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多元的中国西方音乐研究之路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百年中,中国的西方音乐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西方音乐研究与教学的资料、观念及体系建设已具有相当规模。现今的业界学者和学子们,基于前人的成果和成就,仍不断地在历史反思中寻找中国西方音乐学科发展的空间与途径,力图突出本国特色的同时关照国际学术前沿,从而使中国未来的西方音乐学科建设能够更加趋于深化与完整,并达到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学术高度。
  西方音乐学会自2003年成立以来,历经十载岁月,今年又迎来了第四届年会的召开。2013年9月22日至2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会会员及参会代表近两百余人相聚于沈阳音乐学院,展开为期三天的学术交流。大会围绕“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和西学前沿”这一中心议题,共设四个子议题:1.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历史、特色与前瞻;2.中西音乐比较:方法与途径;3.当代西方音乐学术研究的走向与反思;4.瓦格纳、威尔第专题研究。本届年会共提交论文127篇(实际发言者104人),论文内容总体表现出冷静与审视的特点,无论对旧论题的再议、新命题的提出,还是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展望与反思,学者和学子们以自身深厚的学识和学养展示出了高水准的专业阐释。
  如何展开中国视野下的西方音乐研究成为本届年会热论的议题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叶松荣与上海音乐学院孙国忠就“中国视野”的解读与认识进行了交锋式的讨论,叶松荣从“中国视野”研究西方音乐的内容实质、以中国人的视野研究西方音乐的实践探索、对个体研究行为的认识等方面进行论述。他认为,以中国视角去观照、解读西方音乐,比之用西方人的视角,也许能获得新的认识和收获。孙国忠在《西方音乐史研究:学术传统与当代视野》一文中则认为,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中国视野的提法并不科学,因为“中国视野”这样的抽象概念剥离了学者个性体现与研究实践展示的密切关系。进而言之,只有以中国学者个体存在为表征的独特的学术贡献才有可能传递表明中国学者身份的具体声音,而不可能有所谓的带有国别符号并具群体选择指向的抽象性“视野”。在大会自由讨论中,于润洋、杨燕迪、余志刚、王晡、姚亚平、李兴梧、李秀军、汪申申、刘经树、高拂晓等学者也就这一议题进行了热烈发言。大家普遍认为,目前我们所做的西方音乐研究对于国内而言意义重大,但从文化背景差异角度而论,我们进行的西方音乐研究目前在国际上可能并不占优,但正因如此,把握从主体意识出发,注重研究的原创性,展现中国学者研究特色,进入“国际视野”则更需提倡。
  对当代西方音乐研究学术前沿的关注是本届年会的另一重要议题。目前国内学者已不局限于单纯地呈现前沿性西学成果的内容本体,更重要的是由此引发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与释义形成方法论、学科概念和研究走向等方面的启示。本届年会中,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以及中央音乐学院刘经树与周耀群这三位学者针对西学文献的发言阐释较具代表性。杨燕迪近年来一直从事美国钢琴家、音乐学者查尔斯·罗森的专著《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汉译工作,通过研读该书多年,深信这部西学专著不仅对理解古典风格的运作机制和三位重要作曲家风格有重大贡献,而且对整体意义上的音乐分析和批评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参考价值。他认为,音乐文字描写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作者的音乐敏感性、历史修养厚度、文字功力以及理性概括力,而这些却并不是能够靠单纯的“方法”所能解决的,因而,耐心的积累和用心的体验和学习仍然是不二法门。刘经树的发言内容为《音声缭绕无言词——论有解说的音乐与独立音乐》,他指出德奥作曲家无论创作独立音乐、有解说的音乐、音乐戏剧还是世界观音乐,他们都完全有权力事后发表或隐藏解说。他认为法兰克福学派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古典一浪漫时期音乐的实质,而且符号学理论可以对音乐的意义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刘经树的发言中虽未以某部具体西学成果举例,但他多年所从事的德文翻译工作使其在解读德国音乐历史现象时有较强的说服力。周耀群以《作曲家的两个世界》为题发言,他较为细致地解读了诺贝特·埃利亚斯的《莫扎特的成败:社会学视野下的音乐天才》一书,该书以社会学的方式解读了莫扎特这位独特命运的杰出作曲家,为了建立他的分析理论,埃利亚斯提出了“工匠艺术”和“艺术家艺术”这两个概念,并提出了艺术家两个世界的构想。周耀群认为音乐社会学双结构的观念有助于厘清和扩展这种两个世界的理论,并可能作为可行性方法论用以解读众多西方作曲家。近些年来,国内的西方音乐学者们投入了较多精力通过编译来引介优秀的专业性西学成果,如《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西方音乐史》、《欧洲中世纪音乐》、《西方音乐》、《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等。从当今学界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引介西学前沿成果已成为从业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伴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环境支持,引介过程缩短与扩展引介内容将指日可待。另外,具备高水平外语阅读能力的学者队伍正日益壮大,较多专业研究者均可通过西学文献的直接阅读、分析、理解和阐释来完成相应研究,或通过直接参与国际会议快速获取前沿性学术动态,这都对改善国内研究现状有较大帮助,对提高选题质量、缩小与学术前沿之间的差距以及减少研究中所产生的误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届年会展现出学术平等的良好氛围,年轻一辈学人与资深专家共同畅论,营造出勃勃生机且开放的学术论坛氛围,较多青年学者均提出较为创新且具前沿性价值的选题,如刘小龙的《西方音乐话题史:探索新方向》;贾抒冰的《论当今西方音乐史领域的几个核心问题》;宋方方的《女性音乐史的特点及新史学对西方音乐研究的影响》;陈新坤的《音乐诠释学:愿景、历史与方法》i杨健的《作为表演实践的音乐与作为学术研究的表演》;班丽霞的《“音乐厅博物馆”现象及相关理论述评》;杨婧的《“晚期风格”在西方音乐学界——兼谈传统风格史的艺术史地位以及理论困境》;伍维曦的《中世纪盛期教会音乐活动中的文人性因素——以彼得·阿贝拉德、瓦尔特·德·夏迪永和莱奥南为例》;孙红杰的《古代西方音乐记谱法的研究现状及其对中国西方音乐学研究的意义》;江松洁的《作为家用乐器的钢琴: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研究(1830-1970)》;徐志博的《20世纪西方音乐中声音素材的扩张——“音材料”→“音响材料”》:李昂的《试论音乐心理学关照下的现代音乐接受——以笔者本人(月光下的彼埃罗)三阶段“倾听”分析为例》等。   以西方音乐史各断代为对象的发言选题虽然数量不多,但选题视角均较为新颖。如中央音乐学院余志刚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奇科尼亚的两首庆典经文歌《哦,帕杜瓦,闪耀的星》和《让我们赞美彼特罗·马切洛》,通过解析作品对奇科尼亚的音乐风格做进~步的总结。英国巴洛克音乐专家、中央音乐学院访问教授彼得-奥索普(Peter Allsop)以其著作《科雷利:我们时代的新奥菲欧》其中的一个章节而展开。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徐德论述了肖邦前奏曲0p.28原作版的历史渊源,近距离审视原作版各细节,而后提出原作版在演奏出版和理论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星海音乐学院黄蕾对勃拉姆斯《四首庄严的歌》中最后两首的关联性进行解析,以此挖掘作曲家的宗教信仰和音乐美学思想。中央音乐学院何宽钊从个人主义的泛滥与有限性的拒斥、灵韵的衰退与震惊的凸显和形式主义倾向等方面来阐述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在20世纪西方和声中的张力和冲突。这些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可窥见国内对西方音乐通史所展开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各代表运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地研究视角,较多选题从研究方法上兼顾传统与现代,融汇中西观念,为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
  2013年是19世纪西方音乐史两位重要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与威尔第(1813-1901)的诞辰200周年,故本届年会专设了“瓦格纳与威尔第专题研究”这一议题,起到对该研究领域进行总结、反思和开拓创新的作用。共有27位代表进行了主题发言,主要涉及对《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帕西法尔》、《游吟诗人》、《茶花女》、《奥赛罗》、《法尔斯塔夫》等重点作品的新角度解读。此外,来自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的瓦兹索伊(Nicholas Vazsonyi)的主题发言《瓦格纳品牌的发布与推广:(纽伦堡的名歌手)》给国内学者带来新的瓦格纳研究视角。来自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音乐学家、戏剧史学家慕根(Anno Mungen)以《2013瓦格纳年:地方视角与全球视野》为题发言,他聚焦于2013年,即瓦格纳诞辰200周年之际的庆祝活动,通过世界各地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表明瓦格纳已经成为全球性现象,而以作为个案的瓦格纳为标志,引发“是否存在或正在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文化身份”的思考。
  此外,中央音乐学院姚亚平强调理解音乐应把音乐现象置于文化学和社会学研究中;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有感于科尔曼的理论发表了关于批评音乐学的学科设想;上海音乐学院陈鸿铎提出西方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复体裁”现象;星海音乐学院黄虹对西方器乐体裁的形式与内涵进行了音乐学角度解析;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何平通过对美国音乐研究的阶段成果梳理、展望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前景。总体来看,各位专家学者本着客观、严肃、冷静、审视的学术态度,对西方音乐的国内现状、西学前沿和各史学专题等方面展开了开放性、多元化的研究。
  短短几天的交流,充分印证了国内的西方音乐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往届会议相比,本届年会所体现出的特点是:一、研究成果选题丰富,视野开阔;二、研究者队伍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学者已经成长起来;三、研究视域进一步拓展,各类方法和视角更加多元;四、研究成果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虽然本届年会已落下帷幕,但西方音乐学会走过历程中所承载的几代学人的治学精神,屹然犹如一面旗帜,将引领我们走出具有开创意义的道路。随着本届会议的成功举行,我们对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的未来发展和中国西方音乐研究的未来走向与建设都充满了乐观期待。
  梁雪菲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在班级管理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打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心、热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毅力,使他们走向成功。  关键词:爱心;信心;教书育人    教育以人为本,对老师来说,也就是以学生为本。老师必备的素质就是爱学生,给予信任,成就他们,班主任更是如此。  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且不说,每日面对思想各异,性格不同的学生,处理他们因
年暑假,我暂居拉萨河边的好友家中写作。外出散步时,总能望见隔壁堂屋内一些少年在专心作画,此处宅院是藏族唐卡勉塘画派的传习所,学员们需学画七年方能出徒。一日下午,经一位藏族朋友引荐得以观摩传习所的授课过程,这是让我终生难忘的一堂课。正面端坐的老师叫丹巴绕旦,是勉塘画派的国家级传承人和西藏大学教授。学生们手持画作、排成一队立于门前,轮到回课的学生先要脱去鞋子,俯首、屈身,而后双手托举作业向前,行至老师
杨鸿年被国际上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以往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挥艺术、教育观念、理论著述和演出访谈等方面。在六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杨老师在作曲领域亦笔耕不辍,他所创编的合唱曲、艺术歌曲等声乐作品以及钢琴、手风琴等器乐作品已逾四百部(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体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力。本文试图另辟蹊径,将研究重点定位于杨老师的作品及其创作理念。  无伴奏女声合唱套曲《古越情怀》作于201
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在20世纪融合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研究范围,并体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一、研究的特点  从2000年起,至本文截稿(2012年9月),中国大陆发表的音乐美学论文及硕生、博士音乐美学毕业论文数量上有很大突破,据不完全统计其总数达到三千余篇。从中可以看出音乐美学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音乐美学研究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对研究人员的培养措施也
摘要:要搞好英语教学,首先要明确英语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犹如有了向导,不会走错方向,  关键词:提高;教学;质量    多年来,初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建重点班”、“抓尖子生”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围绕中考棒旋转的教学目标,只能引导学生走向知识化的误区。虽然一部分“尖子生”可得到“深造”,但是大多数学生心理上存在抑制、焦虑、萎缩、厌学的现象,后进生的队伍不断扩大,輟学率不断上升。反映在教学
77年9月,中国的考古事业揭开重大新篇章——在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附近,发现后来著称于世的曾侯乙墓。  该墓椁室可分为东、中、西、北四室,西室主要放置13具陪棺。北室主要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简册。东室放置主棺、陪葬棺,还有一些兵器、乐器、漆器和金器。中室放置编钟等礼乐器。  这座大墓的随葬品,诸如青铜礼器等,数量众多,异乎寻常,它们完整地保存于地下达两千四百多年,可谓我国考古发掘史上一大幸事。墓中出土
摘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不仅得到人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亲身体会;实践;提高创造力    开设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首先它要达到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其次它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再次是强调多种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多元文化激烈碰撞。本学
据不完全统计,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EMI Classics、ICA Classics、Hungaroton、Urania、APR ?穴Appian?雪等多家欧美唱片公司不约而同为已故法籍匈牙利钢琴大师乔治·齐夫拉(Gy?觟rgy Cziffra,1921—1994)整理发行的唱片达22张之多①,几乎相当于他1976年至2011年发行的唱片总和。加之,有关齐夫拉演奏的各种视频在网络上点的击量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位性格偏激小学生的案例分析,总结出针对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应从心灵上关怀,建立信任关系,引导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加强家校沟通,逐步帮助孩子改变偏激性格。  关键词:关爱;尊重;沟通    一、事件回放  “叮铃铃”下课了,孩子们站好队准备放学了。这时,队伍中两个小男孩互相推搡着,好像发生了什么矛盾。我马上走过去,想了解一下情况。还没等我开口,我们班最调皮的小刚就大声嚷起来
15年9月21日,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交响音乐会上,笔者聆听到了王建元先生的原创作品交响诗《祭》,这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献出生命的英烈们而作的乐曲显示出浓厚的历史感和沉重感,让人感受到震撼与悲泣,作者在形式技术以及精神内涵的表现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本文将从作品的技术构建以及精神内涵角度展开分析,探究作品中的悲剧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