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扎实开展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rk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是讲究思维、追求高效的课堂,当前不少课堂追求表面的鲜亮,内容却不深刻。真正好的数学课堂,一定是在“引”“点”“练”“变”上下功夫的,从而摆脱花架子,达到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导;点拨;练习;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2-0076-02
  一堂数学课的效果如何,其实从教学过程就能看出来。教师如果在“引”“点”“练”“变”上下功夫,切实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一定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引,贵在巧妙
  引,即引入。在教新知识之前,教师要精心选择引入的内容,通过简练的语言,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朝着新授课的目标不断前进,为新授课做好必要铺垫,这样的引入才是巧妙、成功的。
  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把12个小方块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接着,让学生用数学算式代替文字表示出不同形状。通过这样的引入,自然引出“因数和倍数的认识”这节新课。
  那么,为什么这样引入是巧妙的呢?首先,因数和倍数属于不为零的自然数的范畴,学生通过回忆学过的数,可以将它们与之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又能明白“因数和倍数虽然属于自然数,但是不为零”,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其次,通过让学生动手拼长方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运用数学表达式做好必要铺垫。最后,从图形表达到文字表达,再到更加富有数学味的乘法表达,一步步抽象,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完成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顺理成章地开始新课的学习。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这样的导入非常巧妙。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教师在进行新授课之前要用心思考如何才能让引入方式更加巧妙。
  二、点,四两拨千斤
  点,即点拨。点拨要点在关键处,点在学生思维混乱、认识模糊、易错的地方。点,要精准,更要四两拨千斤。那么,教学“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时,哪些地方教师要进行精准点拨呢?
  1. 在学生动手拼图,根据3×4=12这个乘法算式拼出两种不同图形的时候,要进行点拨。这两种图形看上去虽然不一样,但从数学的角度上看,其实是一样的。
  2. 在课堂中,当出现一些商为分数或者小数的时候,就要及时提示学生“这不属于因数和倍数”,因为因数和倍数属于不为零的自然数的范畴。
  3.在学生练习表达的时候,部分学生往往因为认识不清而表达不正确、不规范。如有的学生面对2×4=8这个乘法算式,就会说2是因数,8是倍数。初看这样说也没有问题,仔细思考就发现这样说是不对的。这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点拨:“2是8的因数,8是2的倍数。因数和倍数表示的是数与数的一种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以上是学习“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时要注意的重要的三处地方,是学生正确学习因数和倍数的关键点。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是难点和易错点,教师在备课之时、上课之中,都要充分重视,在学生出错的时候及时点拨,避免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对知识认知模糊。
  三、练,由口入心
  练,即练习。教师在讲授完知识以后,学生可能对于知识点还一知半解,或者是表面上看似懂了,其实没有真正懂。这时候,就要通过练习,把学生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地方暴露出来,此时教师再讲解,学生就能真正学懂弄通。
  由口入心就是一种有效的练习方法。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说出新授知识,那么他必定认真听讲、仔细思考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地说,用说来促进思考。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时,当教师通过例子引进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后,就可以让学生来说一说3×4=12这个算式包含什么。在说的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学生说“3是因数”“4是因数”“12是倍数”。教师在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及时点拨,让学生明白这样说是错误的。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避免两种错误,一是不重视练习,二是太重视练习的作用,希望通过练习来达到教学新知识的目的。练习就是练习,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变,融会贯通
  变,即变式。正确掌握了知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变式练习,实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变,要有层次感,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之后,该如何通过变来进行有效的拓展呢?有的教师换乘法算式中的数字,这种变成效不大。那么到底该如何变?
  首先,从式子开始变,把乘法算式变成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还是以3×4=12为例,它可以变成12÷4=3。这时让学生来说哪个是因数,哪个是倍数,与乘法算式比较,这两个数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这种变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学生通过比较位置,能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关系。还可以再变,如呈现3÷5=0.6这样的算式,让学生说说这个算式里有没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白,当一个算式里面出现小数时,它就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里面了。继续变,呈现9 3=12这样的算式,让学生思考这个算式里有没有因数和倍数关系。学生发现,这是一个加法算式,而不是乘法或除法算式,因此,这里面的数也不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
  变似乎就到此为止了。其实,还可以更加深入地去变。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数字:3、5、18、20、36,让他们说说哪些数有因素和倍數的关系。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摆脱乘法或除法算式的束缚,让学生通过心算,自己从以上数字中选取两个或三个数字组成乘法或除法算式,从而寻找到正确答案。学生可能会说,3是18的因数,18是3的倍数,因为3×6=18;5是20的因数,20是5的倍数,因为20÷5=4;3和18都是36的因数,36是3和18的倍数……通过以上的“变”,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了拓展和提高,对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总之,一堂扎实有效的数学课,不在于表面轰轰烈烈,而在于教学扎扎实实。教学从“引”“点”“练”“变”这四个环节入手,认真思考,精心安排,不断提炼,一定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黄 露)
其他文献
[摘 要]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后练习为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策略,有效地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策略意识,并能把各种策略融会贯通,信手拈来,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最佳的解题策略,有效地克敌制胜。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课后练习  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的苏乞儿从老乞丐那学会了降龙十八掌中的十七掌,一直到生死危急关头才悟出最后一掌——第十
英语大单元主题学习是指基于主题或者问题的学习,在每一个主题单元中,学习内容围绕主题,将主题及其专题作为知识情境脉络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学习资源包括了与主题相关的任何学习材料,学习活动构成了主题单元的学习过程。这些学习活动是多样的,并且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究,鼓励学习者通过活动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设计中,主题学习单元在课程组织形式上超越了课堂,也超越了单课时的教学周期,实现了全时空的学习活动组织
[摘 要]切割填补法、容斥原理法、等积转化法、旋转移动法、重新构图法等是将一般图形转化为特殊图形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值得教师重视。  [关键词]几何图形;转化;一般;特殊;构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65-02  求稍复杂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小学“图形与几何”
[摘 要]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仔细分析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拿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12-02  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弱势”群
[摘 要]“等式与方程”一课中学生初次经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开始认识方程。首先联系旧知和天平图,引导学生认识“等式”“不等式”和“方程”;其次通过列方程,厘清等量关系;最后要知道不同的等量关系对应不同的方程,因而方程具有多样性,需要合理选择。  [关键词]等式与方程;等量关系;方程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
[摘 要]数学知识是有结构的,知识的相互联系首先体现在整体性。教学“数的认识”时,教师对自然数、分数、小数采用整体性认识和结构化教学策略,可避免单课教学带来的知识碎片化的现象,让学生学会在整体的数学样貌下,通过学习和思考发现知识的联系,促进认知结构的整体化,让思维走向自主建构的结构化,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的认识;整体性;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秒的认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学生不仅增长了生活经验,感知数学就在身边,而且还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感的提升。  [关键词]数感;体验;时间观念;秒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77-03  【教学
[摘 要]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从直观形象思维开始的,但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数学学习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如果教师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太快,学生学得就会很困难。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易学易懂,而这个过渡和衔接的过程主要靠淡化直观图形的存在感来实现。  [关键词]马赛克;苹果;抽象;模型;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
[摘 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本质,从而让数学学习更高效。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先在导入环节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进而理解数学本质和习得数学技能。  [关键词]数学本质;探究过程;角的度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36-01  数学课程标准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反映高校的教学状况和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高校长期积累的教育数据对于评判高校的办学实力、教学水平、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深度学习等先进数据的挖掘手段,提出一种新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该机制面对大量的教育数据,有效地提取出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并从中整理出教学数据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实践证明:该机制可以用于评价学校学生的学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