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丹:为什么艺术品市场流行跟风消费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mking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品市场有个流行的说法:投资要买别人喜欢的,收藏要买自己喜欢的。其原因在于,遵从审美个性是收藏的真谛,收藏者只有具备自己的明确审美标准,全面了解艺术家和作品,懂得欣赏作品并与之产生共鸣,才能在收藏中获得美的享受。正如黄君实所言:“收藏家应该具备的最重要条件是喜欢,不喜欢,占有了它,也无法体会它的韵致。”但实际上,很多人在收藏艺术品时并非考虑自己是不是喜欢,而是经常跟别人的风。


  最明显的跟风,是迷信美术史上的名家名作。美术史上的名家榜是美术史家所下的定论,未必所有人都会“心有戚戚焉”,但在当下的艺术品市场,大名头艺术家的作品却绝对抢手。追捧名家者如云造成其伪作泛滥,尽管国内拍卖市场上大多数古代和近现代书画均为赝品,拍出去并不难。
  据统计,齐白石一生留下的书画仅1万余件,且有6000余件收藏于博物馆等机构,但上拍竟达2.5万余件、成交1.6万余件(其中真迹不足千件),另有私下交易近10万件。李可染一生创作仅1000余件,但上拍已达8000余件(其中真迹不过几百件)。
  在国外,名家名作的复制品同样畅销,不仅各大公私收藏机构都有收藏复制品的传统,一些著名博物馆和艺术馆在展览名家原作时,还经常会制作仿真品并公开发行。据称,毕加索作品的限量复制品售价高达15000美元。
  与精英型收藏者不同,大多跟风名作者属于大众型消费。在欧美国家,精英群体收藏名家的原作,而多数中产家庭更愿意购买原作的复制品,以满足装饰家居的实用需要,名家复制品市场由此长盛不衰。在国内,名家原作价格因企业家、投资者近年大举参与收藏而快速攀升,使普通买家难以承受,各种名作的仿制品也应运而生。
  很多人购买名作复制品纯粹为了消费,通常将其挂在办公室、酒吧、餐厅、酒店等公共空间,或者置于家庭的厅堂居室。无论中外,艺术品消费者在流行风尚的趋同下,购买复制品(或仿制品)多集中于少数名垂青史的大名头艺术家,对其他艺术家少有问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形成了典型的二八效应。
  艺术品消费者跟风名家名作,有艺术欣赏心理的原因。英国和加拿大的研究者发现,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时很难理性,大脑受刺激区域会因主观意愿的变化而改变。当他们所面对的真迹被告知是赝品时,大脑中与奖励机制有关的区域会停止活跃,而当得知无法评判的两件作品之一是出自大师之手时,大脑会产生不同反应。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也显示,从众心理在艺术品欣赏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人们并非仅凭自己的感受,而是人云亦云。在大众文化消费中,传媒为消费者提供了消费时尚和导向,人们的欣赏行为会深受广告和营销策略的影响,趋同行为普遍存在,让很多人买了并非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艺术品消费跟风,有时是迫于市场对流行时尚的操控。拍卖市场向来占据艺术品交易的显著位置,特别是苏富比、佳士得两大世界级拍卖巨头以及嘉德、保利等几家国内龙头拍卖行,以其“高大上”的地位成为整个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也成为艺术消费时尚的重要策源地。在资本操控下,拍卖市场会不停推出新的收藏概念、新的收藏热点,经过媒体造势,成为大众消费者无法抵御的诱惑。
  由于过世艺术家名单已经论定,且来源有限,当代艺术家成为流行时尚中的主角。一方面,带着各类头衔的中老年艺术家层出不穷,让消费者趋之若鹜;另一方面,越来越年轻的艺术新星如许多时尚商品一样被包装后推进拍场,让消费者目不暇接。
  当原始人以兽皮、兽角或野草、野花妆扮自己,引起众人争相摹仿,便出现了最早的所谓时尚。这种由来已久的从众心,既可以作为审美认同进而升华为审美教育榜样,也可能成为压制消费者审美个性的胁迫力。艺术消费跟风是把双刃剑。
其他文献
老杜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外”,生于澳大利亚,大名叫Christopher Doyle。很少有人记牢这个英文名,但很多人对他的中文艺名感到如雷贯耳,至少耳熟能详——他叫杜可风!  真是个好名字,他本人也曾经说,“我的生命是从有了这个名字开始的”。我理解他为何这么说,而不认为他是矫情,尽管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在特定的场合撒撒娇。这名字是教他中文的香港老师给起的,那年他30多岁,文艺范的名字一使用,不仅与他的
期刊
从小到大,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艺术的记忆是关于巴黎的。光是电影就溢满了嘴边 :《午夜巴黎》,《情定巴黎》,《巴黎我爱你》,《巴黎一夜》。所有艺术家对巴黎的爱,毫不掩饰用最直白的方式表达。再到巴黎,期待着一场能令我脱胎换骨的旅程。飞机降落在戴高乐机场刚巧是周五,雨夜巴黎,还没来得及和这个全世界最浪漫的城市打声招呼,心里被一只无形的小手敲击着心脏,语气坚定地命令道:思念吧!于是思念就着湿漉漉的雨像巴黎的夜
期刊
又是一年拍卖季,在经历了一个无比漫长的寒冬之后,随着气温不断升高的也是纽约本地新鲜热辣的艺术市场。一进入5月,堪比时尚界风向标的大都会晚宴(Met Gala)要求来宾以“中国风”为题着装,配合时装部的《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大展。赵薇、范冰冰一众中国女星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红毯上还是略显单薄,只有身居晚会副主席职务的巩俐凭借魔鬼的身材与
期刊
被嘉德定位为“书画市场的窗口”的“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现场总是挤满了围观的人群,令笔者联想到浙江的“观潮”。那么,在2015春拍的“大观”夜场,观潮的人们又看到了什么呢?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宋人周密曾如此写道,“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古往今来,许多人因此以观潮为乐。  而被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定位为“书画
期刊
在流派纷呈的艺术世界里,有些人从未属于任何一个组织和团体。他们一辈子都是独自前行,情绪强烈的作品是天性的唯一注解。比起毕加索、马蒂斯,他们寂寞的艺术旅程直至最后才获得瞩目和认可。  乔0治·卢1奥.只会画丑的东西  用表现主义打造有个性的空间TIPS  尼采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阿波罗式的
期刊
和张恩利的合作,对于杜可风来说也许是一场意外,不过也并不奇怪,他这样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本身就会碰上许多“莫名其妙”的事情。原本以为他们早就熟识,却没料到杜可风说,他们之前从未见过面,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展览,可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展得风生水起的两者,也会像平行线一样,没有任何的交集。  大艺术家们的“第一次”  谈起第一次见到张恩利时的印象,一向爽朗的杜可风突然将声音压得很低,孩子气地轻声说了句:
期刊
近年来,国内外艺术家和评论家们开始对音乐、戏剧、舞蹈、美术与展场空间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这些跨界艺术间的互相渗透与空间拓展,为丰富艺术生态、拓展创作方式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兴趣。5月底,在外滩美术馆内开展的“环境舞蹈·工作坊 影子在折返”就是一例。  绽放在艺术馆内外的环境舞蹈  5月20号星期三,艺术爱好者Wanwan的朋友圈,被一则《周六,在外滩美术馆遇见影子》的帖子刷了屏
期刊
上海外滩英迪格酒店 ——将艺术融入流动血液中  在《Vantage贵在上海》2014-2015年度酒店大赏中,上海外滩英迪格酒店被荣耀评为“最佳艺术酒店”。能从众多艺术品汇集的酒店中脱颖而出,它一定拥有非比寻常的独特之处。于是,好奇心引领我来到了这座临江而居的五星级酒店,欲探寻它与艺术的不解之缘。  走进酒店大堂,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动感。不同于传统的酒店,前台的背景墙采用流线型设计,与潺潺流淌
期刊
捏一个泥塑,吹一个糖人,乃至折一堆千纸鹤,这些伴随童年记忆的小玩意儿,早不知去向了。如今的孩子们哪还有机会天天见到?  那么做一个布娃娃呢?  那么寻一匹扎染的土布呢?  那么,或者就在瓦屋纸窗下喝一盏粗茶吧?可惜,手工炒制的粗茶,如今也许比桐木关手工制作的极品乌龙更难寻觅!即使高水平的老师傅,也绝不会用那便宜物儿作秀、作品、作风流了。  在工业化乃至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上生活都是奢侈,哪怕当年这都
期刊
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时常会有一些富豪一掷千金、挥金如土地天价购买世界名画,与此同时,各大新闻媒体也会争相报道或是炒作。今年2月上旬,法国19世纪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的画作《你何时结婚》以近3亿美元的天价被私洽购藏,创下艺术品最昂贵价格纪录。  那么,这市场是不是疯狂了,天价成交的西方名画究竟是物有所值还是价格离谱?买家究竟是任性还是理性?中国名画价格能否追上西方名画?这些恐怕都是收藏者和投资者所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