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读文本,体验多元价值取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通过多元解读,可以把握文章的核心价值取向,感受文章的魅力。
  一、品析对话,感受林肯演讲的智慧
  1.坦诚相待,蓄势待发
  在自学课文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林肯与议员的对话,感受林肯说的第一段话,抓住“一定”三个“永远”品词析句,体验林肯遭受议员侮辱时的心情,充分联系当时的特殊场景,猜想林肯可能采取的应对方法;接着,讨论交流,从中选出最佳应对措施,理解林肯坦诚相待是最佳策略。林肯这样蓄势待发,为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埋下伏笔。
  2.避重就轻,巧转话题
  林肯在第一段话中,顺着参议员的思路进行阐述,并谦逊地表示自己的总统做得不一定好。在理解林肯充满对父亲深情缅怀的诉说后,让学生品析第二段话,思考:林肯这段话阐述的对象是谁,从怀念父亲转移到什么上来。经过交流,学生发现林肯巧妙地将话题转移到“我”能像父亲一样做鞋上,并把做鞋称为艺术,用“伟大”来赞美鞋匠。这也从反面回击了议员对鞋匠的蔑视。
  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学生齐读第三段话,出示探究题:“林肯真的会去议员家修鞋吗?他想借修鞋来说明一个什么道理?”通过交流,可以发现林肯真诚承诺,愿意为议员修鞋,尽力修好,但没有父亲伟大,手艺也没有他好。他明说修鞋,暗说治国;赞美父亲手艺好,其实是说父亲服务好。这样,林肯的执政理念巧妙地展示出来。
  4.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让学生默读课文1~5节,画出表示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思考:是什么打动了议员?从哪个词语感受到林肯的真情?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议员——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林肯——流下了眼泪。通过对比,发现林肯用真情打动了议员,消除了议员的敌对情绪,赢得了他们的支持。
  二、把握全文,感受林肯宽容的人格魅力
  1.出身悬殊,遭受侮辱
  浏览全文,找出表示林肯与议员身份的词语,说说有什么不同。经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出身背景的悬殊,导致了议员们不能接受黑人林肯担任总统的事实,但林肯是选民选出来的,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议员们只好采用侮辱的手段来发泄他们的不满,这反映了林肯执政道路的艰辛。林肯采用宽容的方法,如他所说的“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 。这是他赢得政敌支持,成功颁布许多法律的重要因素。
  2.真情陈述,化敌为友
  教学时,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林肯的三段话,仔细体会他的感情变化。教师还可以范读,从中感受林肯是怎样压着心中的怒火,宽容地对待政敌,把对父亲的至爱表达出来的。要让学生明白宽容是一种力量,当我们掌握并能运用这种力量时,就会显得自信和强大。
  三、联系背景,感受林肯的执政理念
  这篇文章原是林清玄写的,在编入课本时,编者进行了增删,增加了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与编者展开对话,揣摩编者的意图。编者在肯定林肯高超的演讲智慧和过人的宽容情怀之后,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这就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体会的地方。
  1.揣摩文题,体验平等
  文章的题目是文眼,常常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本文“鞋匠的儿子”应该是卑微的,地位低下,而林肯是美国新当选的总统,地位应该是很高的,这一对矛盾在林肯身上得到了统一。这个“统一”体现了什么呢?这是应该让学生探究的地方。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鞋匠的儿子能当总统,说明鞋匠的儿子与总统是平等的。课文中林肯的演讲包含了人人平等的思想,普通的鞋匠与议员、总统在履行各自的义务时是平等的,谁做得好,谁就伟大。因此,揣摩文题,找到矛盾的焦点,是把握林肯人人平等思想的重要切入点。
  2.承诺修鞋,真诚服务
  在品析林肯演讲的内容时,还要指导学生理解林肯的父亲为议员做鞋,林肯愿意继续不辱使命为议员们修鞋,体现了林肯的什么思想。林肯作为国家总统,他的职责是什么?通过探究、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都是为他人服务的。而议员们高高在上,讲究出身的优越心理正说明了他们没有为普通人服务的思想。因此,林肯的承诺难得,真诚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更难得。这也是他赢得人们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
  3.巧设比喻,维护统一
  出示文章的最后一节(编者加的一节),让学生仔细品读,重点抓住林肯的两句话,进行探究,理解这里“裂开的房子”指什么,体现了林肯的什么思想。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裂开的房子如同分裂的国家,比喻形象。“他希望结束分裂”,就是要维护国家统一,林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完成了历史使命。
  纵观全文,编者在展示林肯个人魅力的同时,又把他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让人们从民族大义的角度来认识林肯,认识了他的人人平等、为大家服务的思想,这才是文章的核心价值所在。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作文能力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作文,对作文感觉非常新鲜、新奇,教师在课堂作文教学中应注重指点学生作文的途径,引导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习作6”时,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练习。  题目是这样的:“文具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学习伙伴,它们毫无怨言地为大家服务。这次习作课,
书名:中华传统文化与健康心理学  作者:熊韦锐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ISBN:9787030489951  定价:58元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竞争压力的与日俱增,心理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当今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隐形杀手”。基于此,心理学研究的热度持续增加,衍生出的以健康心理学为导向的多元化心理学研究课题更是不胜枚举。学者们也渐渐发现,把中华传统文化引入健康心理
培养学生的语言智慧是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慢慢的“悟”、细细的“研”,是激发学生语言智慧的有效途径。    一、品析关键词句——激发语言智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语言优美。文字凝练,特别是一些起“点睛之笔”的关键词句意义丰富、表现力强。教学中,让学生对这些关键词句进行推敲、揣摩,以此激发学生的语
汉字,这挟裹了几千年传统文化基因、凝聚了无数代智慧文人书写经验和性情体验的创造物,曾经以灵动或沉静的风格折射历史,以飘逸或稳健的形体再现人的心灵,而今却在整齐划一的字库中排列,在手指与键盘的敲击中被动呈现。她的美在小学语文课堂里,也深陷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强势包围之中,隔着斑驳的显示屏,在不断升级的电脑硬件和软件中,她气息微弱。形与神脱节,汉字成了笔画和笔顺的机械组合,失去了与人的精神的深度关联,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地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泓清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师生最熟知的领域,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找准契合点,动态、适时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一、文本渗透,培养学生热爱地域文化的情感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一
读完《咬文嚼字透纸背,入木三分悟母爱——于永正老师教学片断欣赏》一文之后,我对于老师研读教材的细致入微产生由衷的敬佩。于老师精选了一系列映射着母爱光辉的动人细节,一步步地引领着学生走进文字的深处,走进人物的内心。这些看似平凡的文字,这些看似普通的细节,最终在大师的引领和学生的感悟中被铸造成伟大的母爱。惊叹于名家不同凡响思维的同时,我也在反思着自己的教学:是应该多多地沉潜到文字的深处,去体味一下潜藏
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任务。然而,在小学识字教学中,“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教学,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抄写,而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仍居高不下。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在快乐中激发识字兴趣  新教材的识字量大增,而识字本身又是枯燥的,如果学生一味地被动识字,他们很快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不断被
现状    在低段小学的字词教学中,由于新课程教材识字量较大,一篇课文要认识十多个生字。教学伊始,教师总是将本课的生字词一一出示出来,先引导学生朗读正音。这样的字音教学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接下来,教师的教学设计就颇令人费解了。在学生们基本上能正确地朗读生字词后,教师总爱引导学生仔细地分析一番。接下来,教师又总是千篇一律地引导学生怎样记住生字,虽然也用了多种方法记,如分析字形,编顺口溜,猜字谜,编故事
自主学习,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科学的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2011年9月起,我到某农村学校支教,接手一个语文基础差的毕业班,希望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为此,我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研制《自主预习卡》——我的预习,我做主  自主学习当从“预习”开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这三个动物,知道了它们是好朋友。那么它们分别是怎样过冬的呢?  二、学习课文  (一)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二)全班交流  师:你记住了哪个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给大家说一说。  (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交流中学习,教师只是在学生说不出、理解得不到位时才给予点拨、指导,并且总结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