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论证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着重讲到了教师必须具备健康心理、先进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施个性化教育、充分挖掘《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潜能,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
关键词: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070-01
心理教育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是否能培养出全面发展适应当今世界的人才。加强心理教育不但要把它纳入课程体系当中,而且还要把它有机地渗透到各科的教学当中。
一、加强对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教学理念
要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就必须要对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认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系。
1、心理教育与形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关系。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是否能形成优良思想品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有懒惰心理的人很难培养开拓进取的好品质;有妒忌心理的人,很难与同学团结友爱;一个任性的人,不可能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而且如果一种不健康心理长期得不到矫正,任其发展下去,还可能酿成道德之错,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而有勇敢精神、严于律己、助人为乐等健康性格的人,就容易形成爱祖国,爱劳动,遵纪守法,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
2、心理教育与学生智力发展的关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包括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等“智力因素”和包括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相互影响,而人的记忆、思维想象、观察,总是在一定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的支撑下进行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得好,“智力因素”才能发挥得好。如:意志力强、情绪良好的人,学习效率比较高,智力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而意志力差、情绪不良的人往往比较懒散、害怕困难,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无所适从,进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可见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
3、心理教育与学生身体素质的关系。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灰心等不良情绪,影响其情感、心境、性格、意志,形成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心理长期处在或严重的不健康状态。也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疾病。
从上面对心理健康和德智体的关系分析来看,心理是否健康,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对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教学理念,把健康心理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针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善于引导学生敢于面对挫折
挫折是学生所要达到目标受到阻碍,而又无法克服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初涉人世的初中学生。针对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一实际情况,我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素材,把它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三、针对学生的懒惰心理,激励学生立志奋发,勤学好问
懒惰,在初中学生身上主要表现有: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高,纪律松懈,缺乏自觉;生活上缺少奋斗目标,得过且过。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列举一些事例,如: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虚心学习,“苇编三绝”的勤奋,最终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为后人所敬仰。明代的戚继光年仅十七岁时对父亲表示,要做一个“身先士卒,临敌忘身”之士,后来他在平定东南沿海倭寇的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成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写下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决心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历史人物少年立志,为之奋斗,终成大业的事例,去激励学生早立志,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为实现自己目标而奋斗。
四、发扬民主教学,创设心育氛围
发扬教学民主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它更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教学民主能给学生更多参与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提供学生遇到困难和面对挫折的机会。当遇到困难和面对挫折时,学生除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克服和勇于面对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帮助,或同学间的合作去解决,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加强师生和生生间的合作,又可以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进而形成良
好的心理品质。
五、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努力营造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氛围
初中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自制力不强,会经常不自觉地出现反复。因此,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外,而且还要在课外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时时提醒,鞭策学生,使学生朝着健康心理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办“每日名人名言”专栏,我就充分地利用了教室的黑板,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并要求当天值日的同学把它抄到专栏上,这些名人名言就如一股清泉悄悄地净化同学们的心灵,对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改变教育理念,针对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优势,把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渗透其中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出更多能适应当代社会的人才。
关键词: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070-01
心理教育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是否能培养出全面发展适应当今世界的人才。加强心理教育不但要把它纳入课程体系当中,而且还要把它有机地渗透到各科的教学当中。
一、加强对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教学理念
要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就必须要对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认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系。
1、心理教育与形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关系。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是否能形成优良思想品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有懒惰心理的人很难培养开拓进取的好品质;有妒忌心理的人,很难与同学团结友爱;一个任性的人,不可能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而且如果一种不健康心理长期得不到矫正,任其发展下去,还可能酿成道德之错,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而有勇敢精神、严于律己、助人为乐等健康性格的人,就容易形成爱祖国,爱劳动,遵纪守法,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
2、心理教育与学生智力发展的关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包括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等“智力因素”和包括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相互影响,而人的记忆、思维想象、观察,总是在一定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的支撑下进行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得好,“智力因素”才能发挥得好。如:意志力强、情绪良好的人,学习效率比较高,智力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而意志力差、情绪不良的人往往比较懒散、害怕困难,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无所适从,进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可见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
3、心理教育与学生身体素质的关系。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灰心等不良情绪,影响其情感、心境、性格、意志,形成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心理长期处在或严重的不健康状态。也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疾病。
从上面对心理健康和德智体的关系分析来看,心理是否健康,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对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教学理念,把健康心理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针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善于引导学生敢于面对挫折
挫折是学生所要达到目标受到阻碍,而又无法克服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初涉人世的初中学生。针对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一实际情况,我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素材,把它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三、针对学生的懒惰心理,激励学生立志奋发,勤学好问
懒惰,在初中学生身上主要表现有: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高,纪律松懈,缺乏自觉;生活上缺少奋斗目标,得过且过。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列举一些事例,如: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虚心学习,“苇编三绝”的勤奋,最终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为后人所敬仰。明代的戚继光年仅十七岁时对父亲表示,要做一个“身先士卒,临敌忘身”之士,后来他在平定东南沿海倭寇的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成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写下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决心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历史人物少年立志,为之奋斗,终成大业的事例,去激励学生早立志,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为实现自己目标而奋斗。
四、发扬民主教学,创设心育氛围
发扬教学民主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它更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教学民主能给学生更多参与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提供学生遇到困难和面对挫折的机会。当遇到困难和面对挫折时,学生除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克服和勇于面对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帮助,或同学间的合作去解决,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加强师生和生生间的合作,又可以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进而形成良
好的心理品质。
五、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努力营造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氛围
初中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自制力不强,会经常不自觉地出现反复。因此,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外,而且还要在课外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时时提醒,鞭策学生,使学生朝着健康心理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办“每日名人名言”专栏,我就充分地利用了教室的黑板,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并要求当天值日的同学把它抄到专栏上,这些名人名言就如一股清泉悄悄地净化同学们的心灵,对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改变教育理念,针对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优势,把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渗透其中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出更多能适应当代社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