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抄公”与窃子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165445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勉为大学教师,带学生写论文是工作之一。为杜绝或尽量减少学生论文抄袭现象,学校加大对抄袭论文学生所属导师的问责力度,轻则通报批评,重则停止带学生若干年。
   据本人经验,如果导师对学生论文的整个撰写过程确曾参与,判别学生是否抄袭并不困难。一篇论文从确定题目到形成思路,再到初稿二稿三稿不断修改成型,最后成就终稿,就像一个胎儿从受孕、十月怀胎的孕育,到最后一朝分娩。这孩子是偷来的、借来的,还是自己生育而来的,不仅朝夕相处的丈夫,甚至经常来往的亲戚、邻居都是清楚的。
   我认为应该从一开始就打消学生投机取巧的抄袭念头。首先是威慑。我毫不客气地对学生说:“你们的阅读面不太可能超出我的关注范围。我有几十年的阅读经验,甚至我不用读到你抄袭的那篇文章,從句式和文章结构我就可以判断你送来的文章是自己写的还是抄来的。”其次是规劝。我对学生说:“无论是大学毕业论文还是研究生学位论文,都是一生只有一次的事情。如果连这样的一篇文章你都要去抄袭,浪费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是小事,关键在于这有点像是你结婚了,想要一个孩子,但你不想自己费劲,而是借助他人。你不觉得这既荒唐又丢人吗?”
   我的这个说法并非无据。中国人有把自己的文章比作孩子的传统。有一句俗话说:老婆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这句话还有另外一个等效的说法是:老婆是人家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这就基本把自己的文章等同于自己的孩子了(当然,老婆也是自己的好。否则,你怎么会把她娶回家)。
   如果说自己的文章是自己的孩子,那么,抄袭别人的文章也就是拐骗、偷窃别人的孩子。但文抄公说来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有人仿唐人刘禹锡的《陋室铭》给此类人做了画像:才不在高,抄抄就行;学不在深,改改则灵。斯是陋术,唯君独精。面对参考作,心想鬼窍门。报刊知多少,责编能几人?只须动几字,换个名。无创作之劳苦,有名利之收成;越抄胆越大,愈混路愈精。读者云:“熟哉此文!”
   只是现在的文抄公,已经发展到连“改改”都懒得改,连“鬼窍门”都不去想,将“参考作”里的原作者姓名,改成自己的姓名,就直接投到报刊去了。遇上一个不怎么严谨、或者实在忙不过来的责编,文抄公就大功告成、名利双收了!
   当然,因为偷窃孩子和抄袭文章的情节和造成的后果大不一样,偷孩子的可能要判重刑,而抄袭文章的,即使被负责任的编辑发现,顶多骗不到那几文稿费,或者被公布姓名曝曝光而已。文抄公呢,反正是舍下脸不要了,说不定同一篇抄来的文章,换个报刊又投过去了。如今天下报刊成千上万,责编也未必个个火眼金睛,说不定他就在什么地方得手了。但不管怎样,偷窃孩子和抄袭文章的性质没有什么不同,一样丢人现眼。
   真正的读书人和写作者,就像真想当父亲的人不会假手他人一样,是绝对不会抄袭的。这不仅因为他确有思想、情感需要表达;而且他绝对相信自己的思想、情感及其表达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你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你真的相信自己的文字具有整个世界都无法重复的独特性,又怎会愿意和屑于去抄袭?
   大家知道,杂文的宗旨是革故鼎新、激浊扬清,以鞭笞丑恶为己任。这对于社会而言,就承担了医治疾病、疗救病患的责任。如果说一般的“文抄公”仅仅是普通窃子贼的话,杂文抄袭者不仅冒充了医生,而且偷窃了别人的孩子。就像是一个人冒充医生开妇产医院,然后将产妇的孩子窃为己有,其恶劣的程度更甚,也更应该受到鞭笞。
   文抄公的心理基础,大致和孔乙己的“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类似。但孔乙己最终被打断双腿,靠着一个草垫子在泥水里趟走,不免让人生怜。而现在的文抄公,有的甚至敢与报刊责编叫板,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派头。对此我的好奇多于嫌恶:他的底气从何而来?
其他文献
去一家小超市买鸡蛋,小老板娘说前几天因为感冒了没开门。她说,自己感冒倒不要紧,怕传染给顾客。是的,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非常时期,感冒也不是小事。这时候,如果还有人说“戴不戴口罩是我自己的事”“不戴口罩关你啥事”?那就是法盲科盲了。“战疫”时期去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场所、高风险场所,你是否感冒无人关注,但你不戴口罩,你可能就要摊上大事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在疫情阻击战的特殊时期,严格遵守防护要求,出门在
期刊
听真话,讲真话,喊了很多年,却总是“真”难求。   这亦使得一些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为之寒心,于是以脚投票,拔腿走人,造成一些地方的人才严重流失。   据《半月谈》今年第一期披露:2017年,王聪(化名)主动申请到某贫困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现在,却不得不提前离开。因为他向媒体讲了真话,反映“扶贫资金拨付不如母猪产仔快”。之前,他筹划的一个养猪项目申请获批了20万元扶贫资金,结果,老母猪产的猪仔都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抗击毒魔的新闻,时时令我感动。已是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年逾杖围的李兰娟二位院士临危受命,急赴疫情防控前沿;全国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辞别亲人,义无反顾地驰援湖北,夜以继日地为救治患者连续苦战,有些甚至累倒乃至牺牲在抗疫一线……老百姓中有一种说法:不到有事的时候,看不出人的好坏。意思是在庸常的日子里,你我他都为柴米油盐一家老小的每日三餐奔波劳
期刊
72岁的邱钧常年锻炼,体魄健强,膂力过人,曾获北京健美比赛老年组冠军,被誉为武汉的“施瓦辛格”。面对疫情爆发,他曾经有恃无恐,不听家人劝阻,经常外出锻炼且拒绝佩戴口罩,结果受到病毒感染,不幸去世。如此強壮身体者也不能免遭病毒的侵袭而避免厄运。悲哉也夫!   佩戴口罩是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防线,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已成为疫情期间的刚性规定,具有法律效力。它已不止是道德命题,而是关乎原则问题,甚至涉嫌触
期刊
我于杂文,似有天然亲近感。大约十一二岁的时候,一家图书馆处理旧书,花三分钱买得一本小册子,书曰《且介亭杂文》,印有鲁迅先生照片。当时,只是听说过鲁迅的名字,其他几乎一概不知。书买了,闲时翻看,从序言里得知,这是一本“杂文”集。并从鲁迅先生的文字里,知晓一些人对“杂文”很不待见,“并给了种种罪状的”。   逆反之心,油然而发。那些人为什么“和杂文有切骨之仇”?我的阅读兴趣被强力激活,先是拣感兴趣的
期刊
“妈妈去哪儿啦”等十三則
期刊
最近,有一个词条很是走红,或是格外受人推崇,它就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以贯之”。   从词意上来看,“一以贯之”是一个中性词语,它既沒有什么倾向性,又没有袒护到哪一方,一直保持着不偏不倚的属性,即使是到了天荒地老仍保持着折衷主义,因而该词条素有中庸之美。“一以贯之”之所以招人待见,是因为人们喜欢拉它入赘,比如形容一个人在某个方面表现得如何好,或是表现得如何差,常常拿它来“靠边选站”;一旦某人某事与它
期刊
“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今天,读了《论语》,翻出新意,仍然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最近,我重读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觉得有必要为子路说几句公道话。文章讲的是孔子请几位学生言志的故事。当孔子问及各人的志向时,几位学生各有各的表现。有的率直以对,有的忸怩作态,有的故弄玄虚。   当时,子路第一个站起回答,他说,不消三年,就能把一个处在大国夹缝中、灾荒连年的小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百姓知礼。照例,
期刊
当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发生了自然灾害或是意外事故后,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这样的说法:“某某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救援或指导抢险工作”,“要把损失降到最低”等等。笔者经常为此纳闷:“第一时间”究竟是什么时间?“降到最低”到底有多低?   本人天生愚笨,于是想借助工具书解答上述问题,可是翻遍了《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找到满意答案。于是又试着这样理解,第一个到达的人。但是仍觉得不对,因为明明说的是到达的第一
期刊
西门庆,其人其事,大凡看过《金瓶梅》和《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其臭名家喻户晓,就是这样一个地痞流氓、街头混混,却混上了其时山东省提刑副千户,不久又提拔为正千户。而且由副转正,也是经过上级部门考察的,且看考察评语:“提刑副千户西门庆,才干有为,精察素著,家称殷实而在任不贪,国事克勤而台工有绩,翌神浑而分毫不紊,司法令而齐民共仰,宜加转正,以掌刑名者也。”这样一个“才干有为”“国事克勤”“齐民共仰”的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