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龑,80后海归,从加拿大回国后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突然有一天,他把年薪几十万人民币的工作辞了,要给职场白领讲笑话。不久他组建了一个“笑道文化”的团队,说身边的事。目前这个团队火爆沪上白领圈,每场演出都是一票难求。
职场太无聊,要创“中式脱口秀”
2011年,王龑从加拿大回国,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做财务管理。作为一名海归,有一阵子,王龑对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是很习惯。比如说国内年轻白领的业余生活,除了K歌就是打麻将,无聊透顶。他喜欢在工作中开开玩笑,在国外的职场文化中,这是有创造力和幽默感的表现,但在国内,很多人就开不起这个玩笑,甚至觉得王龑很怪、很好笑。
王龑并不觉得“怪”是个贬义词。在和朋友商量之后,一个并不成熟的计划开始酝酿。他想到的是脱口秀,国外叫stand-up comedy秀场,即“站着的喜剧”,实际上是原创艺术发源地。一些好莱坞喜剧片演员,在出名前就是搞stand-up comedy的。20n年底,王龑决定组织一支兼职的脱口秀表演团队,起名为“笑道文化”。
王龑调查了上海的脱口秀市场后发现:当时上海有4家脱口秀俱乐部,但演员和观众绝大多数是外国人,他们的表演,每场有300多个观众,票价在300元人民币左右。不过笑话是有区域性的,一个笑话在国外好笑,在中国可能不好笑,而且外国的演员不会说中国段子,也没有为中国观众服务的观念。王龑决定要做中文的段子,并开始物色伙伴。
王煲在北外滩朋友开的一个酒吧里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演出。他没有经验,也没有名气,讲得还不专业,好在讲的都是职场上的身边事,泡吧的白领观众比较赏脸,都卖力地鼓掌。接下来就比较随意,王煲问台下的观众:“有没有愿意讲笑话的,可以上来说。”这个Open M1c环节就是后来“笑道”选拔“笑匠”(笑匠,即从事喜剧的表演者)新秀的方式。
袁雪就是在这次活动上与王焚相识的,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风投公司的高级白领,年收入45万元。王焚话音刚落,袁雪主动上台说了个笑话,随着了解的加深,他很快被吸收为“笑道”的业余脱口秀演员。
讲笑话的人,请来这里集合
陈适,是一家著名汽车公司的采购工程师,也是一位“网络红人”。2012年10月,一直被同事和朋友们认为善于冷幽默的陈适用手机录制了一段模仿各种口音英语讲笑话的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没想到一个星期点击量就达50万次。
一次,偶然听说了“笑道脱口秀”的陈适在微博上找到并@了王龑,附上自己视频的地址,写了三个字“求入伙”。很快,王焚回过来三个字:“求见面。”
陈适当天回家开心地告诉妻子:“这回可找到组织了。”在集体创作讨论中,陈适的确有一种“找到组织”的归属感,除了每月一两次的演出外,“笑道”还举办“笑道课堂”的免费活动,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与其说这里教你如何使人发笑,不如说是教会大家如何做一个从容大方、讨人喜欢、不紧张的人——要是还有点幽默感就更好了。
陈适从大学就喜欢脱口秀,不过他从没在台上参加过文艺演出,也没受过任何舞台表演的训练,说笑话的技巧和段子的打磨,都得靠一次次演出慢慢训练。他平时工作比较忙,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有10~12个小时,而且强度很大。不过他自嘲已经习惯了,就利用小块小块的时间,比如很多段子都是在地铁上写的。在台上表演的过程中,他不断摸索着经验,一个段子今天讲,听众反响很好,明天讲,可能没人笑。要把一件事讲得让人能笑出来,是很不容易的。
陈适平时喜欢和他的创意导师袁雪一起切磋。袁雪格外看重段子的原创性,他不抄网络段子,而是到生活中找素材。为了写一个相亲的新段子,他去了人民公园相亲角好几次,“奇遇”多多。于是陈适也开始从身边的客户身上找段子。
袁雪告诉陈适,说笑话对自己的风投工作也有帮助。“笑道”团队的共识是:不嘲笑弱势群体,尽可能调侃自己。说笑话的人,心理需要非常强大,在台上越不自信,台下越不笑;遇到不笑的情况,怎么调整好,这就需心理和技巧的锻炼。袁雪说:“我工作当中跟客户做演示、演讲,这些技巧会用在舞台上,而在舞台上的技巧,我也会用到和客户交流当中去。”
随着“笑道”演出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有幽默天分的人从观众中被吸收到这个团队。他们中有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采购经理、创投公司金领、IT男、金融从业者、外教……这些听起来更像是高级白领俱乐部成员的人,一旦聚集在“笑道喜剧脱口秀”的招牌下,被日常工作遮蔽的搞笑天分就马上复苏,变身舞台上的搞笑高手。
观众也大多是年轻白领,他们并不在乎笑匠非科班出身,因为笑匠们说的都是白领身边的事情,不像一些专业的演员,说的都是网络笑话。“笑道”的演出基本上是从晚上8点到10点半,七位表演者轮流讲笑话,像一场白领狂欢,台下的是草根,台上的也是草根。那些职场白领最为熟悉的老板与员工的对话、劳资争议的笑料成为台上台下精神沟通的密码,台上一说,台下都懂。王龑对“笑道”风格定位也很清晰:“我们和郭德纲、周立波没竞争,大家的目标观众群不一样。”
搭个平台去创业
除了演员,“笑道”的幕后运营团队也集中了各路精英。现于基金公司工作的陈西娅负责门票、场地合作、演出安排、现场布置等一系列运营事务。出生于1983年的陆佳纯,是团队里的财务总监。这位从美国伯克利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不仅负责团队的财务,还用自己的统计学知识设计了一份非常专业的评分表,每位演员演出后,都请观众马上打分。
每一场演出,陆佳纯会对观众人数、表演流畅度、笑点次数乃至环境因素、食物、空气打分,最后计算出一个“笑指数”。大家就根据这个指数,调整自己下一场的表演。
“笑道”成员普遍认为,让人舒服、自然、发自内心地笑绝不是一件靠插科打诨随便就能做到的事。因此,他们在工作之余就一起磨练“笑功”,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拥有各自狂热的粉丝。在这个以80后为主体的团队里,90后的许豪杰从样貌到言行都有些与其他人“格格不入”。作为专拍童模的独立摄影师,他在“笑道”的舞台上更具个性:语速快,手势幅度大,言辞大胆,混杂了愤青、时事批判、自嘲和怪诞的逻辑。高峥,医学博士,他的表演风格深受黄西的影响,用外国人的视角来讲文化差异的段子。史炎,新东方的培训老师,大学毕业这么多年,校园情结还是比较严重,自创了校园民谣风脱口秀。2013年5月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他举办了长达1个半小时的《我的肆水年华》专场秀,80%谈高校,20%谈对青春的理解,几段民谣穿插其中,制造氛围和节奏,文艺范十足……
王龑索性辞去了高薪的工作。作为团队惟一专职的创始人,他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我想要做点与众不同的事情,带给这个世界一些正面的改变,而笑道帮我实现这种价值。看着笑道一天天地成长,才发现其实我所做的事情是很多人都期待的。”截至目前,“笑道”旗下已拥有20位左右业余白领“笑匠”,演出50余场,接待观众近8000人次,老观众回头率为30%。从一个小酒吧里35个观众,到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的音乐俱乐部里的50。人,“笑道”可谓是在上海滩“崭露头角”了。
目前“笑道”的票价从几十元涨到了120元。以前,大家仅仅是因为业余爱好聚在~起,不计较有没有工资。现在这个草根团队每个月有了几万元的盈利,能给大家发工资了。
编辑/郑德清
职场太无聊,要创“中式脱口秀”
2011年,王龑从加拿大回国,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做财务管理。作为一名海归,有一阵子,王龑对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是很习惯。比如说国内年轻白领的业余生活,除了K歌就是打麻将,无聊透顶。他喜欢在工作中开开玩笑,在国外的职场文化中,这是有创造力和幽默感的表现,但在国内,很多人就开不起这个玩笑,甚至觉得王龑很怪、很好笑。
王龑并不觉得“怪”是个贬义词。在和朋友商量之后,一个并不成熟的计划开始酝酿。他想到的是脱口秀,国外叫stand-up comedy秀场,即“站着的喜剧”,实际上是原创艺术发源地。一些好莱坞喜剧片演员,在出名前就是搞stand-up comedy的。20n年底,王龑决定组织一支兼职的脱口秀表演团队,起名为“笑道文化”。
王龑调查了上海的脱口秀市场后发现:当时上海有4家脱口秀俱乐部,但演员和观众绝大多数是外国人,他们的表演,每场有300多个观众,票价在300元人民币左右。不过笑话是有区域性的,一个笑话在国外好笑,在中国可能不好笑,而且外国的演员不会说中国段子,也没有为中国观众服务的观念。王龑决定要做中文的段子,并开始物色伙伴。
王煲在北外滩朋友开的一个酒吧里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演出。他没有经验,也没有名气,讲得还不专业,好在讲的都是职场上的身边事,泡吧的白领观众比较赏脸,都卖力地鼓掌。接下来就比较随意,王煲问台下的观众:“有没有愿意讲笑话的,可以上来说。”这个Open M1c环节就是后来“笑道”选拔“笑匠”(笑匠,即从事喜剧的表演者)新秀的方式。
袁雪就是在这次活动上与王焚相识的,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风投公司的高级白领,年收入45万元。王焚话音刚落,袁雪主动上台说了个笑话,随着了解的加深,他很快被吸收为“笑道”的业余脱口秀演员。
讲笑话的人,请来这里集合
陈适,是一家著名汽车公司的采购工程师,也是一位“网络红人”。2012年10月,一直被同事和朋友们认为善于冷幽默的陈适用手机录制了一段模仿各种口音英语讲笑话的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没想到一个星期点击量就达50万次。
一次,偶然听说了“笑道脱口秀”的陈适在微博上找到并@了王龑,附上自己视频的地址,写了三个字“求入伙”。很快,王焚回过来三个字:“求见面。”
陈适当天回家开心地告诉妻子:“这回可找到组织了。”在集体创作讨论中,陈适的确有一种“找到组织”的归属感,除了每月一两次的演出外,“笑道”还举办“笑道课堂”的免费活动,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与其说这里教你如何使人发笑,不如说是教会大家如何做一个从容大方、讨人喜欢、不紧张的人——要是还有点幽默感就更好了。
陈适从大学就喜欢脱口秀,不过他从没在台上参加过文艺演出,也没受过任何舞台表演的训练,说笑话的技巧和段子的打磨,都得靠一次次演出慢慢训练。他平时工作比较忙,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有10~12个小时,而且强度很大。不过他自嘲已经习惯了,就利用小块小块的时间,比如很多段子都是在地铁上写的。在台上表演的过程中,他不断摸索着经验,一个段子今天讲,听众反响很好,明天讲,可能没人笑。要把一件事讲得让人能笑出来,是很不容易的。
陈适平时喜欢和他的创意导师袁雪一起切磋。袁雪格外看重段子的原创性,他不抄网络段子,而是到生活中找素材。为了写一个相亲的新段子,他去了人民公园相亲角好几次,“奇遇”多多。于是陈适也开始从身边的客户身上找段子。
袁雪告诉陈适,说笑话对自己的风投工作也有帮助。“笑道”团队的共识是:不嘲笑弱势群体,尽可能调侃自己。说笑话的人,心理需要非常强大,在台上越不自信,台下越不笑;遇到不笑的情况,怎么调整好,这就需心理和技巧的锻炼。袁雪说:“我工作当中跟客户做演示、演讲,这些技巧会用在舞台上,而在舞台上的技巧,我也会用到和客户交流当中去。”
随着“笑道”演出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有幽默天分的人从观众中被吸收到这个团队。他们中有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采购经理、创投公司金领、IT男、金融从业者、外教……这些听起来更像是高级白领俱乐部成员的人,一旦聚集在“笑道喜剧脱口秀”的招牌下,被日常工作遮蔽的搞笑天分就马上复苏,变身舞台上的搞笑高手。
观众也大多是年轻白领,他们并不在乎笑匠非科班出身,因为笑匠们说的都是白领身边的事情,不像一些专业的演员,说的都是网络笑话。“笑道”的演出基本上是从晚上8点到10点半,七位表演者轮流讲笑话,像一场白领狂欢,台下的是草根,台上的也是草根。那些职场白领最为熟悉的老板与员工的对话、劳资争议的笑料成为台上台下精神沟通的密码,台上一说,台下都懂。王龑对“笑道”风格定位也很清晰:“我们和郭德纲、周立波没竞争,大家的目标观众群不一样。”
搭个平台去创业
除了演员,“笑道”的幕后运营团队也集中了各路精英。现于基金公司工作的陈西娅负责门票、场地合作、演出安排、现场布置等一系列运营事务。出生于1983年的陆佳纯,是团队里的财务总监。这位从美国伯克利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不仅负责团队的财务,还用自己的统计学知识设计了一份非常专业的评分表,每位演员演出后,都请观众马上打分。
每一场演出,陆佳纯会对观众人数、表演流畅度、笑点次数乃至环境因素、食物、空气打分,最后计算出一个“笑指数”。大家就根据这个指数,调整自己下一场的表演。
“笑道”成员普遍认为,让人舒服、自然、发自内心地笑绝不是一件靠插科打诨随便就能做到的事。因此,他们在工作之余就一起磨练“笑功”,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拥有各自狂热的粉丝。在这个以80后为主体的团队里,90后的许豪杰从样貌到言行都有些与其他人“格格不入”。作为专拍童模的独立摄影师,他在“笑道”的舞台上更具个性:语速快,手势幅度大,言辞大胆,混杂了愤青、时事批判、自嘲和怪诞的逻辑。高峥,医学博士,他的表演风格深受黄西的影响,用外国人的视角来讲文化差异的段子。史炎,新东方的培训老师,大学毕业这么多年,校园情结还是比较严重,自创了校园民谣风脱口秀。2013年5月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他举办了长达1个半小时的《我的肆水年华》专场秀,80%谈高校,20%谈对青春的理解,几段民谣穿插其中,制造氛围和节奏,文艺范十足……
王龑索性辞去了高薪的工作。作为团队惟一专职的创始人,他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我想要做点与众不同的事情,带给这个世界一些正面的改变,而笑道帮我实现这种价值。看着笑道一天天地成长,才发现其实我所做的事情是很多人都期待的。”截至目前,“笑道”旗下已拥有20位左右业余白领“笑匠”,演出50余场,接待观众近8000人次,老观众回头率为30%。从一个小酒吧里35个观众,到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的音乐俱乐部里的50。人,“笑道”可谓是在上海滩“崭露头角”了。
目前“笑道”的票价从几十元涨到了120元。以前,大家仅仅是因为业余爱好聚在~起,不计较有没有工资。现在这个草根团队每个月有了几万元的盈利,能给大家发工资了。
编辑/郑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