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子路说几句公道话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k213071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今天,读了《论语》,翻出新意,仍然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最近,我重读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觉得有必要为子路说几句公道话。文章讲的是孔子请几位学生言志的故事。当孔子问及各人的志向时,几位学生各有各的表现。有的率直以对,有的忸怩作态,有的故弄玄虚。
   当时,子路第一个站起回答,他说,不消三年,就能把一个处在大国夹缝中、灾荒连年的小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百姓知礼。照例,子路胸怀大志,言之凿凿,应当予以表扬才是,然而,孔老夫子却当着众学生的面奚落了他。
   孔子认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全靠礼节,子路不能“温良恭俭让”,因而子路应该受奚落。历代的师长由此总要谆谆告诫自己的弟子,要以子路为反面教材,言谈中,见人只说三分真,决不能直抒胸臆、锋芒毕露,而应该鉴貌辨色,或者竟然就该多吃饭、少开口。
   这使我想起鲁迅求学时代的一个故事:鲁迅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老师要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诚惶诚恐地说一声:“难!”老师举了个例子说一家人生了个男孩,满月的时候兴高采烈抱孩子出来给客人看,总想得到一些好兆头。有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有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们都得到了主人的感谢。有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得到一顿痛打。老师说:“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这个小故事风趣地道出了说真话之难。
   应该说,孔夫子的见解是很有世故的,嶙峋者易折,诺诺者长存。吴起被肢解,商鞅被车裂。并不是吴起、商鞅的主张不好。卞和“两足斩而宝乃论”,要让世人知道和氏璧不是石头而是宝玉,要付出斩去两条腿的代价。为了证明地球是绕太阳转的,布鲁诺竟然要受火刑的烤炙致死。这一切都证明了孔夫子明哲保身理论的“合理性”。
   然而,历史的车轴正是靠着这些脱颖而出的大智大勇之夫以鲜血和生命去驱动的。地球上第一个撑伞的人在伦敦街头遭到了围攻,但雨伞毕竟是遮陽挡雨的好东西;辛亥革命革去了清朝男人们的辫子,有人不是也感到比掉脑袋还要痛苦吗?
   对照一下子路的直言抒志,那曾皙欲言又止,那冉有故弄玄虚,那公西华更是言不由衷,而孔子却对他们十分赞赏。由于孔子宣扬的这种中庸之道,造成了“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的可悲局面。为政者因循守旧、排挞革新和创造,学者沉溺于陈旧的道义,亦步亦趋。“平均主义”的习俗还往往要禁锢人们的手足,束缚青年的思想。谁要冒尖,谁就会招来众多的非议:“出风头”啦,“目无尊长、目无领导”啦,“哗众取宠”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剪刀在上头。
   因此,我要为子路正名。像子路这样敢于畅言大志,敢于毛遂自荐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正是要大力提倡的。为子路正名,正是为了给千千万万敢于鼎新革故、激浊扬清的改革者铺桥开路,正是为了革除封建思想的陈规陋俗,建立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新风尚。辛弃疾在《临江仙·莫笑吾家苍壁小》中说“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道出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我们也应该摒弃私心杂念,顶天立地做一番事业,而不能像曾皙冉有公西华那样学乖取巧、八面玲珑,装一副媚态骗取一点毫无价值的虚名。
   读《论语》,多思考,定有新收获。
  童玲/图
其他文献
近来,湖北女作家方方的日记,持续刷爆朋友圈,网友对此褒贬不一。   应该说,方方日记的最大价值或看点,在于她对武汉疫情阴霾之下众多普通民众命运的关注,这其实是一种大爱,彰显了一位作家起码的情怀、良知与担当。   因为在这场全民行动的“抗疫”中,毕竟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对这些问题,广大民众通过各种渠道在反映,作家方方也以自己日记的方式在说出来指出来,如此,有益于督查我们防控行动、救治行动中的不
期刊
倘若评“生命质量奖”,我以为得主非海子莫属。他是一颗流星,但是一颗耀眼的流星。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人们反复“点击”他的诗,尤其是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幅唯美画面,阳光灿烂,空气清新,碧波荡漾,鸥鸟翔集,人们在海滩上张开双臂,拥抱大海,自由呼吸。   然而,适者生存的法则不仅给了人们空气和光明,还给了人们病毒和苦难,使人们无法自由呼吸的瘟疫就是这挥之不去的苦难。在古代,每次瘟疫都会使人们
期刊
说到“谣言”,大家都感觉是贬义的、负面的。其实,“谣言”的本意,没这么简单。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辞海》(399页)对“谣言”的解释是:①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②民间流行的歌谣或谚语,如《后汉书·杜诗传赞》有“诗守南楚,民作谣言”之说。这里的“杜诗”不是指“诗圣”杜甫的诗,而是一个叫杜诗的人。他是东汉时的官员,在任南阳太守时,不仅大兴水利,而且发明了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
期刊
去一家小超市买鸡蛋,小老板娘说前几天因为感冒了没开门。她说,自己感冒倒不要紧,怕传染给顾客。是的,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非常时期,感冒也不是小事。这时候,如果还有人说“戴不戴口罩是我自己的事”“不戴口罩关你啥事”?那就是法盲科盲了。“战疫”时期去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场所、高风险场所,你是否感冒无人关注,但你不戴口罩,你可能就要摊上大事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在疫情阻击战的特殊时期,严格遵守防护要求,出门在
期刊
听真话,讲真话,喊了很多年,却总是“真”难求。   这亦使得一些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为之寒心,于是以脚投票,拔腿走人,造成一些地方的人才严重流失。   据《半月谈》今年第一期披露:2017年,王聪(化名)主动申请到某贫困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现在,却不得不提前离开。因为他向媒体讲了真话,反映“扶贫资金拨付不如母猪产仔快”。之前,他筹划的一个养猪项目申请获批了20万元扶贫资金,结果,老母猪产的猪仔都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抗击毒魔的新闻,时时令我感动。已是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年逾杖围的李兰娟二位院士临危受命,急赴疫情防控前沿;全国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辞别亲人,义无反顾地驰援湖北,夜以继日地为救治患者连续苦战,有些甚至累倒乃至牺牲在抗疫一线……老百姓中有一种说法:不到有事的时候,看不出人的好坏。意思是在庸常的日子里,你我他都为柴米油盐一家老小的每日三餐奔波劳
期刊
72岁的邱钧常年锻炼,体魄健强,膂力过人,曾获北京健美比赛老年组冠军,被誉为武汉的“施瓦辛格”。面对疫情爆发,他曾经有恃无恐,不听家人劝阻,经常外出锻炼且拒绝佩戴口罩,结果受到病毒感染,不幸去世。如此強壮身体者也不能免遭病毒的侵袭而避免厄运。悲哉也夫!   佩戴口罩是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防线,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已成为疫情期间的刚性规定,具有法律效力。它已不止是道德命题,而是关乎原则问题,甚至涉嫌触
期刊
我于杂文,似有天然亲近感。大约十一二岁的时候,一家图书馆处理旧书,花三分钱买得一本小册子,书曰《且介亭杂文》,印有鲁迅先生照片。当时,只是听说过鲁迅的名字,其他几乎一概不知。书买了,闲时翻看,从序言里得知,这是一本“杂文”集。并从鲁迅先生的文字里,知晓一些人对“杂文”很不待见,“并给了种种罪状的”。   逆反之心,油然而发。那些人为什么“和杂文有切骨之仇”?我的阅读兴趣被强力激活,先是拣感兴趣的
期刊
“妈妈去哪儿啦”等十三則
期刊
最近,有一个词条很是走红,或是格外受人推崇,它就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以贯之”。   从词意上来看,“一以贯之”是一个中性词语,它既沒有什么倾向性,又没有袒护到哪一方,一直保持着不偏不倚的属性,即使是到了天荒地老仍保持着折衷主义,因而该词条素有中庸之美。“一以贯之”之所以招人待见,是因为人们喜欢拉它入赘,比如形容一个人在某个方面表现得如何好,或是表现得如何差,常常拿它来“靠边选站”;一旦某人某事与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