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经典的驳论文。教学这篇文章,既要抓住文章的主旨,揭示其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要学会驳论的方法,能针对具体观点展开批驳。现将本课教学设计如下:
一、突出教学目标
1、能熟读课文,理解大意,知道“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义。2、感知简约严明而又深厚朴茂的语言风格。3、学习先驳后立的驳论方法。
二、联系史料,导入激趣
1、导入:学生听老师诵读《一场电影攻陷了一个国家》一文。读后提问:挪威为什么很快不战而亡?(德军以其攻陷波兰的影片摧毁了挪威上层军政要员的信心)可见,信心对于个人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更重要。2、介绍背景,启示思考。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从此,日寇全面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东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九一八”三周年之时,《大公报》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问题1:说这话的是些什么人?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中国必亡。)问题2:这样的言论对吗?(不对。这样的言论是谬论,抗日的胜利就是证明。)问题3: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怎样反驳这一谬论呢?(学生自由讨论。)师: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反驳的呢?请阅读课文分析。
三、引导学生读析课文,把握课文主旨
1、学生自由阅读分析课文,教师巡视指导。2、发言交流,相互补充。3、归结课文。引出谬论(1-2)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了。驳论(3-8):直接反驳(破):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间接反驳(立):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往今来中国的“脊梁”大有人在。结论(9)中国人有没有自信力,“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4、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主旨。问题1: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批驳亡国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鼓舞全国人民英勇抗日,保家卫国。)问题2:鲁迅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关心国家、民族的危亡,敢于斗争,是一位正直、伟大的爱国之士。)问题3:文中所提出的“中国的脊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应有怎样的表现呢?(生思考后发言,表述要合于时代精神,如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正直廉洁,与时俱进等。)
四、齐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1、集体或自由诵读课文,划出喜爱的语句。2、结合具体语句品析语言。
A引用敌方论据时的用词之妙,如“总”、“只”、“一味”,极富讽刺意味,代表了鲁迅先生杂文的一贯特色。B列举古代有自信的人语言中简洁明快,浑厚朴茂的特点。
五、实践演练,学习驳论方法
1、简述:学完课文,你能谈谈鲁迅先生是如何反驳敌方谬论的吗?(学生自由谈论,明确先破后立的驳论方法。)2、分析:“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一观点对吗?如观点错误,练习反驳。A、指导:先分析该观点的错误在哪,引述其必要的论据,指出其错误,先破。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个好爸爸,不如学好数理化。列举自己的论据,如小蝌蚪自己长大,启示人要自立。再如,背着父亲去上学的孩子更加坚强等。B、发言交流。
六、作业:针对社会上流行的某一观点,选择辨析,写一篇驳论文,要求先驳后立,500字左右
一、突出教学目标
1、能熟读课文,理解大意,知道“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义。2、感知简约严明而又深厚朴茂的语言风格。3、学习先驳后立的驳论方法。
二、联系史料,导入激趣
1、导入:学生听老师诵读《一场电影攻陷了一个国家》一文。读后提问:挪威为什么很快不战而亡?(德军以其攻陷波兰的影片摧毁了挪威上层军政要员的信心)可见,信心对于个人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更重要。2、介绍背景,启示思考。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从此,日寇全面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东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九一八”三周年之时,《大公报》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问题1:说这话的是些什么人?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中国必亡。)问题2:这样的言论对吗?(不对。这样的言论是谬论,抗日的胜利就是证明。)问题3: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怎样反驳这一谬论呢?(学生自由讨论。)师: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反驳的呢?请阅读课文分析。
三、引导学生读析课文,把握课文主旨
1、学生自由阅读分析课文,教师巡视指导。2、发言交流,相互补充。3、归结课文。引出谬论(1-2)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了。驳论(3-8):直接反驳(破):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间接反驳(立):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往今来中国的“脊梁”大有人在。结论(9)中国人有没有自信力,“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4、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主旨。问题1: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批驳亡国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鼓舞全国人民英勇抗日,保家卫国。)问题2:鲁迅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关心国家、民族的危亡,敢于斗争,是一位正直、伟大的爱国之士。)问题3:文中所提出的“中国的脊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应有怎样的表现呢?(生思考后发言,表述要合于时代精神,如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正直廉洁,与时俱进等。)
四、齐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1、集体或自由诵读课文,划出喜爱的语句。2、结合具体语句品析语言。
A引用敌方论据时的用词之妙,如“总”、“只”、“一味”,极富讽刺意味,代表了鲁迅先生杂文的一贯特色。B列举古代有自信的人语言中简洁明快,浑厚朴茂的特点。
五、实践演练,学习驳论方法
1、简述:学完课文,你能谈谈鲁迅先生是如何反驳敌方谬论的吗?(学生自由谈论,明确先破后立的驳论方法。)2、分析:“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一观点对吗?如观点错误,练习反驳。A、指导:先分析该观点的错误在哪,引述其必要的论据,指出其错误,先破。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个好爸爸,不如学好数理化。列举自己的论据,如小蝌蚪自己长大,启示人要自立。再如,背着父亲去上学的孩子更加坚强等。B、发言交流。
六、作业:针对社会上流行的某一观点,选择辨析,写一篇驳论文,要求先驳后立,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