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水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usions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作品是运用传统中国绘画的形式表现当代中国的面貌,中國是一个在不断的发展着的国家,具有巨大的创作资源,我的作品阐述的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具有符号化的东西最能说明我们发展的一些现象,如前期的《中国景观》里面的绿色防尘布。而这组仍在创作的新作是我找到在都市里面的“小广告”、“条形码”、“二维码”等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东西。
  我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使世界形成良性转变。我们必须保护环境,我们努力工作意味着世界将变得更加和谐。
  摄影可以理解为非常传统的,它可以记录很多以前的历史,让人们回到以前的某一个时代;摄影也是非常当代的,它可以非常清晰地把见到的东西重新组合再编辑整理,让人们在作品前产生时间和空间的错觉,可以看到既真实又不真实的影像。
  在作品的风格上,我主张维护画面的美感,这其中包括画面的构图、线条、疏密等一切绘画规律,一幅好的作品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他应该能体现出艺术家的修为和能力,一幅好的作品是有智慧的。
  摄影的这种延展性为我提供了非常大的表现空间,让我可以有更多的手法去创作。
  中国传统绘画的图式一直是你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
  答: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和传统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这个年龄段如老一代人受到的四书五经那样的教育,我们是在中规中矩的正式的学校受到的教育,加上家里都是知识分子,自然接触到的也是这些标准的中式教育。
  所以,作为艺术家是很自然的会围绕着自己文化背景做创作。
  你认为这些历史遗产对今天的文化会有意义吗?
  有很大的意义,中国的文化是一个渊源久远的文化,任何一个历史遗产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磨练才留存到今天的,说明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是多么的大和重要,忽略它的存在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不应该的,这里面有着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是我们吸取的营养和源泉。
  同传统对话的过程中,是否意在构建自身的当代性,如果是,这是如何体现的?
  答:在当代艺术的语言里,有许多是对传统语言的利用,经过挪移、戏仿等诸多手段,其实都是坐上传统的马车说我们今天的事,因此我也逐步理解了“传统的就是当代的”这句话了。


  你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山水”概念?它和西方风景有何不同?这两种审美传统对你有怎样的影响·在您的创作中有怎样的体现?
  答:我原来其实对“山水”这个概念也不算太了解,也就是走马观花地看。中国的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跟西方的风景画不一样。西方的风景更多是基于对真实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赞美大自然的壮丽和优美,表达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当然,我们从弗里德里希的风景作品里读出宗教精神和象征意义,从列维坦和希施金歌颂自然的作品里也能读出社会政治意义。比如列维坦的《弗拉基米尔之路》,那是一条流放之路,这里面政治意义很明显。但中国的山水是把现实的东西抽离出来又重新组织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再现。文人画山水不是在歌颂大自然,更多是自己的精神寄托,他们想表达一种空灵和出世的感觉。他们希望远离喧嚣和政治,追求精神上跟山水共呼吸的感觉。这跟我们今天这种社会生活比较接近。中国文人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折腾,山水恰恰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情感。所以这些山水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总的来说,西方传统的风景画的写实性和他们的文化是对应的,我们的传统的山水画的意象性和我们的文化也是对应的,这个其实很有意思。
  可否具体谈谈当代摄影中的画意意味,和传统画意摄影有何不同(或说有何超越)?
  中国传统画意摄影追求的是画面的唯美和弘扬中国山水文化,老艺术家的作品至今都是经典,无人可替代,那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而我的作品貌似“画意山水”其实只是借用山水的因素,谈不上和画意摄影的关系,无非是借机说事,表达自己的一个观点。



其他文献
从万明坚到李开复,从周险峰到何经华,“反水”或者叫“叛变”主导着一幕幕商战的硝烟    现代人把换工作称之为“跳槽”。把跳到竞争对手那里叫“反水”。  不知什么时候起,业界开始了一场跳槽比赛,看谁的惊险一跃更有力度,影响力更大,更能引起观者的的惊呼与诧异……  从万明坚率TCL旧部20多人“反水”——加盟长虹开始,这种业界为之惊心的跳槽比赛就拉开了序幕,到现在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2004年4月,
期刊
就像洄游的鱼类,无论游走到多么遥远的水域,在繁殖之时总要回溯到出生的地方;一种本土文化无论如何开放地接受外来影响,待到需要进行自身的文化创造之时,必然以各种方式向自己的传统寻求滋养。因此,向传统的回溯是文化领域里常谈常新的话题,摄影也不例外。  伴随着19世纪中期西方人以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刚刚发明的摄影术也随之传入。 但是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才开始在中国普及,并寻找自己的文化方向
期刊
“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年汇报展在京举办  10月17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中国民协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了“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2020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2018年汇报展示展览活动。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中国摄协主席李舸,国务院扶贫办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和
期刊
两位不懂法的商人,陈文敏落户杭州,游昌胜落户上海,为了品牌利益之争,斗了3年多,厮杀得天昏地暗,损兵折将几千万元。    两位不懂法的商人,陈文敏落户杭州,游昌胜落户上海,为了利,斗了3年多,厮杀得天昏地暗,损兵折将几千万元,惊动了杭州工商局、浙江省工商局、国家工商总局、上海第二中级法院、上海高级法院、北京中级法院、北京高级法院、最高法院,还动用了海口市公安局警察千里迢迢到上海来抓人……最后,在法
期刊
梦露/门罗  时间:2018.10.19 - 11.20 地点:北京·尚巴美术馆  门罗(Monroe),作为一个来自苏格兰高地的姓氏,在不同语境下被中文翻译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带有强烈性别化的汉字:梦露/门罗,分别指向美国好莱坞明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和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这间接回应了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
期刊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提出的“2006年浙商十大悬念”,第一大悬念就是:“第一代接力棒交给谁?”他在这一悬念中提出了浙商面临着“交接班”危机。杨秩清为了更好地引导民营企业正确处理交接班问题,他还用“两个儿子”作比喻。到底民营企业如何应对交接班危机,正确对待他们的“两个儿子”?记者特赴浙江对杨秩清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提出的浙商“两个儿子”的比喻,可以说是浙商企业交接班的真实写照。我们一些企业明
期刊
一  近日一张照片又火了,是央视播放的一则新闻被人截了图。图中一位头戴耳机的参会者聚精会神读着的会议手册被“拿反了”,于是被网友讽刺为“倒看如流”。一些网友分析“会议手册封面装订错了”,另一部分则猜测是“刚刚拿起来,还没来得及翻正”。不过,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倘若我们多一秒钟的耐心,把这张截图稍微放大一些,就能看见手册另一面的英文版本是正的。但在如瀑布般飞流直下的“照片流”中,似乎没有多少人愿
期刊
茅理翔最近在忙着一件事,那就是办一所专为家族企业培养接班人的学校,这是茅理翔把方太集团的经营管理权交接给他儿子后,准备用毕生精力来办的一件事,他把这件事定为他整个人生旅途中的第三次创业。  “我之所以要办这么个学校,是因为我们这一代创业者大多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创业,现在大都到了60岁左右,都到了交接班的年龄,我费有很大力气算是交接了,但我的一些同行们有许多却没有我这么幸运,他们的接力棒没有合适的人接
期刊
关于《2084计划》  《2084计划》继续了王居延作品中一贯的反乌托邦语境,如副标题“奶牛、碉堡与无名地景”所指,包括了一张有奶牛的图像,一张有碉堡的图像以及没有指向性的废墟、海景和山景。这个系列并不展现线性叙事,取而代之的是王居延作品中一如既往的受难氛围和纪念碑式的庞大且富有隐喻的地景。关于《2085计划》  俯视作为一种观看方式似乎总是夹杂某种权力语境。如果要把荷兰画家希罗尼穆师·博斯(Hi
期刊
子曰:“敬鬼神而远之”,是避而不去谈论,不会是“要远离”这样的泛泛释意。先秦时代尚未有文化人类学科目,所以,孔夫子接着又说:“可谓知矣”,不谈才是明智。  陈独秀却要弄个究竟。“主张无鬼之先,对于有鬼之说多所怀疑”,连珠炮八题追问。其中第三问说道:“鬼若有质,何以不占空间之位置,而自生障碍,且为他质之障碍?”又,五问曰:“鬼即非质,何以言鬼者,每称其有衣食男女之事,一如物质的人间耶?”云云。五四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