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贯彻语文新课改的理念?只要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以文本开发为突破、以人文关怀为始终、以个人魅力为引导,是能够让语文课堂美丽起来,精彩起来的。
关键词:主体;朗读;文本;人文关怀;个人魅力;精彩课堂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全新理念,如一阵春风,迅速顺利地走进校园。语文课改首先需要的是革新教学观念,新课标所提倡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笔者经过反复的实践,倍感乐在其中,现在以我如何教《爱莲说》为例来体味那种美丽精致的感觉。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中,我们应还学生以调控策划课堂流程的权利,因为课堂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进发的思维火花,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不是以个人的或教参上的解释去约束学生,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经多样化,我给学生上这堂课之前,充分发挥网上优势,分成几个探究学习小组,并布置任务,一组找古诗中有关描写莲的诗句,一组找有关莲的说明文,一组找观、当代作家写的有关莲的散文,一组找关于陶渊明、周敦颐的资料,一组负责翻译好课文……这样,上课时,每个组各派一个代表把他们找到的、讨论的有关知识告诉,同学们,这堂课就在学生自己掌握中完成,他们把一切做得非常好,只把一项任务留给我一一点拨,此时的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突破该课的重点,我是这样设计的:①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找出作者描写莲花品格的句子。②请同学们谈谈从上面的内容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③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神态美,可以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④老师顺势点示: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请同学们想想,你在书上,电视上或身边看到或听到有哪些人具有莲的品格。这时,学生表现的机会来了,他们能讲出很多很多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这时老师要有个“度”,也得表现自己,怎样用语言进行总结。我记得我是这样说的:“作者在习染成风的恶势力中能顶住逆流,独步于尘世之外,使我想起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这在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时代造就英雄,在中国这块圣杰的土地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就当代而言,郑培民的凛然正气,孔繁森的披肝沥胆,朱镕基的鞠躬尽瘁,周恩来的死而后已,无不为我们树立一座座丰碑,我们湖南就有‘芙蓉国’的美称,雷锋、毛泽东就是我们的骄傲。”这样,我以演讲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产生了共鸣。
二、以朗读为主线
“三分文章七分读”,即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理解。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反复锤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我跟学生说,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读古诗词,可以摇头晃脑读,可以仰望天花板读,,可以唱着读,可以打着节奏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懂,读出韵味来,自我感觉良好就行,开始学生还不适应,时间久了,他们就能读出乐趣了,后来教古诗词,我只要喊谁来读,举手的特别多,而且都愿意到台上拿着话筒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真是其乐无穷。针对《爱莲说》这篇课文,我设计的“读”也是循序渐进。一读:读准音,通文意;二读:主旨明,情感真;三读:韵味足,出口诵。学生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明白其中的情感,他们个个都是正襟危坐,慷慨激昂,读出了一种凛然正气,读出了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这样,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做到读中悟、悟中明。这样既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也品味了文章的语言、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多得。
三、以文本开发为突破
如何运用我们的教学资源相当重要。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才能使教学内容丰富,有创造性,怎样对教材的充分利用、挖掘,得要求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必须下苦功夫。这堂课在讲明文章的重点、难点之后,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如为什么用“出”而不用“躲”“逃”“避”等,设计这一环节,我有我的目的,假如在课堂上,我只是一味地强调:“同学们,这是‘出淤泥而不染’,注意这个‘出’字。”这样学生能记下来,但为什么用“出”呢?他们不会去想,于是我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能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大胆说,对作者的思想境界能更深一层明白。
四、以人文关怀为始终
陶行知说过:“您若变成小孩,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为真正的先生。”这就要求我们与学生互相尊重。教学语言要特别注重文明、礼貌,这是亲和力的表现,我用得比较多的“你请”“你想试一试吧”“谢谢”“没关系”……这样的语言给学生的感觉是没压力,造-成了一个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都应该赞赏。
五、以个人魅力为引导
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应该是魅力无限、光茫四射的。这种魅力是一种内在的功力,是一种深蕴在骨子里的气质,要想方设法让自己有强烈的亲和力,让学生感到你可亲可敬,从而使他们“爱屋及乌”,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幸福,一种快乐。教师千万不能居高临下,一个闷热的下午,学生昏昏欲睡,我想让学生读课文提提神,我说:大家注意,开始读课文了,是你们读还是我读?想不到学生齐声说:“你读”。我故意清清嗓子,说:“老师读可以,但嗓子不好,当我感到吃力怎么办?”学生说:“我们接着读”。于是,我声情并茂地读起来,学生听得认真,我只读三分之一后,故意停顿了一下,学生明白,立刻齐读,士气大增。事后,总有一些学生送我草珊瑚、黄氏响声丸,我确实感动。学生是聪明的,你要更聪明,特别是面对新生,一定要表现自己的随机应变,学生才佩服你。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自我,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让我们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睿智和“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来审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吧,让我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空阔,越走越光明。
关键词:主体;朗读;文本;人文关怀;个人魅力;精彩课堂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全新理念,如一阵春风,迅速顺利地走进校园。语文课改首先需要的是革新教学观念,新课标所提倡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笔者经过反复的实践,倍感乐在其中,现在以我如何教《爱莲说》为例来体味那种美丽精致的感觉。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中,我们应还学生以调控策划课堂流程的权利,因为课堂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进发的思维火花,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不是以个人的或教参上的解释去约束学生,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经多样化,我给学生上这堂课之前,充分发挥网上优势,分成几个探究学习小组,并布置任务,一组找古诗中有关描写莲的诗句,一组找有关莲的说明文,一组找观、当代作家写的有关莲的散文,一组找关于陶渊明、周敦颐的资料,一组负责翻译好课文……这样,上课时,每个组各派一个代表把他们找到的、讨论的有关知识告诉,同学们,这堂课就在学生自己掌握中完成,他们把一切做得非常好,只把一项任务留给我一一点拨,此时的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突破该课的重点,我是这样设计的:①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找出作者描写莲花品格的句子。②请同学们谈谈从上面的内容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③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神态美,可以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④老师顺势点示: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请同学们想想,你在书上,电视上或身边看到或听到有哪些人具有莲的品格。这时,学生表现的机会来了,他们能讲出很多很多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这时老师要有个“度”,也得表现自己,怎样用语言进行总结。我记得我是这样说的:“作者在习染成风的恶势力中能顶住逆流,独步于尘世之外,使我想起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这在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时代造就英雄,在中国这块圣杰的土地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就当代而言,郑培民的凛然正气,孔繁森的披肝沥胆,朱镕基的鞠躬尽瘁,周恩来的死而后已,无不为我们树立一座座丰碑,我们湖南就有‘芙蓉国’的美称,雷锋、毛泽东就是我们的骄傲。”这样,我以演讲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产生了共鸣。
二、以朗读为主线
“三分文章七分读”,即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理解。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反复锤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我跟学生说,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读古诗词,可以摇头晃脑读,可以仰望天花板读,,可以唱着读,可以打着节奏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懂,读出韵味来,自我感觉良好就行,开始学生还不适应,时间久了,他们就能读出乐趣了,后来教古诗词,我只要喊谁来读,举手的特别多,而且都愿意到台上拿着话筒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真是其乐无穷。针对《爱莲说》这篇课文,我设计的“读”也是循序渐进。一读:读准音,通文意;二读:主旨明,情感真;三读:韵味足,出口诵。学生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明白其中的情感,他们个个都是正襟危坐,慷慨激昂,读出了一种凛然正气,读出了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这样,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做到读中悟、悟中明。这样既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也品味了文章的语言、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多得。
三、以文本开发为突破
如何运用我们的教学资源相当重要。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才能使教学内容丰富,有创造性,怎样对教材的充分利用、挖掘,得要求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必须下苦功夫。这堂课在讲明文章的重点、难点之后,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如为什么用“出”而不用“躲”“逃”“避”等,设计这一环节,我有我的目的,假如在课堂上,我只是一味地强调:“同学们,这是‘出淤泥而不染’,注意这个‘出’字。”这样学生能记下来,但为什么用“出”呢?他们不会去想,于是我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能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大胆说,对作者的思想境界能更深一层明白。
四、以人文关怀为始终
陶行知说过:“您若变成小孩,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为真正的先生。”这就要求我们与学生互相尊重。教学语言要特别注重文明、礼貌,这是亲和力的表现,我用得比较多的“你请”“你想试一试吧”“谢谢”“没关系”……这样的语言给学生的感觉是没压力,造-成了一个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都应该赞赏。
五、以个人魅力为引导
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应该是魅力无限、光茫四射的。这种魅力是一种内在的功力,是一种深蕴在骨子里的气质,要想方设法让自己有强烈的亲和力,让学生感到你可亲可敬,从而使他们“爱屋及乌”,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幸福,一种快乐。教师千万不能居高临下,一个闷热的下午,学生昏昏欲睡,我想让学生读课文提提神,我说:大家注意,开始读课文了,是你们读还是我读?想不到学生齐声说:“你读”。我故意清清嗓子,说:“老师读可以,但嗓子不好,当我感到吃力怎么办?”学生说:“我们接着读”。于是,我声情并茂地读起来,学生听得认真,我只读三分之一后,故意停顿了一下,学生明白,立刻齐读,士气大增。事后,总有一些学生送我草珊瑚、黄氏响声丸,我确实感动。学生是聪明的,你要更聪明,特别是面对新生,一定要表现自己的随机应变,学生才佩服你。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自我,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让我们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睿智和“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来审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吧,让我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空阔,越走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