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之梦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u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江和秭归两处屈子祠,我都曾造访,老伴和我,面对两处屈原先生的塑像各三鞠躬。前者是秋天,桂花怒放,后者是春天,橘子花盛开。那香气同样令人陶醉,却有沉郁和清逸的不同,也许如《离骚》和《九歌》韵味有异吧。还有让我至今难忘的是那汨罗江,不料想那一江流水,这回流到我的梦里来了。
  我沿着江岸走。天,像是半展开的历史长卷;云,像卷面上的蝌蚪文;江,像是向时间的隧道流出来的,带着幽幽的古韵。竹林旁江岸上坐着一位老人,雪白的须发长长地拖在地上,同屈子祠里塑像很不相同,然而我知道必是他。
  “这不是屈原老先生吗?”因是在梦里见到两千年前的古人并不觉稀奇,倒像偶遇老邻居一样。
  “这不是刘老汉吗?”一见如故,其实并非一见,在《离骚》里我们早就见过,而且成老友了。我坐在他身旁聊起天来。
  “当今之时,正需要老兄你这样的大才、奇才,你这样的刚正不阿、性格烈火的人。正需要你这支大笔,扬清激浊,滋兰斩棘。你的《离骚》式的狂飙霹雳,足以扫荡一切污泥浊水,你那《九歌》式的柔肠似水,足以高扬人间的真情大爱,而你那升天入地、九死不悔的求索精神更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所不可或缺的。跟我走吧,别总老在江岸上发呆!”
  “不行啊,老兄!”不行有三。一是当前文艺界以娱乐为时尚,充满低俗的东西,民众的欣赏胃口给引歪了。不中不西,不男不女,不像样,不成话的东西准能一炮打红。严肃的高尚的东西则被矮化、笑话、庸俗化,如此等等,请想我那东西与此大相枘凿。“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二是文艺被钱神勾去了魂。上媒体,上头条,得大奖,做主席,炒个铺天盖地,有钱神作法,一切不难。我,只会莳花刈草,往往饔飧不继,又同高官富甲宿无交往,拉不到赞助。写出东西来,哪个睬你?三是我正走背运,有人说我已过时,有人给我造绯闻,我还能伸出头来挨打吗?
  “你过于悲观了。”
  “昨天的一件事说来你听听。昨天是端午节,此地举办《离骚》及其楚文化学术研讨会,我兴冲冲走去看看。在入口处被拦住了。”
  “先生请出示请柬。”
  “我没有请柬。但我是研讨会的主体。”
  “什么主体,您是哪位领导?是市长吗?是市长秘书吗?是文化局长吗?是文艺处处长吗?是作家协会主席或副主席吗?或者是离休的老领导吗?”
  “不是,都不是。”
  “那么您是赞助单位的老板派来的代表吗?您是电台、报社的记者吗?”
  “也不是。”
  “对不起,您不能进入会场。”
  “可是,我是屈原,我是《离骚》的作者,《离骚》是我作的。研讨我的作品,我还没资格旁听吗?”
  门上的人听了,如被雷击,倒退几步,面色惨白,忽然大叫“保安快来,把这疯子赶出去。”我一边被推着朝外走,一边喃喃地说“真倒霉,白日见鬼!”
  “哈哈!你出现的怪异,难怪人家拿你当鬼。要知道,开这么个研讨会,30年前是不敢梦想的。”
  “倒也是,出得門来,我想去看看龙舟大赛。听说这是为了纪念我才举办的。几千年绵延不绝,老百姓的厚爱啊!当时那些不可一世的名王大将,早已与草木同朽了,而我还活着。来到江边,锣鼓喧天,人声如潮,但见八只龙舟一字排开,龙首昂扬,冲波如箭。我看得高兴,手舞足蹈,还高唱起来,那雄赳赳气昂昂的奋进气势正合我的胃口。
  “回来彻夜难眠,在清与浊、醒与醉之间,发生了哈姆雷特式的疑问。今晨我坐在这里在等渔父,如今他成了养鱼专业户,等他卖鱼回来再讨论讨论。”
  “老师,回家吃饭,有新酿的桂酒!”一个少女的声音在喊。屈原答应着,笑着对我说:“走吧,到我家喝酒去!”他站起来,不留神从袖口里落出一沓稿纸,我顺手拾起一张,见上面写着:
  “龙舟竞渡赋
  驾八龙之宛宛兮冲浩浩之洪涛。
  上青天以逐日兮下碧海以追鳌。
  受阻隔而不馁兮居上游而不骄。
  散万花于大宇兮挟九星以游遨。
  ……”
  “看你老屈嘿,”我拍着他的肩说“原来你还藏着一手,这才是你的性格,遭黑暗则斥黑暗,见光明则歌光明,谁说你只会写《离骚》?你的诗情万古长新,你的大笔千秋常健,听说你收了一位女弟子名叫山鬼,还不曾见过呢?!”
  我们挽手向一片幽篁深处走去,但听一个清亮的女声唱道:
  “若有人兮山之阿,
  乘赤豹兮带女萝。”
  (摘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又到一年端午时。端午节的话题虽已传承了千年,可每到此时,人们还是不由得谈论起来。看大师们笔下的端午,则更有一番别样的趣味。  端午节是美丽的,老舍的《赵子曰》中,对北京端午节的描绘令人难忘。“小妞儿们黑亮的发辫上戴着各色绸子作成的小老虎,笑窝一缩一鼓地吹着小苇笛儿。光着小白脚丫的小孩子,提着一小竹筐虎眼似的樱桃,娇嫩地吆喝着‘赛李子的樱桃!’铺户和人家的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
期刊
新浪微博上有一条热帖,主题是“33岁,他们在干什么”:  “1986年,习近平33岁,宁德地委书记;1988年,李克强33岁,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88年,汪洋33岁,铜陵市市长;1993年,周强33岁,司法部办公厅副主任、部长办公室主任。”  我对他们的33岁一点都不感兴趣。我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跟帖故事。  在跟帖中,我的一些朋友回忆了他们的33岁:  封新城,从电台辞职,创办《新周刊》;  
期刊
宋庆龄无法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何如此“无情”,而且自己的母亲和大弟宋子文都反对这桩婚事,想到这里,她鼻子一酸,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这是宋庆龄记忆中的第一次哭泣。  作为一名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一直以坚忍、智慧的形象享誉国内外。7岁那年,她依依不舍地离开家去中西女塾上学时不曾哭泣;14岁,她携妹妹宋美龄离开亲人赴美留学时不曾哭泣;在广东军阀陈炯明叛乱期间,叛军的子弹两次掠过她的鬓角,她没有哭泣;孙中
期刊
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文化的发展,什么是真正的文化?文化其实就在你们呼吸的空气里,在你们眼前的山、脚下的大地里,在你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里。大家知道“文化”这个词最早出自哪里呢?是出自于《周易》。《周易》的易傳上有一句话叫做:“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关乎天文,就是我们要观察四时的变化,这个季节为什么来新疆的人特别多昵?因为这里的秋色特别纯美。  所以文化这个词,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
期刊
她可能是中国最老的出诊大夫,97岁还坚持出诊。她不收红包,不开“大处方”。有人说她守旧、过气,有人说她身上有“医道”。  97岁的胡佩兰是新中国第一批上岗的医生,是新中国首批全国劳模之一。行医将近70年,她坚持每天8点半准时出现在医院。她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病人在等她。  病人眼里的胡佩兰“医术好,看病仔细,而且从不乱开药”。找她看病的不少是一家几代人。或者同一个村子里的村民。胡佩兰总结自己信奉
期刊
有一条江,它没有黄河、长江五千年来哺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情怀。也没有金沙江的汹涌澎湃,雅鲁藏布江的雄浑跌宕,可它一流就流成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民族魂魄,流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激荡不已的情愫,对祖国的挚爱,对故土山河的那份拳拳的眷恋。这更是一条诗意纵横的江河,每一阵江风过后,江面上都会有那吟唱了几千年的楚歌在回响,千秋万世后,它会依然孤傲的荡漾着这亘古的诗风。这是一条独一无二的流淌着中华文化血脉的江河。
期刊
“老爸,不哭,小雨滴守着你”  连续几次化疗和放疗,肺纵膈上的肿块一再缩小,直至肿块完全消失,癌魔暂时遁逃了。我以胜利者的姿态出了院,虽然虚弱至极,我还是将扑上来迎接我的小雨滴,猛地举上了天空。  暖暖的日光下,我睡在阳台的躺椅上,小雨滴做完作业,就会像小鸟一样坐在我身边,还拿来一把小剪刀去除我双鬓初生的白发:“剪掉爸爸的白头发,就会给我找一个漂亮的妈妈回来。”妈妈?我一惊。小雨滴的妈妈早就再婚了
期刊
在打麦场边的厢房里,停着一盘石磨。磨上堆着玉米秸秆,未被秸秆遮盖住的盘上,有孩子们用废电池芯和粉笔刻画在上面的字迹,黑的,白的,有的是缠来绕去的线条,有的是歪歪扭扭的文字。斑驳得难以辨认。  石磨周围没有孩子们玩耍,可能是天冷了,风大。风吹的时候,麦场上秸秆沙沙作响,也吹得石磨上的玉米秸秆直哆嗦,风吹过磨盘的牙口,漏掉的风拍得石磨似乎在动弹。八九岁时,我整天坐在石磨上,写生字,背课文,玩游戏,吃饭
期刊
繁茂的枝叶在风中摇摆,仿佛这个夏天浓密的卷发。阳光穿过它们的间隙,零零碎碎地照射在地面,那些残缺的心形,再也无法复原。  我开始脱下长袖,像被剥去外壳的荔枝,露出柔软而白皙的果肉。时间让夏天的一切变得饱满,我发现自己胖了。在南方时,我偏瘦,母亲常为我做肉食,却也不见成效。而东北的黑土地的确能养人,在这里待上两年,身体就控制不住地膨胀起来,然而母亲却看不见我的变化。  其实,只身来到东北念书,有一段
期刊
其实在农历四月初,河边的芦苇就长得有两三米高了。于是我奶奶就叫凤英去摘芦叶。凤英是我姑,那时候还没出嫁,她是奶奶当童养媳那样养的。我姑黑黑壮壮的,读不进去书,上完初中,认得几个字,就回家干活了。那会儿我爸早就大学毕业,分到苏北建电厂去了。当然同行的还有我妈,然后就有我们,一二三,相继被送到乡下。  我们跟着我姑去摘芦叶,她穿着白底小蓝花的的确良衬衫,自己纺的靛蓝粗棉布裤子,裤脚管塞进黑色橡胶雨靴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