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原生态”意识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xy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的教学不是那么“急功近利”的时候,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当教师“心态平和”的时候,他既不会因为取悦他人而故意花哨,又不会为了一点风吹草动的理论而盲目追随。尤其是时下的教材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姿态,“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在哪里呢?在教学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什么?
  一、触摸语言,强化文本价值,发挥其例子作用
  为了使课堂多姿多彩,音乐、幻灯图片、辩论、表演都被带进了课堂,但是课文讲的内容,学生知之甚少,这种典型的华而不实的方式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语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研读课文,并且从中感悟文本的精髓,受到熏陶。张志公先生说:“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不这样是不对的,可是办法必须是带领学生好好地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语言文字承载着作者思想观点,循文求义,必须重视语言文字。这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现在有许多人呼吁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这种“回归”呼声源于之前走过的弯路。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的过程正体现了文本的价值。教材是例子,那么就应该发挥它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当然,朗读的方式不只是需要注意这一点。因此,我们不能强求将这种方式全部在课堂里完成。现在有人在讲诗歌的时候,读得遍数太多,使学生都厌烦,还意犹未尽。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了,真是过犹不及。课堂在于引领,课堂重视文本的朗读,引领学生在课外自主地有效地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积累。
  二、由读到诵,在“原生态”中蓄势
  现在是快餐式的文化流行的时代,与坐冷板凳苦学相比,人们更加愿意接受“提纯文化”。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有人走捷径,孤立刻板地讲解字词,一味地讲解语法知识。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汉语特点的,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会生动。没有活力的教学,何谈有效性?
  现在的中学生,不是不想读书,也不是不愿意读书,而是没有时间。没有充裕的时间,就无法保证读的质量。于是,即便存有的热情,也不拖得消失。于是下笔写作文的时候,便是口不对心的空洞词语。写作文就因为拼凑而痛苦,作文更是没有了生命的深度。
  汉字是音形义结合的表意文字,使用的时候要依靠语感和语境的把握。汉语言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是长期的过程,不能被短期的机械式的训练代替。
  语感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形成的能够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语感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踏踏实实的积累中感悟。为了避免空谈,就要通过朗读、背诵课文,直面文本,在切实地同文本的对话中完成了积累。这种积累不是孤立的,而是成套的适合汉语体系的语言积累。成套的语言积累多了,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话语体系。之后,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就可以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表达心中所想。
  只有装入了大脑这个记忆的容器,知识才是自己的,否则仍是书本上的。虽说书本就在身边,但不去翻阅,所谓积累,便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种原滋原味的背诵,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才是真正的“蓄势”。没有这样的积累,即使我们将学生带到语文这个百草园中,学生也只能似走马观花一般,看不到花开长久的美艳。
  三、聚集后再创造,自然地完成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结合
  读与写是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汉语的主要方式,其中读是基础,写是积累后的实践、运用。因为语感的建立,这二者的结合变得较为容易。朗读将学生带进文本,蓄势使学生发现语文的美,语感的建立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在一次次能力展示的过程中,自信和热情都会增强。表现生活中美的激情和自信,使读与写的结合更加自然,这份自然必将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学生的主动性有了,便会积极主动地面对语文,学习语文,研究语文。在有效地完成读写训练后,以往因成绩带来的压力,就是转化为一种快乐。把教师从单纯的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推动者。让学生用听、视、触、嗅等多种感觉器官感知文章内容,从而拉近了“教”和“学”的距离。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情绪,去寻找学生兴趣的触发点。学生有了兴趣,入迷了,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
  当然这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不是将语文教学的任务最终引导入传授知识技能。语文中的人文性不可丢掉。语文是一种文化,包含着民族的精神情操、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语文教学也是一种熏陶人格的思想活动。文学贵于有“我”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中师生的对话。当学生解决好一个问题的时候,教者应该通过设计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更深的一层讨论。当学生出现茫然不解的时候,教者应该有非常不错的方式引导学生解疑。在这一设一导的过程中,完成对话。
  契诃夫说过,人有三个头脑:父母给一个,书本给一个,生活给一个。语文教学不应该留给学生一个僵化的脑袋。我们不应在意课堂短暂的“落英缤纷”,用大爱去守护语文本色的“绿意”,带着学生去享受。
其他文献
何谓自能读书,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按照叶老的观点,自能读书当属学生“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读书活动。这一观点的丰富而深刻的内蕴是什么?叶老并不明示。  一、如何解读自能读书的实质  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的相机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
期刊
很多学生常发出如此感慨: “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先贤孔子说得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深刻的立意,有新颖的素材,有精巧的构思独独缺少了靓丽的语言,就如同好物品没有好的包装,再好的东西也会黯然失色。那么运用哪些语言技巧可以改善学生作文的语言境况,让学生的文字轻舞飞扬呢?  一、修辞添彩法  1.用新颖形象的比喻、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的描绘震撼读者。比喻往往给人以比较具象和形象的感觉,使得语言更具
期刊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新课程理念、新课标思想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渐渐显示出来。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也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学生的自主时间多了,想象的空间大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热闹了,多媒体演示也变得丰富多彩了。可是在我们激情演绎着新课程理念所带来的变化之时,透过那些变化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依然有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二是对教材文本探究肤浅;三是班级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生命的活力的,充满了人文关怀、探索知识魅力的。  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才会乐意去学习,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动
期刊
语、数、英是每一个省高考的必考科目,理所应当在学校教育中受到高度重视,语文一直被认为是唯一一个教学与考试成绩不成线性关系的学科,因此,并没有得到作为国语所应受到的关注。为什么语文教学与高考语文出现脱节现象?为什么许多人平时基本不学语文的同学却也与其他平时努力学习的同学考差不多的成绩呢?为什么语文考试的区分度没有英语大?  从语文这个学科自身的特点上来看,它是一门语言类学科,也就是一种工具性学科,外
期刊
没有人希望自己被忽略,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人可能都有过被忽略的经历。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在那些优生和顽劣的学生身上,从而不经意地忽略一些老实本分、无突出特点的学生。高中生在生理上渐渐趋于成熟,但在心理上,仍然需要师长的呵护与关爱,他们渴望沟通交流,渴望得到理解,不少学生因为得不到老师的赏识,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以致失去了很多进步与发展的机会,他们的学习潜力也在无形之中慢慢被扼杀了。
期刊
在备课中,我翻阅了人教版语文教材配备的教参资料,也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这些地方几乎都把焦仲卿定位为一个“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的人。这样的评价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我们分析、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定不能把他们从所处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中脱离出来,更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习惯去分析和要求他们。否则,再鲜活的人物也会变成一具腐尸,毫无价值。因此,我认为冷静、客观、公正、
期刊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经常受到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所以思想教育工作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一、因文诱导,从实际出发,从课文出发  一般说来,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开始。因而老师必须根据课文固有的德育因素,从“效度”着眼,从学生实际出发,加深
期刊
先举一亲历,那是2010年的教师节,贺卡、鲜花、祝福的话语……使校园充满浓浓的节日气氛。每位教师脸上洋溢着被感恩的幸福,同事间偶尔比比谁的礼物多。我也不例外,收到的贺卡、鲜花也不显寒酸,大多是本班的学生送的,也有上届的毕业生托人送来的。这时,和我搭班的周老师高兴地走进我办公室说:“你班的范安琪可真有心意,都毕业了还记得给我送贺卡,况且我只教了她两年。”我心想:“范安琪,我好像没收到呀。”但为了面子
期刊
三月,正是师范院校毕业生谋求职位的热闹的月份,我校也迎来了应聘高峰。语文学科给这些毕业生出的试讲课题是:用一个课时完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四位应聘老师做了充分准备后,先后登台亮相。他们为这节课设计的导入分别是这样的:  A老师的导入:  我国的文学在不同的时代出现了不同的文体,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唐、宋、元时期的代表文体。宋词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