的方向,工作架构更新为“主席团+工作部门”模式,目标是实现精简机构和人员规模,以保证学生会成员的高质高效。在改革浪潮之后,社团与学生组织之间更加密切,双方合作使得各类活动得到充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社团文化与团学文化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
4 深化改革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现状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4.1 强化思想引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主要战场,使广大的大学生投入党的怀抱中,提升思政教育的广度以及深度。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社团组织更注重于职能的发展,没有真正发挥出联系广大同学的纽带作用。在经历改革之后,开始举办各学院干部及社团干部改革培训会,明确改革的措施,如:开展院校两级“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邀请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及学校领导为社团组织思想和学业兼优的学生进行授课,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灌输下去,结合“灯塔工程”的解读深化改革要求,为党和学校培养一批思想引领的“灯塔”,再由学员开办院级青马班,发挥“传帮带”作用,进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 4.2 坚定理想信念,强化青年担当意识
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为了毕业而被迫活动的现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很难将自身的发展同责任感和理想信念联系起来,广东培正学院根据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以往的活动承包制度,将学校活动通过公开投标的方式,吸引各班级社团组织参与学校活动当中,从而强化青年担当意识,并对担任干部的要求有所提高,通过遴选机制考察选出一批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学生。坚持从严治理,顺应社会反腐倡廉的风气,建立健全学生工作人员的约束机制和处置机制,加强作风建设,督促学生工作人员对待任何事情要有责任意识,用潜移默化的形式树立大学生的服务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4.3 健全管理机制,提高思政工作质量
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学生社团组织的组织机构过于庞大冗杂,管理层出现了类似官僚化的职位,使同学们产生了严重误解。如何健全管理机制,提高思政工作质量是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工作,笔者认为这才是深化改革下学生社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首要问题。各学生社团组织顺应改革浪潮,坚持精简原则,改革组织架构,去除掉等级思想、“命令式”不正之风。
如:制定工作指引,明确优化校,院两级学生会机构和规模,同时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组织架构。做好学生会原有部门的撤并和人员的分流工作,学生会确需主办的重大工作或活动,可根据需要以项目化方式招募志愿者,吸收同学参加,鼓励推动各社团组织形成整体合力。听取、收集同学在学业发展、身心健康、社会融入、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普遍需求;进一步规划组织架构,提出“学生自治自育”的理念,精简社团部门与人员,严明社团组织内部纪律,摒弃等级思想,做到尊重与沟通,建立专门的监督反馈部门以及机制,对社团组织各项活动进行监督。
4.4 强化团队意识,凝聚青年思想力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的理论课堂就属于夯土筑基的铺垫,社团组织第二课堂就是对其的补充。在理念上,各学生社团组织以共赢为基础,在实践中却逐渐偏离轨道,各自独立而缺乏横向联系。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现在各学生社团组织经常“文山会海”,疲于奔命,却像两条永不交叉的平行线,匆忙而过,没有留下任何一点联系的痕迹。如果各学生组织可以合作好,加强横向联系,把断层衔接好,就不需沦为“开会机器”。借此契机,消除各学生社团组织之间的壁垒,加强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八大学院组织部的八院联谊素质拓展活动就是一个模范,一般情况下,大家之间的沟通交流仅限于校团委发布的各种工作中,但这次活动主动破除壁垒,加强之间的联系,搭建了双方的沟通桥梁。
4.5 推动社会化进程,提高青年综合素质
在校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广东培正学院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有针对性的通过志愿服务类型等形式开展社团活动,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平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學生生活与社会实际之间搭建良好的平台,使得学生积极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增强其使命感、荣誉感。
推进思政课和共青团政治引领目标一致,依托第二课堂,创新工作载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导向、凝聚功能,培养提高在校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社会责任能力、实践实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美育文体能力、菁英成长能力、技能培训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与社会紧密连接,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学生群体与社会的凝聚力提升。
4.6 坚定党旗所指,推动团旗进击方向
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心中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价值观,在改革的道路上留下属于我们的印记,但是要牢牢把握一个大前提—党旗所指,团旗所向。未来的改革更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高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学生工作部统筹负责,牵头召开各部门工作联席会议,由党指挥改革的“钢枪”,再由团委为其增添“火药”,落实双重指导,贯彻党委的有关要求,一步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让改革的曙光通过这把“钢枪”在高校思想建设改革领域全面开花,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于浩.高校社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论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9):10-11.
[2] 杨飞龙.高校学生社团隐性育人功能刍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181-184.
[3] 李轩航.高校社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17-19.
关键词:改革 第二课堂 思想教育
1 引言
1.1 调研实施背景
2020年被团省委、省学联定为高校学生会“深化改革之年”,而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学生社团组织更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此,在改革背景下研究高校社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广东培正学院学生社团组织个例情况的探讨和分析,以小见大,讨论其现有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革措施,以便能探索出未来高校社团组织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强化社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良性影响。
1.2 基本思路
通过对广东培正学院学生社团组织的研究,了解其现状、特点以及架构,从而总结学生社团组织在发展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发展方向提出解决措施,最后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
首先,明确本次研究课题中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改革方向。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相关数据与政策,探讨并研究学生社团组织目前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所呈现的问题。其次,通过调研与总结八大优秀组织发展经验,发现广东培正学院学生社团组织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问题。通过调研,总结问题的出处和改革的前进方向。最后,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准备,针对实际问题的改革方向,提出其解决或缓解的措施,并研究展望高校社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
2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概念特征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一词的概念与特征在本文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奠定性的作用。
2.1 概念
通说,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从广义的角度看,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本着自愿原则组成的、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有关文化、学术、体育、公益等相关兴趣爱好的非盈利性学生团体组织。主要包括学生会、志愿者协会或者大学生艺术团等社团组织。从狭义的角度看,高校社团组织主要是指除了研究生会组织与学生会组织之外的其他类型的学生性组织高校学生社团组织[1]。
2.2 特征
1.自发性与自觉性。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按照大学生的自主意志组织起来的团体,因其聚集了一群兴趣爱好相似、思想认知趋同的青年大学生,于是便成为了大学生最容易、最快速和最愿意参与的一个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这种自发性和统一性,使得高校社团迸发出无限的可能性[2]。
2.开放性与包容性。
高校社团组织吸收成员的限制性规定较少,其招纳的成员可以不分年级、院系,有的甚至能超越学校的界限,只要有相近的兴趣爱好,学生们就可以加入,也可以自由退出,完全尊重个人意愿,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即可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
3.多元性与多样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校园社团组织的类型愈发丰富,有兴趣爱好类、文化实践类、学术科创类、社会公益类等等。组织开展活动方面的新方案新形式更是层出不穷,活动形式不再局限于开展讲座、座谈会等单一的形式,在结合互联网新时代的形势下,活动的开展变成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形式愈发繁多。
3 社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其内部的社团组织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其在思政教育中的渗透作用也是尤为突出。
3.1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指的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蕴含其中的平台或媒介,这一载体的构建目的在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修养[3]。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都集中在大学课堂上,思政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同学们在学习繁杂的专业课时要余出精力去学习思政课程,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分心等现象。而高校社团组织的出现则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育人的新途径,学生将个人兴趣与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当中,这样既增加了大学生活的趣味性,又能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根植于学生身上。
3.2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影响
2020年,在“深化改革之年”的大背景下,我校的学生会也参与到改革前列中,学生会改革方面明确了“坚持全心全意服务同学,聚焦主责主业开展工作”的方向,工作架构更新为“主席团+工作部门”模式,目标是实现精简机构和人员规模,以保证学生会成员的高质高效。在改革浪潮之后,社团与学生组织之间更加密切,双方合作使得各类活动得到充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社团文化与团学文化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
4 深化改革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现状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4.1 强化思想引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主要战场,使广大的大学生投入党的怀抱中,提升思政教育的广度以及深度。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社团组织更注重于职能的发展,没有真正发挥出联系广大同学的纽带作用。在经历改革之后,开始举办各学院干部及社团干部改革培训会,明确改革的措施,如:开展院校两级“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邀请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及学校领导为社团组织思想和学业兼优的学生进行授课,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灌输下去,结合“灯塔工程”的解读深化改革要求,为党和学校培养一批思想引领的“灯塔”,再由学员开办院级青马班,发挥“传帮带”作用,进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 4.2 坚定理想信念,强化青年担当意识
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为了毕业而被迫活动的现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很难将自身的发展同责任感和理想信念联系起来,广东培正学院根据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以往的活动承包制度,将学校活动通过公开投标的方式,吸引各班级社团组织参与学校活动当中,从而强化青年担当意识,并对担任干部的要求有所提高,通过遴选机制考察选出一批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学生。坚持从严治理,顺应社会反腐倡廉的风气,建立健全学生工作人员的约束机制和处置机制,加强作风建设,督促学生工作人员对待任何事情要有责任意识,用潜移默化的形式树立大学生的服务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4.3 健全管理机制,提高思政工作质量
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学生社团组织的组织机构过于庞大冗杂,管理层出现了类似官僚化的职位,使同学们产生了严重误解。如何健全管理机制,提高思政工作质量是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工作,笔者认为这才是深化改革下学生社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首要问题。各学生社团组织顺应改革浪潮,坚持精简原则,改革组织架构,去除掉等级思想、“命令式”不正之风。
如:制定工作指引,明确优化校,院两级学生会机构和规模,同时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组织架构。做好学生会原有部门的撤并和人员的分流工作,学生会确需主办的重大工作或活动,可根据需要以项目化方式招募志愿者,吸收同学参加,鼓励推动各社团组织形成整体合力。听取、收集同学在学业发展、身心健康、社会融入、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普遍需求;进一步规划组织架构,提出“学生自治自育”的理念,精简社团部门与人员,严明社团组织内部纪律,摒弃等级思想,做到尊重与沟通,建立专门的监督反馈部门以及机制,对社团组织各项活动进行监督。
4.4 强化团队意识,凝聚青年思想力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的理论课堂就属于夯土筑基的铺垫,社团组织第二课堂就是对其的补充。在理念上,各学生社团组织以共赢为基础,在实践中却逐渐偏离轨道,各自独立而缺乏横向联系。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现在各学生社团组织经常“文山会海”,疲于奔命,却像两条永不交叉的平行线,匆忙而过,没有留下任何一点联系的痕迹。如果各学生组织可以合作好,加强横向联系,把断层衔接好,就不需沦为“开会机器”。借此契机,消除各学生社团组织之间的壁垒,加强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八大学院组织部的八院联谊素质拓展活动就是一个模范,一般情况下,大家之间的沟通交流仅限于校团委发布的各种工作中,但这次活动主动破除壁垒,加强之间的联系,搭建了双方的沟通桥梁。
4.5 推动社会化进程,提高青年综合素质
在校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广东培正学院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有针对性的通过志愿服务类型等形式开展社团活动,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平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學生生活与社会实际之间搭建良好的平台,使得学生积极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增强其使命感、荣誉感。
推进思政课和共青团政治引领目标一致,依托第二课堂,创新工作载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导向、凝聚功能,培养提高在校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社会责任能力、实践实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美育文体能力、菁英成长能力、技能培训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与社会紧密连接,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学生群体与社会的凝聚力提升。
4.6 坚定党旗所指,推动团旗进击方向
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心中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价值观,在改革的道路上留下属于我们的印记,但是要牢牢把握一个大前提—党旗所指,团旗所向。未来的改革更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高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学生工作部统筹负责,牵头召开各部门工作联席会议,由党指挥改革的“钢枪”,再由团委为其增添“火药”,落实双重指导,贯彻党委的有关要求,一步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让改革的曙光通过这把“钢枪”在高校思想建设改革领域全面开花,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于浩.高校社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论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9):10-11.
[2] 杨飞龙.高校学生社团隐性育人功能刍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181-184.
[3] 李轩航.高校社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