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哪方面“一以贯之”?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sw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一个词条很是走红,或是格外受人推崇,它就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以贯之”。
   从词意上来看,“一以贯之”是一个中性词语,它既沒有什么倾向性,又没有袒护到哪一方,一直保持着不偏不倚的属性,即使是到了天荒地老仍保持着折衷主义,因而该词条素有中庸之美。“一以贯之”之所以招人待见,是因为人们喜欢拉它入赘,比如形容一个人在某个方面表现得如何好,或是表现得如何差,常常拿它来“靠边选站”;一旦某人某事与它搭上边际,优秀的绝对是优秀,劣质的绝对是劣质;善的绝对是善,恶的绝对是恶,瞬间会把两方面的人和事定性为两个“极端”。事实上,人世间有好多人和事,就是用它来衡量和甄别出是是非非的。
   真实地讲,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不可能从娘胎里就带来什么铁定的“生而知之”,即使有关联的遗传基因,也不可能铸造成链条式的“一以贯之”。于此断定,人生俱来或在某个时间段所形成的行为“轨迹”,大多数与后天的成长环境有关;要么是受到什么思想观念引领,要么是受到什么污泥浊水熏陶,包括受教育程度、物质条件、自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从而形成跨度较长的“一以贯之”。
   可以想象,在现实当中,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以贯之”。如果非要把这些“模块”分门别类的话,按鄙人管见:绝大多数人身上的“一以贯之”,属于“主基调”,充满“正能量”。这也是被世间绝大多数人反复认可、不断巩固的“准信条”,无论世事多么变幻,也不会轻易“放弃”。远古的不说,就拿现代和当代人来讲吧,那些圣君贤达、仁人志士、谦谦君子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始终秉承着“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的誓约,将生命的意义演绎得非常纯粹。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现代思想解放先驱者、文学巨匠鲁迅,一以贯之追求真理,他把手中的笔,当成是投枪、匕首、解剖刀,勇敢的刺向没落阶级、腐朽政权、封建制度、反动势力,哪怕是白色恐怖、刀枪林立,亦义无反顾,并还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诺言。
   时代楷模张福清,自打入伍参加解放战争起,就曾立下豪言壮语,做英勇善战的冲锋者。在作战中,他威猛勇敢,屡立奇功,多次荣获特等功、一等功;转业后,他长期隐姓埋名,直到相关部门采集退役军人信息时,张富清不为人知的红色过往,才被工作人员揭开面纱。
   还有那些千千万万,数也数不尽的领导干部、工、农、兵、学、商等,正是有了像他们那样践行大同的“一以贯之”,且一代接着一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成就咱们大中国从灾难深重、任人宰割,到民族振兴、走向强盛的辉煌历程。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洪荒之力”,谁人不是为之欢欣鼓舞、无比自豪?!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伴随我们前行的队伍中,总有那么少部分人也不知是哪根筋出了毛病了,他们中大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暗渡陈仓的有之;信仰丧失,腐化堕落,嗜财如命的有之;在其位不谋其政,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有之;欺世盗名,无恶不作,为所欲为的有之;不学无术,溜须拍马,毫无节操的有之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诸如此类,尽管人数不是很多,但他们在某个时间节点上,所显现的“与众不同”,重则污染了社会风气,轻则拖了文明的后腿。着实不可小觑。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不难得出,在人的一生当中,你有哪方面的“一以贯之”,就有哪方面的人生际遇,就会有哪方面的人生格局。道路在自己脚下,命运在自己手中,一切皆由自己掌控,虚幻不得。所以说,选择很重要。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著名作家库普林曾经说过:“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精神、美和善的胜利。”一个人来到世上,十分不易,况且人生短暂,绝对不可能再有什么来世。那么,如何让生命的意义更有价值呢?人们不妨从名家名言的意蕴中找到答案。
其他文献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记与欧公语》中,说到他与欧阳修相聚时的一次笑谈。   欧阳修说,有人坐船赶上刮大风,十分害怕,竟然病倒了。医生就在舵工使用多年浸透了汗水的船舵上,用刀刮下碎屑,加上丹砂、茯神,泡水让病人喝了,于是,病就好了。还有把汗水浸透的旧竹扇弄成碎末喝,治疗出汗多的毛病的。欧阳修说,如此治病,有些像儿戏,可有时候还真有疗效,所以不好轻易指责医生。   苏轼回答,如果真的可以这样治病,那么
期刊
近来,湖北女作家方方的日记,持续刷爆朋友圈,网友对此褒贬不一。   应该说,方方日记的最大价值或看点,在于她对武汉疫情阴霾之下众多普通民众命运的关注,这其实是一种大爱,彰显了一位作家起码的情怀、良知与担当。   因为在这场全民行动的“抗疫”中,毕竟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对这些问题,广大民众通过各种渠道在反映,作家方方也以自己日记的方式在说出来指出来,如此,有益于督查我们防控行动、救治行动中的不
期刊
倘若评“生命质量奖”,我以为得主非海子莫属。他是一颗流星,但是一颗耀眼的流星。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人们反复“点击”他的诗,尤其是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幅唯美画面,阳光灿烂,空气清新,碧波荡漾,鸥鸟翔集,人们在海滩上张开双臂,拥抱大海,自由呼吸。   然而,适者生存的法则不仅给了人们空气和光明,还给了人们病毒和苦难,使人们无法自由呼吸的瘟疫就是这挥之不去的苦难。在古代,每次瘟疫都会使人们
期刊
说到“谣言”,大家都感觉是贬义的、负面的。其实,“谣言”的本意,没这么简单。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辞海》(399页)对“谣言”的解释是:①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②民间流行的歌谣或谚语,如《后汉书·杜诗传赞》有“诗守南楚,民作谣言”之说。这里的“杜诗”不是指“诗圣”杜甫的诗,而是一个叫杜诗的人。他是东汉时的官员,在任南阳太守时,不仅大兴水利,而且发明了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
期刊
去一家小超市买鸡蛋,小老板娘说前几天因为感冒了没开门。她说,自己感冒倒不要紧,怕传染给顾客。是的,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非常时期,感冒也不是小事。这时候,如果还有人说“戴不戴口罩是我自己的事”“不戴口罩关你啥事”?那就是法盲科盲了。“战疫”时期去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场所、高风险场所,你是否感冒无人关注,但你不戴口罩,你可能就要摊上大事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在疫情阻击战的特殊时期,严格遵守防护要求,出门在
期刊
听真话,讲真话,喊了很多年,却总是“真”难求。   这亦使得一些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为之寒心,于是以脚投票,拔腿走人,造成一些地方的人才严重流失。   据《半月谈》今年第一期披露:2017年,王聪(化名)主动申请到某贫困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现在,却不得不提前离开。因为他向媒体讲了真话,反映“扶贫资金拨付不如母猪产仔快”。之前,他筹划的一个养猪项目申请获批了20万元扶贫资金,结果,老母猪产的猪仔都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抗击毒魔的新闻,时时令我感动。已是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年逾杖围的李兰娟二位院士临危受命,急赴疫情防控前沿;全国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辞别亲人,义无反顾地驰援湖北,夜以继日地为救治患者连续苦战,有些甚至累倒乃至牺牲在抗疫一线……老百姓中有一种说法:不到有事的时候,看不出人的好坏。意思是在庸常的日子里,你我他都为柴米油盐一家老小的每日三餐奔波劳
期刊
72岁的邱钧常年锻炼,体魄健强,膂力过人,曾获北京健美比赛老年组冠军,被誉为武汉的“施瓦辛格”。面对疫情爆发,他曾经有恃无恐,不听家人劝阻,经常外出锻炼且拒绝佩戴口罩,结果受到病毒感染,不幸去世。如此強壮身体者也不能免遭病毒的侵袭而避免厄运。悲哉也夫!   佩戴口罩是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防线,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已成为疫情期间的刚性规定,具有法律效力。它已不止是道德命题,而是关乎原则问题,甚至涉嫌触
期刊
我于杂文,似有天然亲近感。大约十一二岁的时候,一家图书馆处理旧书,花三分钱买得一本小册子,书曰《且介亭杂文》,印有鲁迅先生照片。当时,只是听说过鲁迅的名字,其他几乎一概不知。书买了,闲时翻看,从序言里得知,这是一本“杂文”集。并从鲁迅先生的文字里,知晓一些人对“杂文”很不待见,“并给了种种罪状的”。   逆反之心,油然而发。那些人为什么“和杂文有切骨之仇”?我的阅读兴趣被强力激活,先是拣感兴趣的
期刊
“妈妈去哪儿啦”等十三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