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思想品德课应“源于生活,服务社会”。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活水,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初中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课堂,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才能真正对學生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化;联系生活实际;走进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各家教学理论的要求,更是当今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必要。现实生活不仅赋予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更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必然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了缤纷的舞台,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并通过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为思想品德教学注入永恒的活力和生命力。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真正做到联系生活实际呢?
一、立足教材,活化教材
(一)挖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订,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条理清晰,系统性强,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新教材的内容本身就充满了来源于生活的资源,光挖掘教材本身,就可以营造出精彩的生活化的课堂氛围,然后进行适当的理论提升,一节课的良好教学效果就呈现在眼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以教材为本,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二)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让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教育的源泉,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观察的话题或事件。在组织学生选取话题、讨论问题时,应该注意:(1)在确保主题有意义的前提下,要多选择有争议的话题来讨论。在争论中,可以让学生保留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妥协,达成一致。通过争论,使学生的思想经历一次体验、增加一些感受。(2)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引导学生认识不同见解的合理性。当然,在学生忽略某些观点或明显发生错误时,应该加以提醒,使讨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更加全面和深入。(3)在讨论中,应该让尽量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平时不太发言的同学,使他们能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通过讨论更多地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开设综合社会实践课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政治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结合思想品德课在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在讲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到所在社区或家乡进行社会调查:本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其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通过社会调查,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育也应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点面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本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如学生可以通过对社区、企业、农村、商店、烈士陵园、实践基地等地的访问,去了解社会、了解历史、走进生活,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补充和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师教学方法应该生活化
将教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因此,创设故事情境、漫画情境、角色模拟情境等,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静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世界,能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在设计生活化的活动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模拟法庭、幸运45、开心一刻、小品表演、故事会、角色扮演、角色阅读、辩论、座谈会、演讲会等都是学生喜欢的生活化的好形式。在学习《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时,可提前布置学生观察父母一日的家庭生活中的常规工作,在上课时,学生表演小品“今天我当家”(父母有事必须离家一天,要独自面对一天的生活起居、饮食、家务等);再通过反问、设问引导学生对小品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分析;接着要求学生从学习和生活的角度讨论“如何看待老师的管束?”这个话题。
积极开展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提高思想品德课教育的针对性、指导性、实效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补充、优化和融会已有的道德体验,有助于他们妥善处理现实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如在讲环境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垃圾分类、义务植树等活动,引导学生去体验、分析、反思社会生活,感悟出做人道理,以达到教育目的。这种做法贴近学生,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只有将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促进自己的知行统一,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优化,这种真正从实践中体验生活的活动无疑将会成为思想品德课永恒的生命力。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化;联系生活实际;走进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各家教学理论的要求,更是当今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必要。现实生活不仅赋予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更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必然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课堂提供了缤纷的舞台,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并通过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为思想品德教学注入永恒的活力和生命力。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真正做到联系生活实际呢?
一、立足教材,活化教材
(一)挖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订,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条理清晰,系统性强,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新教材的内容本身就充满了来源于生活的资源,光挖掘教材本身,就可以营造出精彩的生活化的课堂氛围,然后进行适当的理论提升,一节课的良好教学效果就呈现在眼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以教材为本,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二)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让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教育的源泉,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观察的话题或事件。在组织学生选取话题、讨论问题时,应该注意:(1)在确保主题有意义的前提下,要多选择有争议的话题来讨论。在争论中,可以让学生保留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妥协,达成一致。通过争论,使学生的思想经历一次体验、增加一些感受。(2)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引导学生认识不同见解的合理性。当然,在学生忽略某些观点或明显发生错误时,应该加以提醒,使讨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更加全面和深入。(3)在讨论中,应该让尽量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平时不太发言的同学,使他们能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通过讨论更多地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开设综合社会实践课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政治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结合思想品德课在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在讲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到所在社区或家乡进行社会调查:本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其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通过社会调查,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育也应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点面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本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如学生可以通过对社区、企业、农村、商店、烈士陵园、实践基地等地的访问,去了解社会、了解历史、走进生活,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补充和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师教学方法应该生活化
将教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因此,创设故事情境、漫画情境、角色模拟情境等,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静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世界,能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在设计生活化的活动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模拟法庭、幸运45、开心一刻、小品表演、故事会、角色扮演、角色阅读、辩论、座谈会、演讲会等都是学生喜欢的生活化的好形式。在学习《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时,可提前布置学生观察父母一日的家庭生活中的常规工作,在上课时,学生表演小品“今天我当家”(父母有事必须离家一天,要独自面对一天的生活起居、饮食、家务等);再通过反问、设问引导学生对小品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分析;接着要求学生从学习和生活的角度讨论“如何看待老师的管束?”这个话题。
积极开展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提高思想品德课教育的针对性、指导性、实效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补充、优化和融会已有的道德体验,有助于他们妥善处理现实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如在讲环境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垃圾分类、义务植树等活动,引导学生去体验、分析、反思社会生活,感悟出做人道理,以达到教育目的。这种做法贴近学生,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只有将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促进自己的知行统一,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优化,这种真正从实践中体验生活的活动无疑将会成为思想品德课永恒的生命力。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