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应用:疯狂重现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似乎只有在不打车时,才在杭州有效。
  在拥有三个国家级5A景点的杭州打车实在是噩梦。《创业家》记者站在湖墅南路闹市区街头,尽管春光明媚,但无法拦住任何一部出租车,只能在街头吸尽废气。
  记者于是拿出手机,试用这次采访的创业公司产品“快的打车”。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后,总共按了三次加价键(共加价15元),终于在第13分钟有司机响应。一上车,司机笑咧
  咧地说,“你等得比较久,所以系统还给我们加了5块钱”。跑这一单,司机除了收正常车费,还能从乘客自愿加价和系统补贴中再赚进20元。
  快的打车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人间天堂”的打车噩梦。上车后,出租车师傅用拗口的吴语腔调说,他已经是快的打车的“四星司机”了,很快要升“五星司机”,然后还热心传授打车秘诀:风景区不要加价,西湖边上都是载观光客去旅游的回头车,那是司机抢乘客的市场;过了下午四点到六点(司机交接班的时段)也可以不用加价。一路上,出租师傅的教战守则中搭着手机不断响起的哔哔声“前方有人打车”,也算是杭州阳光下一段奇异的交响曲。
  这只是《创业家》记者在杭州体验到的打车场景之一。实际上,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安装在手机上的打车应用已经成了很多乘客和司机使用率颇高的一类软件。2012年以来,市面上约有30款打车应用出现,而2013年的前3个月,竟有10款打车应用上线,行业在短短时间内迅速杀成红海。


王炜建的团队开发了一款手机软件,可以自动匹配乘客和司机,这就是今天摇摇招车的雏形。

  目前,北京的嘀嘀打车、摇摇招车和杭州的快的打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他们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交火,争夺用户。在北京占据主流的嘀嘀打车很快将在上海抢到一定份额,而已经成为上海市场主流的快的打车马上也将强攻北京。
  这个行业在混战厮杀之际,也存在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行业本身的挑战。打车应用来自于一个很“土”的行业—出租车行业。互联网在中国发展十几年,吃穿住等传统行业都改造得差不多了,唯有“行”,有出租车以来就没怎么变过,二十年前是怎么打车,现在也还是怎么打车。
  它的“土”还在于这个行业的从业人群。打车软件的实质是销售功能,帮司机接活,但一群大多四五十岁、都不怎么用智能手机的司机,如何让他们使用软件,还得安全、方便、好用,成为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事儿。
  快的打车联合创始人赵冬告诉《创业家》记者,“快的”自从在杭州铺开以来,时不时有出租司机亲自开车到公司楼下,带着手机上来请人帮忙下载应用。司机师傅只听到同行说这个软件能帮忙做生意,但不明白这个软件要怎么才能钻进手机里。
  过去出租车行业也有相同目的的产品,例如电话叫车、GPS导航叫车,然而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互动不够,叫车控制中心成为这类产品的核心。乘客向叫车中心发出用车需求,叫车中心再发给出租司机,传递效率慢。乘客与司机之间感觉距离遥远,能不能打到车彷佛总是听天由命。
国外同行可以通过佣金、广告获得收入,但中国的打车应用目前都是免费的,没有一家实现收入,未来的盈利模式也较为模糊。


据《创业家》调查,打车应用能使司机月收入多出上千元。

  “去中心化”成为打车应用软件迅速风靡的原因。乘客一旦下单,系统会立刻发出订单给附近的出租车,司机几乎可以同时间收到乘客的打车需求,并且立刻决定是否接单。司机可用语音软件或电话与乘客沟通,乘客也会马上得知订单已经被接受。沟通过程只存在乘客与司机之间,并且几乎是实时双向响应。
  赵冬告诉《创业家》记者,打车软件的关键核心在于如何优化发出订单的系统。由于出租车在马路上快速行驶,往往乘客发出订单时,附近的出租车分布地图也在迅速改变,因此如何让系统找出最靠近乘客的出租车,并且体察到哪些出租车可能最有动力去搭载该名乘客,是打车应用的核心竞争力。
  一名正在考虑入股此类公司的投资人分析,打车应用最困难的地方,是必须平衡来自乘客与司机双方面的感受。一般应用上线之后可能只需要冲高用户量,但是打车应用必须兼顾司机数量与乘客数量的成长,如果任何一方增长太快,就会出现乘客打不到车,或司机没有订单可接的窘境,就会伤害用户体验。
  其次是政策管制的挑战。打车应用能够迅速感染“的哥”群体,主要还是因为可以帮助接单;通过营运系统有效调配订单,降低出租车在路上空驶的时间。
中国的出租车行业长期以来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导致行业极度扭曲,的哥收入普遍偏低。长期研究出租车产业的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由晨立、郭玉闪等人在2009年出版的一份行业摸底报告《数量管制之恶》中指出,出租车行业至少受到数量管制(行业经营者数量、出租车数量管制)、价格管制、经营主体管制(个体户不得经营)等多重政策限制。以北京市为例,1993年市政府强力整顿后,形成了七大公司掌握62%市场份额的垄断局面。市场缺乏竞争使得出租司机别无选择,只能成为出租车公司的血汗劳工。根据前述报告,单班师傅每个月要交给出租车公司5500元、双班师傅要交出8000元左右份子钱,平均每名司机每月要交4632元份子钱,净收入仅有2218元;如果要支付油费、维护成本,并维持最低生活开销,司机每个月至少要拉活超过15000元。

  一位出租车师傅向《创业家》记者证实,每天可以通过打车应用接到三单左右生意,一单以均价30元计算,一天能多挣90元,工作20天就能多收入近两千元。许多接受随机采访的司机也表示,打车应用至少能使月收入多出上千元。   除了车费以外,打车应用最吸引人的还是“加价”功能。如果乘客发出订单没人响应,还可以往上叫价,表示愿意在车费外给予小费,刺激出租车师傅接单。以快的打车为例,乘客每单最多可以加价50元。这对广大的哥来说,是不折不扣的福利。
  发明“加价”功能的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说,在杭州地区,出租车公司面临的难题是有车没人。由于收入低落,司机流失率偏高,出租车公司即使愿意加车,也找不到人开。打车应用如果能够降低空驶率,并且在加价补贴方面提高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很有机会改变出租车行业的生态环境。
  然而,加价功能已经受到地方政府关切。根据《京华时报》4月21日消息,由于担心扰乱价格秩序,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可能将“清理”打车应用的加价叫车业务。政策风险现在已经成为打车应用业者较为担心的问题。
  除了政策风险,来自于盈利模式的挑战也加大了打车应用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国外,英国的Hailo,美国的Uber,以色列的GetTaxi等打车软件走得都比中国的同行更早,并且在过去两三年间获得资本的青睐。这些国外同行可以通过佣金、广告获得收入,但中国的打车应用目前都是免费的,没有一家实现收入,未来的盈利模式也较为模糊。
  嘀嘀打车在推出之初,曾经尝试向乘客收费。每次叫车,乘客额外支付3元,嘀嘀和司机各得1.5元。但很快,在同行的竞争之下,嘀嘀放弃了这种限制用户发展的收费模式。至于未来如何盈利,创始人程维说他也不知道。
  在许多投资人看来,打车应用尽管面临苦战,但是打不到车是大城市的通病,因而具有刚性需求特色。前述投资人表示,现在是大家追着公司跑,并且巨头们都在出手。市场传出嘀嘀已经遭腾讯锁定,可能给予战略投资,微信未来也可能整合打车业务。摇摇招车在2012年5月获得红杉资本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数额达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计划于近期完成。快的打车在获得阿米巴资本的天使投资后,在去年年底又得到了阿里资本的天使投资,即将在5月份宣布A轮融资。根据市场消息,此轮融资过后,快的打车估值可能达到两亿元人民币。
  经营租车业务平台的易到用车CEO周航对竞争格局表示担忧,由于目前打车应用有三十多家,代表它的经营门槛并不高,很可能最终又重蹈团购行业覆辙,演变成资源消耗战。“现在已经很疯狂了,大家都花钱去做地推,为了拉到司机,争着给补贴,给油卡,给话费,首次使用补贴起步价之类奖励层出不穷。”周航说。
  现在的打车应用正好比一场赛车比赛,当油箱加满,踩下油门的一瞬间,大家脑子里想的只有超越对手。至于比赛过程中是否超速或违规,谁也不会去在意了。
—本刊记者 胡采苹 王采臣


六个值得关注的打车应用
其他文献
最近两个月,尚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明若组织了律所的资深律师团队,共同起草一份有关天使投资的法律文件。它不是专为某一天使项目而设,而是一份适用于大部分天使投资的法律模板,文件制作完毕后将于5月份免费对外公布。  张明若于2010年创办了尚伦律所,在过去3年里,已经为上百起天使投资项目提供了法律服务。雷军、徐小平等知名天使投资的主要项目均由尚伦提供服务。  在张明若的设计里,这份适用于天使投资的法律资
期刊
题记  他来自中国最大的村——农村;他早《非诚勿扰》十年开始频繁相亲活动;他明白天赋神力的终极解释就是:你要有梦想;他的弟子号称百万,他在2012年完成网络教育行业最大的逆袭:由代理商变成东家;我有信心他有资格名列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他是汪建宏,黄冈中学网校校长。雨豪评述  这是一个标准的屌丝逆袭故事。站在今天的成绩上,他自信地宣称2014年度营收将超过10亿。他爱用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
期刊
在打车应用市场上呈现南霸天姿态的“快的打车”,其实已经是二次创业的作品。1983年出生的“快的”创始人陈伟星目前在杭州高新东方科技园拥有一家三层楼的互联网游戏公司“泛城科技”,员工三百多人,年收入约一亿元,当红游戏包括“魔力学堂”、“新梦幻之城”。  在陈伟星眼里,最优秀的人就要去创业,次优秀的人去民企,然后才是国企,最不优秀的人才去外企。他似乎是一个天生的“生意仔”,在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就读一
期刊
创业企业如何救灾  灾难来临,《创业家》黑马营也有数十位创业企业创始人参与捐赠捐助活动。以下是《创业家》社长牛文文关于企业地震捐款的思考。  问:创业企业,尤其是有融资而未盈利的创业企业,该不该参与地震捐助?  答:有融资无盈利的创业企业,创业者个人捐助比较合适,自立者方可助人。  问:名誉受质疑的企业家,该不该参与地震捐助?  答:受质疑者捐助,不应该挨骂,向善之心,不分早晚。  问:企业在公益
期刊
对于那些想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App的用户,技术上的难题已经攻克,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始支持个人App的免费开发,简网App工场就是其中之一。  简网App工场可以帮助企业、个人免费定制属于自己的手机App应用。注册简网APP工场账号后,用户登录后台设置名称、界面风格、栏目名称等基本信息,约3分钟之后便可生成一个可供下载安装的App包。用户可以发布原创内容,也可以采集网页内容,还可以进行社区互动、语音评
期刊
杜国楹最早想做一个大的商务通,不是记电话的功能,是把记事本,文件办公功能做进去。记得六七年前,他跟蒋宇飞,拉着我,还有一个做策划的朋友,讨论过这个产品。  E人E本肯定是一部分人的刚需。当一个市场大到足够大之后,你不用研究它有多大,去做就行了。一千万台需求肯定是有的。如果营销做得更好,他们的销量会更多。原笔迹手写这些功能,很多人用完之后很吃惊,说没想到这么好用。  杜国楹在产品方面非常下工夫,每一
期刊
苹果iPad一出,E人E本面临生存危机  产品是道,营销是术。对我们来讲,这是切肤之痛。我们为什么很难做一个大的企业?还是因为我们的产品、服务有欠缺。上帝给我们打开了营销的模式,就关闭了对产品逻辑的重视。我们靠营销暴利挣钱,结果损失了更大的机会。产品不好,今天卖得疯狂,后天还会摔下来。产品做好了,今天卖不出去可以明天卖,明天卖不出去可以后天卖。  《连线》杂志说,未来的营销就像性一样,没有本事的人
期刊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实景演出每年只演五个月。  三年前,当承德京城矿业集团辗转找到梅洪时,他正考虑在广东佛山或安徽黄山等地做实景演出产业。  “他们一直想做,”梅洪说,“没找到人,通过很多关系找到了我。”  他们要找的是“文化背景”。政府对文化产业园项目极度热衷,资本积极响应。盖楼的、挖煤的、开矿的、修铁路的、做私募的,各种资本的注入如荷尔蒙般令整个行业既兴奋又狂躁不安。  梅洪只是淘金大军中的
期刊
华为20多年来一直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不断地追,紧盯着客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一路狂奔,追着追着发现后面没有人了,这是任总最大的担忧,他说,华为还没有做好成为商业领袖的准备,带领这个行业往前走。  这本书的名字叫《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有人说我们是在炒作,但这本书对华为内部来讲就是一个警告:下一个倒下的不会是华为?如果员工倒下了,倒在泥里,就像我们在书中用的那张照片,华为就不会倒下
期刊
2009年之后,李想很少接受媒体专访,没有多少人知道李想把公司大部分股份卖掉之后的变化。  此刻,这个同龄人就坐在《创业家》记者面前。跟广为流传的照片相比,李想的发型变短了,身穿深色的圆领卫衣显得更为成熟。褪去早期刻意打造的时尚形象,此刻的李想才是真实的李想。  当记者向他聊起另一个80后成功人物戴志康时,李想不禁揶揄:他总是一副苦逼样。李和戴是很好的朋友,每隔几个月就会见一次,他们甚至共同投资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