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大学生生涯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op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关心的话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也已经引发各界关注。本文试着从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理论和要想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相关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家庭和大学生个人如何负起责任来唤醒大学生生涯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自觉的具体经验和做法作了探讨。
  
  一提起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许多官方文件和社会媒体中常用的字眼,“找一份好工作真难”是广大毕业生和家长常见的感叹,“如何提高就业工作成效”更是摆在广大高校就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并不容易求解的难题。
  根据《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数据显示,200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就业率为86%,比上年下降2%,其中有16万沦为“啃老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表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被称为“蚁族”的百万大学毕业生,仍在劳碌奔波中艰难地改变自身的生活境况。而根据有关人员预计我国2011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50万人,就江苏省而言预计超过56万,再加上江苏生源有可能会回到江苏就业的,人数则有可能直逼70万。
  这一系列数字无不在向大学生诉说着就业就一个字:难。但笔者在工作中也体会到:一方面诸多毕业生焦头烂额,感叹“有人没事干”;一方面接触到的许多用人单位是求贤若渴,大呼“有事没人干”。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同时并存,这种奇怪的现象发人深思。
  南京师范大学的赵凯教授在他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一场讲座中曾列举出一系列数据:20000,2/3或4/5,5;意思是:世界上有大约20000种职业,但我们大学生中男生的2/3和女生中的4/5只会考虑其中的五种类型的工作,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一种盲目性。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有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有社会舆论导向不当的因素、有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因素,这些都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要想变得合理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已经身处这样的就业环境中的大学生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该怎么办呢?恐怕出路只有一条: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切实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关于就业能力,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与阐述。
  笔者比较认同国内学者王怿发表在《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一文中对就业能力构成的分析,见下表所示①。
  郑晓明在其《“就业能力”论》一文中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描述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学习能力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就业能力的基石;思想能力是指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政治鉴别力、社会洞察力、情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它是大学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实践能力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适应能力是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它是大学生就业乃至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②。
  从对上对就业能力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探讨可以看出,要想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相关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家庭和大学生个人各种与就业相关的利益人共同负起责任来。
  首先,政府要制定并落实相关的对提高就业能力的政策优惠或资金援助。比如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首先要确立就业能力开发的理念,让全社会认同和理解就业能力开发之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意义;同时,政府还需健全社会公共职业训练的平台,对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学生实施职业生涯指导,提升其就业与发展所需的相关能力;另外,政府要积极推进雇主组织、工会、培训和教育机构以及行业间的合作,促进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更密切联系,促进毕业生从学校向工作顺利过渡;最后,在资金方面,确保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使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环节具有丰富的资源。
  第二,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教育机构(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要积极建构各种就业能力开发系统,从学生入学、学习、实习、毕业各个环节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指导和教育。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实习和见习环节,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来拓宽就业能力提升教育的渠道。同时,教育机构,特别是学校的职业指导部门要与用人单位、人才中介机构及校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对有关就业能力的最新成果和信息要及时地向教学部门和学生传递,以便其有意识地培养、开发和提高;此外,不同的教育机构之间也应该经常交流关于就业能力发展的信息和经验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用人单位相关团体或专业团体作为毕业生的直接使用者,更不应该坐等教育培养的成果,而应该主动地提前介入和积极参与到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中,具体说来就是要善于与学校保持沟通,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将对于人才就业能力的需求表述出来;通过介入学校的课程改革将这种要求融入高校的教学、实习等环节;要积极向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使之能亲身体验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得以明确自己提升就业能力水平的努力方向与目标。
  第四,行业协会或者专业团体应该创设条件,鼓励行业内部用人单位讨论并及时汇集、整理和公布业界关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充分发挥行业内各企业的积极性,研究和探索适应本行业需求的就业能力体系,建立符合本行业特点的就业能力标准,通过职业培训或者就业训练,为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提供机会,通过能力认证的环节,为用人单位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供可以信赖的参考依据。
  最后,也是最重要最现实的一点是:大学生自身应该承担起就业能力的责任来,唤醒自己的生涯规划意识,提高自己的就业自觉性,并最终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本文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说到底,都是促成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外因,外因最终还是要落脚为内因才可以真正起到作用。对于身处就业危机中的大学生而言,要想真正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成为求职场中的佼佼者,按笔者工作的经验,认为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大学生必须认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应试教育“分本位”的压力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被剥夺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有能力对认识自己进行探索。因此,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别提为了自己想要的该做些什么了。因此,大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唤醒自己的生涯意识,“衡外情,量己力”,在相关机构或高校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之后,学生就有可能把握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与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首先,大学生要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善于强化相关就业能力的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要积极参与校内的各类社团组织和课外活动,注重自己在工作、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个人能力的提高;此外,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并使自己的能力与工作要求尽量相匹配。
  3.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尽早建构自己积极的职业价值观。首先,要导入社会普遍认同的标准职业价值观,如敬业、忠诚、自信、奉献、诚信等等;其次,要树立有利于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观,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学会悦纳自己;学会客观的评价职业,喜欢自己的工作;再次,要学会超越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适当的愿景目标,保持对职业的创造性张力和饱满的热情。
  4.大学生要掌握相关的求职技能。在掌握了相关的职业技能和具备了科学的职业态度后,大学生还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求职技巧。首先,要学会搜集和甄别就业信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各种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就业信息无所不在,在信息爆炸的时候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是大学生必须学习与掌握的。现在大学生获得职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各种传媒、网络、招聘会、职介机构,当然还有通过各种人际关系,比如本专业已工作的学长;甚至也可以尝试直接与心仪的用人单位联系。其次,要掌握制作求职资料和面试的技巧。要了解用人单位的喜好,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制作既别出心裁又恰如其分的求职材料让自己成为万绿丛中的那一点红还真需要大学生用心做一些功课。在获得面试机会后,如何从刁钻古怪的面试官出其不意的狂轰乱炸中得以生存,更是一个大学生必须研习的课题。最后,大学生要认清随着社会大环境和时代形势变化对自己职业生涯之路新的冲击与影响,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为求能在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一定要时刻保持对职业变化动态的警觉性,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与行动。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难已成为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关心的话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也已经引发各界关注。如何建构大学生各种就业能力开发系统,是值得我们长期探索的课题。
  
  注释:
  ①王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33.
  ②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参考文献
  [1]帕特丽夏·威奈尔特等编,郭瑞卿译.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游钧主编.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33).
  [4]李洁.探究国外提升毕业生就业力绿色通道[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5]文晓凤.信息时代的就业能力发展[J].企业经济,2002(10).
  [6]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7]戈德斯密德.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理论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中介[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8]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
  [9]唐志龙.能力的价值取向刍议[J].新华文摘,2005(22).
  [10]阎大伟.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要素[J].青海社会科学,2007(3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为之国家也相应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扶持大学生创业,但结果不令人满意。据此,为了促使大学生创业取得更好成效,本文以西安理工大学创业设计大赛为例,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即培养学生参与创业设计大赛,参与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等实践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全局协调能力,同时建议高校应培养“双师型”的实践教师团队,加强创业实践教育。  【关键词】创业教
期刊
【摘要】为了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中共十七大提出了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国家就业政策。本文正是在响应这一国家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和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难,重点阐述了从事直销成为大学生创业理想选择的观点。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直销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和进城农民工规模持续的扩大,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我国的社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统计,“十一五”期间
期刊
【摘要】本文从职位需求的角度论述了实际工作职位对大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指出高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与实际工作职位的需求相一致,提出从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核心能力培养四个方面转变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还以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阐述了其如何从职位需求角度对人才培养模式所进行的调整和创新。  【关键词】职位需求;应用性;培养模式;工程管理    从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
期刊
【摘要】抓好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是高校做好就业工作的根本。本文以铁路行业院校为例,阐述了行业背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对就业市场统筹分析,探索了行业背景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雪球效应”发展模式,剖析了其就业市场格局及成因,提出了“雪球效应”模式在就业市场开发与维护中的具体对策,对行业背景高校就业市场的开发与维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当前形
期刊
【摘要】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在职业决策时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本研究调查了独立学院毕业班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水平,以及其群体差异,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焦虑这一毕业生普遍存在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焦虑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最早由美国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一位女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及处理过程,从处理过程总结出类似事件的处理经验,并对此类事件的处理难点提出思考。  【关键词】心理危机;处理;边缘型人格    李某,09级女生,家庭经济贫困,和家人关系不和,和父亲的关系特别糟糕,家庭早期经济状况较好,后因父亲好赌,家里状况日下。因欲割腕自杀未遂而休学一年,后复学回来,心理状况不稳定。  一、心理危机的发生及其处理  在该生回校后,辅导员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创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有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缓解就业压力。本文通过SWOT模型,以宜春学院为例,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所存在的主要优、劣势以及面临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试图找到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办法。  【关键词】创业;SWOT;对策;宜春学院    一、SWOT分析法简介及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风险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
期刊
创业就业工作就表面上看是学生的个人问题,究其本质却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但社会的现实是:一方面是许多企业和地方的“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的“就业难”。出现这种“相悖”现象的根源在哪儿?如果我们站在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视域中来审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发现,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想教育和政治信仰培养方面存在缺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之一。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期刊
【摘要】关注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对辅导员队伍的稳定、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做了初步探析,并提出提高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对策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