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再“无话可说”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bin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学生写作往往面临开篇即“无话可说”,行文便“无以为继”的困难。除了学生自身写作經验的缺乏、考场作文的固有限制外,缺少方法指导,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提出“立象尽意”“化整为零”“由同及异”三条操作性建议,以期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
  语文学习 作文教学 写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都侧重于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以及经典作品对学生的熏染——不少学生的假期作业都包括“摘抄”一项。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促进学生阅读,加深其对作品的印象,并使其获得一些写作经验;然而,这样的“经验”呈现出“零散化”“随意性”的特点,往往止步于感性层面,未能内化为学生长久、固定的技能。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于“积累”和“熏陶”之外,教师的教学应有方法论的视野,在操作层面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由写作之“术”出发,上溯作文之“道”。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立象尽意。
  “立象以尽意”语出《周易·系辞上》,本意是指《易》的卦象是圣人用以概括万物的性质、道理、规律等的方式。随后,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并在历代作者和文论家手中逐渐成熟,形成中国传统文论以“言、意、象、境”四个维度关照文学创作的经典模式。
  不唯如此,现代认知语言学也可以为“立象尽意”的创作理论提供全新的理据。正如有论者所言,“直接‘立象尽意’即直接选取特定‘物象’,寄托情思,表征认知;间接‘立象尽意’即通过隐喻,将意象、意象图式从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给人启迪与遐想”。(杨洋 程艳,2010)
  笔者认为,“立象尽意”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核心价值是,将主观世界的复杂性和客观世界的丰富性,统一于典型的、富于表现力的“象”当中,让读者通过直观、简洁的方式,把握作者旨意。这里所说的“象”,不局限于具体的“物”,也可以指一种情境、图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这类创作实践比比皆是:例如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将自己的人生信条与殷殷情意寄寓在“冰心玉壶”的“象”当中,不仅言语精简,而且意蕴丰美;再如辛弃疾“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用“秋露”的“象”写出饮酒的高雅,以“裁冰”的“象”喻指诗歌构思的精巧。不独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立象尽意”的创作方法也被作者青睐。王开岭先生在《女子如雪》一文中写道,“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哀哀之樱,它们——她们灵魂的内涵、气质和辐射出的精神光泽,的的却却都是女儿性的”——在他的笔下,“女儿性”这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被凝固在皑皑白雪和哀哀之樱两个“象”之中,让读者心领神会,为之神往。
  对于中学生而言,把握“立象尽意”的原则,可以让写作摆脱空洞的抒情和无意义的反复,让作文气韵生动,富于个性。
  二、化整为零。
  近年来,材料作文渐成考场“新宠”。其最大优势是给了考生很大的文体、选材和立意的自由。面对言简义丰的材料,学生或追求立意的的深刻,切入点“陡峭”;或为了审题的准确,采取保守的解读。然而,无论采取哪种立意方式,学生在行文中往往囿于材料的内容,无法打开思路;更有人大段引述或大幅改写材料。试题所列材料,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反而成了其思维的“边界”。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学生仅仅将材料看做立意依据,以至于过度关注所立之“意”,而忽略了材料本身的丰富性。其实,对于大多数材料,学生固然应该首先从整体把握,以确定立意方向;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材料中的诸多要素有相对的独立性,正是通过要素的有机联系,材料才获得了其丰富的含义。这一认识对于写作的启发是,学生不妨围绕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系来构建作文,从而避免“无话可说”“无以为继”的困境。
  以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为例:材料中老陈的女儿因父亲违章驾驶而将其“举报”,这一行为引来不少赞誉,同时也伴有质疑。通读材料“整体”,学生不难确定立意所在,即“亲情与法律的矛盾”。然而,如果仅仅围绕“亲情”和“法律”这两个关键词来写作,部分学生往往由于生活和阅读经验的缺乏而陷入“词穷”的境地,以至于不得不反复“回归材料”,使整篇作文成为“老陈”和“女儿”的私人记录。
  然而,如果学生能将材料中的要素拆解出来,并找到它们的有机联系,作文架构将显得合理许多,探讨也将深入许多。具体来说,这则材料的人物要素有“女儿”“父亲”“媒体”“大众”四个,而其间的关系,除了女儿与父亲的情亲之外,还有媒体对大众的引导,以及大众对社会的责任等等。除人物要素之外,材料当中的其它要素还有“法律”与“亲情”,“伦理”与“制度”等等,而这些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正是构建一篇文章的关键。
  总之,把材料作为“整体”确定立意,再将整体化而为“零”,从要素间的关系构建文章,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摆脱言之无物、故作高深、刻板说教的写作痼疾。
  三、由同及异。
  网络上曾一度流行一种文体——“有一种……叫……”——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有一种境界叫舍得,有一种幸福叫珍惜,有一种领悟叫自在,有一种学问叫幽默”(来源于网络)。虽然谈不上严肃的文学作品,但笔者认为其背后藏着一种可贵的创作思路——“由同及异”。
  所谓的“同”和“异”是指:临近的概念往往可以由一个更宏观的概念来概括,而每一个宏观的概念本身也可分为许多更具体的临近概念——这里的“宏观概念便是“同”,被宏观概念概括和代表的具体概念与临近概念便是“异”。举例来说,“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建立在人性良善的基础之上的美好情感,其间的共同点让它们成为一组“临近概念”;而由于其共同点,人们也可用更为宏观的概念对其进行概括——例如“爱”。这里的“爱”便是所谓的“同”,而 “亲情”“友情”“爱情”便是所谓的“异”。如果说“爱”是一个概念,有其固定的“内涵”,那么我们不妨将“亲情”“友情”“爱情”看做它的“外延”。因此,“同”和“异”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所谓“由同及异”是指:写作时明确了主旨与立意之后,可将其当做全文的宏观概念——“同”;而对于这一概念的探讨,则可以从它所带表的临近概念开始,即由“异”开始。以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为例,三位“当代风采人物”分别对应着“笃志创新”“匠人精神”“聆听内心”三种品质或人生追求,学生可选择其一进行探讨。不难发现,这三个关键词均可作为宏观概念来把握,而每一个都可以分为若干临近概念——如“匠人精神”便可分为,专注、持久、精进等几个方面。对于学生而言,从宏观方面行文未免让文章成为“无根之水”,流于空泛,而如果能“由同及异”,有宏观大概念及临近小概念,便可是文章层次分明,言之有物。
  以上三点建议为笔者从教的经验之谈,难免有挂一漏万的缺点;但其坚持的“授人以渔”的作文教学观念,望可于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洋 程艳.论立象尽意之认知语言学理据[J]. 中华文化论坛.2010.(1):175
  [2].邱明丰. 立象尽意——中国文学的形象特征 [J].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2):53-56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不再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是各种样式并且各种方法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高效课堂成为教育发展一种趋势,也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小学语文课堂应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语设计;教学过程;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我们正身处于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代
期刊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幼儿科学领域教育活动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NJSY14324  摘要:在全面发展教育观指导下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实践教学旨在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及树立正确价值观等。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模式、修订实践教材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课程考核及参与实习、见习、观摩等方面实施教学改革
期刊
作者简介:徐丽,女,1987—,讲师,任教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项目来源:2014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G1403)。  摘要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考查大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观测点。网络平台的使用可以更好的跟踪和监控整个毕业论文过程,有效提高论文质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从分析毕业论文网
期刊
摘 要: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应对网络舆情、维护自身形象方面一般存在着管理缺陷、宣传脱节、舆情极端化和应对节拍的迟疑性等问题。本文重点分析利用网络舆情维护高校形象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形象;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206;G641  如何利用网络舆情维护高校形象,日益摆上了各大高校的日程。本文结合网络舆情本身的特点以及高校管理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设,希冀能在高
期刊
摘要:王京龙先生的《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构架》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的研究专著,阐述了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基本框架的构架过程。本书立足于东夷文化角度的研究视角拓展了中国古代体育史“万事一系皆黄帝”的研究视野,提出了以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体育精神,以尚道德、讲诚信为特点的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是解决现代体育毒瘤的金钥匙。  关键词: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民族精神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笔者将简要论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意义、分析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几点原因,最后将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为目的,提出几点改进教学的策略,希望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有所改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3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
期刊
[摘要]:  在高考语文试题当中,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占有相当比重。这类阅读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关键概念和语句的理解,以及筛选,整合信息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然而,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相关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依然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尝试以全国卷语文试题为例,在教学安排方面为老师提供建议,并为备考学生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高考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兰亭集序》一定程度表现了文学从简单的描绘外部世界,转变为探索自身心灵的时候,文人生命自觉意识的苏醒。从外界找到与自身生命形式现共鸣的景物,仅仅是觉醒的初级阶段;明确生命的局限,才是生命自觉意识的的升华;而生命自觉意识的苏醒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生命的痛苦和热爱之处。在感受到生命的局限之后,深刻的了解到其宝贵之处,以自身拼搏的方式寻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这就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文人生命自觉意识的苏
期刊
摘要:高考是青少年改变自身命运以及决定自身未来走向的一道门槛。这道门槛中,语文作为必考科目,试卷结尾的作文题也是对考生的一道考验,它不仅考验着考生的文学素质,也对考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有着一定的要求。作文文章的选材、立意以及行文都有一定的讲究和标准,作文写得优秀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成绩的好坏。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高考作文命题呈现着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与时事结合的趋势。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本人的教学思考与实践,按照“雷夫的观点”,“我们的实践”的体例探讨了“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怎样与孩子分享好书;如何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等问题,以期营造初入学孩子的自由阅读空间,点燃他们的阅读热情。  关键词:雷夫 阅读观点 分享 亲子共读 阅读热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美国教师雷夫在自己的第56号教室里独立开发了一系列课程,阅读课程是他最关注的课程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