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高考成绩决定着高中生的未来,于是家长愈发看中学生的成绩,于是拼精力、拼时间、拼上命的为提高分数而努力。然而结果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到高三的时候发现语文成绩并不理想,一百分上下而已。
鉴于此,我认为提高语文成绩可以从加强阅读做起。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强制阅读或自由阅读都不太合适。因为强制阅读既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性格特点,又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自由阅读又过于放纵学生,既过分占用学生学习精力,又存在选择不当而导致沉迷网络玄幻的危险。所以我认为兴趣阅读才是当前培养高中学生阅读习惯的最好办法。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就以一堂《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阅读。
导入之后问学生《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学生愕然,于是我详细的讲“春秋无义战”,所谓无义,就是礼乐崩坏,诸侯们已经不听东周天子号令,各自为阵,以占领土地为目相互攻伐;而在春秋之后的时期叫战国,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周天子的地位已经彻底丧失,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根本目的已不单单是扩张土地,而是称雄,所以战国结束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本文选自《左传》,由此我们知道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时期——“无义战”时期。
然后在黑板上画出黄河、长江,开始标注秦、晋、郑三国,进而分析地形,秦国南面有秦岭阻挡,北面有强大的义渠国,所以必需从从淆关向东围攻郑国;晋国东面有太行山,西有义渠,所以也必须从南面的淆关向中原进发。郑国就恰恰处在中原的险要之地,郑国北有中山,东有宋、卫小国,齐、鲁大国,南有楚国,若郑国破,则打开了秦晋两国进入中原的门户,而秦晋围郑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中原扩张土地以增强实力。
回顾历史,晋文公重耳流亡的十九年期间,晋国因争夺王位而国内大乱,原太子申生被骊姬之子夷吾杀死,之后夷齐依靠秦军立国,上位后依然奋力诛杀其他可能与之争夺王位的兄弟,重耳在这种情况下,以焦、瑕二地许以秦国,再次依靠秦军取得王位。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为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与楚国在宋国的城濮(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附近)进行战争,郑国因没有礼遇当年逃亡的重耳,所以担心晋国一旦胜利会打自己,于是暗地里帮助楚国,结果战争又以楚国失败而告终,文中提到的“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正是这件事。就在晋国胜利后,郑国又赶紧派人给晋国送去大礼道歉,并且参加了践土会盟,成为晋国的盟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以说秦晋围郑的直接原因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而根本原因是扩张土地的需要,所以是不是盟友都不会影响晋想吞并郑的想法。这正如狼和小羊的故事一般,狼吃羊是必须的,弄脏水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不同点就在于,现在有两只狼,羊却只有一只,根据地形来看,淆关一带属于晋国的领土,所以郑这只小羊又刚好和晋这只狼在一个圈里,秦狼在圈外。
在这种情况下,烛之武前往秦国,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他过人的舌辩能力吗?
郑人烛之武拜见秦伯不卑不亢,有娓娓道来的机会,是因为郑国可以有多种选择:1利诱秦国,许以土地,与秦合力抗晋,则晋的霸主地位就可能被撼动,2直接投降秦国,像妾一样委身于秦,一样能撼动晋国地位。3利诱晋国。4投降晋国。5威逼宋、卫两国。若不出兵相救,唇亡齿寒。6与楚人盟,帮助楚国雪城濮之恨。
总之,方法很多,郑国甚至可以死拼,两败俱伤,鱼死网破。而在“春秋无义战”的大背景和各国扩张土地的迫切需求中,被伤的一方总有随时被他国进攻的可能。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烛之武才有与秦伯对话的机会,才能告诉秦伯亡郑而危秦的道理,烛之武不但退了秦军,还为郑国带来了卫兵。这的确是烛之武机智雄辩的才能,也更是事实使然。
至此,虽然没有正式进入课文,翻译课文,但本课已经大体讲完。学生都听的津津有味,此时我开始布置作业;
1查阅地理书籍,看看秦晋还有没有别的路进入中原,如果有,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路?
2查阅历史资料,说一说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时期,都发生了那几件大事?晋国又是怎样在城濮之战中取胜的?
这两道题看起来似乎完全和语文无关,却是我精心安排的。讲解背景,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宽,也许我一节课讲不了什么,更讲不清楚什么,但是我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正是我这样上这节课的目。
看似没用的“地理”作业,却真正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秦岭的确有一条路,但艰险难行,晋国东面有太行山,那个时代翻越太行山基本没有可能。在寻找通往中原的道路的时候,学生自然的就会了解了春秋时期各国大致分布图,明白为什么非攻打郑不可。做好这些就能大大减轻学习的负担感,取而代之的是兴趣,积累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有了自我认可,建立了自信,有了自信还怕什么呢?他们查阅的这些知识,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当学生查阅到晋国内乱的历史时,会发现这段历史太乱了,此时我联系银屏上的宫斗剧加以引导:宫斗大抵如此,不必花大量的时间追剧。这样以来,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引导。城濮之战,晋文公看似仁义报恩的退避三舍,居然是个计,学生在其中会了解更多的人文、历史、地理、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久而久之,阅读历史就成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有了阅读习惯,他们的知识将会连成线,集成面,思想变得成熟,思考问题的方式变得多元。他们能在阅读的过程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然后去为自己的理想拼搏努力,一改当下这种学生在家长的逼迫下被动学习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时候,务必仔细斟酌,因为你的激发是有选择的,是有方向和目的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培养他们阅读爱好,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觉摆脱网络玄幻等思想消极的作品。
语文学习的两大核心内容是理解和表达,考试题怎么变都离不开这两点,而这两者的共同起点却都是阅读,我们今天教学无趣也是因为缺少了阅读,孩子无法和文本交流,思想被禁锢,兴趣就更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只有当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才能把学习语文当成快乐的事,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也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
鉴于此,我认为提高语文成绩可以从加强阅读做起。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强制阅读或自由阅读都不太合适。因为强制阅读既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性格特点,又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自由阅读又过于放纵学生,既过分占用学生学习精力,又存在选择不当而导致沉迷网络玄幻的危险。所以我认为兴趣阅读才是当前培养高中学生阅读习惯的最好办法。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就以一堂《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阅读。
导入之后问学生《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学生愕然,于是我详细的讲“春秋无义战”,所谓无义,就是礼乐崩坏,诸侯们已经不听东周天子号令,各自为阵,以占领土地为目相互攻伐;而在春秋之后的时期叫战国,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周天子的地位已经彻底丧失,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根本目的已不单单是扩张土地,而是称雄,所以战国结束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本文选自《左传》,由此我们知道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时期——“无义战”时期。
然后在黑板上画出黄河、长江,开始标注秦、晋、郑三国,进而分析地形,秦国南面有秦岭阻挡,北面有强大的义渠国,所以必需从从淆关向东围攻郑国;晋国东面有太行山,西有义渠,所以也必须从南面的淆关向中原进发。郑国就恰恰处在中原的险要之地,郑国北有中山,东有宋、卫小国,齐、鲁大国,南有楚国,若郑国破,则打开了秦晋两国进入中原的门户,而秦晋围郑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中原扩张土地以增强实力。
回顾历史,晋文公重耳流亡的十九年期间,晋国因争夺王位而国内大乱,原太子申生被骊姬之子夷吾杀死,之后夷齐依靠秦军立国,上位后依然奋力诛杀其他可能与之争夺王位的兄弟,重耳在这种情况下,以焦、瑕二地许以秦国,再次依靠秦军取得王位。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为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与楚国在宋国的城濮(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附近)进行战争,郑国因没有礼遇当年逃亡的重耳,所以担心晋国一旦胜利会打自己,于是暗地里帮助楚国,结果战争又以楚国失败而告终,文中提到的“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正是这件事。就在晋国胜利后,郑国又赶紧派人给晋国送去大礼道歉,并且参加了践土会盟,成为晋国的盟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以说秦晋围郑的直接原因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而根本原因是扩张土地的需要,所以是不是盟友都不会影响晋想吞并郑的想法。这正如狼和小羊的故事一般,狼吃羊是必须的,弄脏水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不同点就在于,现在有两只狼,羊却只有一只,根据地形来看,淆关一带属于晋国的领土,所以郑这只小羊又刚好和晋这只狼在一个圈里,秦狼在圈外。
在这种情况下,烛之武前往秦国,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他过人的舌辩能力吗?
郑人烛之武拜见秦伯不卑不亢,有娓娓道来的机会,是因为郑国可以有多种选择:1利诱秦国,许以土地,与秦合力抗晋,则晋的霸主地位就可能被撼动,2直接投降秦国,像妾一样委身于秦,一样能撼动晋国地位。3利诱晋国。4投降晋国。5威逼宋、卫两国。若不出兵相救,唇亡齿寒。6与楚人盟,帮助楚国雪城濮之恨。
总之,方法很多,郑国甚至可以死拼,两败俱伤,鱼死网破。而在“春秋无义战”的大背景和各国扩张土地的迫切需求中,被伤的一方总有随时被他国进攻的可能。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烛之武才有与秦伯对话的机会,才能告诉秦伯亡郑而危秦的道理,烛之武不但退了秦军,还为郑国带来了卫兵。这的确是烛之武机智雄辩的才能,也更是事实使然。
至此,虽然没有正式进入课文,翻译课文,但本课已经大体讲完。学生都听的津津有味,此时我开始布置作业;
1查阅地理书籍,看看秦晋还有没有别的路进入中原,如果有,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路?
2查阅历史资料,说一说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时期,都发生了那几件大事?晋国又是怎样在城濮之战中取胜的?
这两道题看起来似乎完全和语文无关,却是我精心安排的。讲解背景,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宽,也许我一节课讲不了什么,更讲不清楚什么,但是我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正是我这样上这节课的目。
看似没用的“地理”作业,却真正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秦岭的确有一条路,但艰险难行,晋国东面有太行山,那个时代翻越太行山基本没有可能。在寻找通往中原的道路的时候,学生自然的就会了解了春秋时期各国大致分布图,明白为什么非攻打郑不可。做好这些就能大大减轻学习的负担感,取而代之的是兴趣,积累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有了自我认可,建立了自信,有了自信还怕什么呢?他们查阅的这些知识,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当学生查阅到晋国内乱的历史时,会发现这段历史太乱了,此时我联系银屏上的宫斗剧加以引导:宫斗大抵如此,不必花大量的时间追剧。这样以来,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引导。城濮之战,晋文公看似仁义报恩的退避三舍,居然是个计,学生在其中会了解更多的人文、历史、地理、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久而久之,阅读历史就成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有了阅读习惯,他们的知识将会连成线,集成面,思想变得成熟,思考问题的方式变得多元。他们能在阅读的过程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然后去为自己的理想拼搏努力,一改当下这种学生在家长的逼迫下被动学习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时候,务必仔细斟酌,因为你的激发是有选择的,是有方向和目的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培养他们阅读爱好,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觉摆脱网络玄幻等思想消极的作品。
语文学习的两大核心内容是理解和表达,考试题怎么变都离不开这两点,而这两者的共同起点却都是阅读,我们今天教学无趣也是因为缺少了阅读,孩子无法和文本交流,思想被禁锢,兴趣就更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只有当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才能把学习语文当成快乐的事,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也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