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意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oit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项目:本论文受宁夏大学2017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网络校园小说研究”(GIP2017072)支持。
  摘 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80后作家辛夷坞的代表作之一,一经问世,便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在其同名电影上映后,其销量更是达到了几百万册。本文将从文本本身进行分析,试解析这部作品得以大卖的原因。
  关键词:青春;主题;风格;结构
  作者简介:王秀丽(1992-),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在读研究生,就读于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2
  前言: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作为辛夷坞青春文学的代表作,一经推出,便圈粉无数。据有关资料,截止2013年10月,《致青春》的出版发行量已经达到300多万册。那么这样一部小说的魅力何在呢?本文将从文本主题、风格特点、结构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致青春》得以畅销的原因。
  一、以青春为主题
  青春,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成长阶段,也是文学探讨的永恒主题。在这个浮躁喧哗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于青春的记忆往往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珍贵的回忆。纵然青春的回忆千种万种,但是细细品味,许多感触都是大同小异的。我们的青春往往都伴随着成长、爱情与梦想,在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我们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即使有偶尔的不快,也会被阳光和欢笑所代替。那时的一切总是那样的纯真美好,那样的引人回味。《致青春》这本小说,辛夷坞用细腻流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她眼中的青春。让“每一位翻开书页的读者,都能从字里行间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与朋友间的一次争吵,或是自己毫无顾忌地大声笑、大声哭,为的都是对得起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二字。”[1]
  在《致青春》中,作者将青春划分为一个个的时间段,随着时光的推移,我们一步步成长,也一步步走向“懦弱”。十八岁,郑微对阮阮说:“我是谁,我是天下无敌的玉面小飞龙,有什么我得不到?”[2]二十二岁,她站在山顶上喊:“美国,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我恨你,你把我的男人还给我!”二十六岁,微醺,她看着他,“我不可能一次又一次地相信你,不可能……”青春的歲月让郑微学会了“顾虑”,“玉面小飞龙”的热情张扬、勇往直前被谨慎、自爱所替代,再面对爱情有了很多的不敢确定。那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也许这就是成长。但也正因为这样,青春里那个意气张扬的我们更值得还念。《致青春》这部小说,“让我们重温已然失去的青春,拾起被岁月磨砺殆尽的锋芒,得到情绪的宣泄和心灵的释放,圆了那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憧憬和渴望,而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对于人最重要的意义。”[3]
  二、“暖伤”的叙事风格
  “暖伤”算是一个网络合成词,可以看作“温暖”和“悲伤”的结合,是广大读者对于辛夷坞小说的一个定位。就如这部《致青春》,“虽然有悲伤,但不是绝望,依然有温暖的东西存在”。[4] 在这部小说中,郑微的青春之花并没有结出甜蜜的爱情之果,但是就如郑微自己所说,“因为她爱的时候没有保留,流泪的时候淋漓尽致,在这份感情里,她没有亏欠,她的爱是圆满的。”所以郑微的青春没有遗憾,所有的相遇,都演变成青春存在的意义。在这略带感伤的文字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丝丝的暖意,这就是辛夷坞的风格。辛夷坞曾这样解读自己的创作,她说“我不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必须承载着使人警醒或顿悟的大道理,虽然,那样的作品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然而我愿意把我自己的小说比做餐后的甜点或一颗克力糖,它或许不能使你吃饱,也未必能让你充满了能量和动力,但假如它能给都市中忙碌而疲惫的人一刹那的甜蜜、温暖或触动,那我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5] 换句话说,辛夷坞寄希望于读者们在感受过这些青春爱情故事之后,依然对爱情和生活抱有希望,并且能依然从中获得温暖的力量。这是辛夷坞自己的写作理念,也可以说这是“暖伤青春”的一个重要的存在前提。
  当下的青春小说,尤其是都市青春小说,如《左耳》、《小时代》、《梦里花落知多少》、《匆匆那年》、《同桌的你》、《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等等,都是一部部青春的“残酷写照”,过程也许轰轰烈烈,令人着迷,但往往讲述的都是一段段的虐恋和悲剧。笔者认为这样的青春过于片面,为我们呈现出赤裸裸的青春之殇,而缺乏让我们怀念的青春的“真实面貌”,缺少青春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致青春》这部小说,虽然涵盖不了全部的青春的内容,甚至可能还是停留在浅层的青春的平面,“但是让我们至少看到了辛夷坞在当下一片‘追悼青春’和‘青春之殇’的一众青春小说当中透出来的新的微光”。[6]这种“微光”在严格意义上不是一种小说类型,但是作为一种风格,却足以让辛夷坞的这部小说在众多青春小说作品中能脱颖而出,成为万千读者推崇、追捧的对象。
  三、对照的叙事结构
  在《致青春》中,辛夷坞是用郑微和阮莞的两条“青春之路”架构整个故事,这两条线一主一副,相互对照,让我们体会到不一样的青春模样。
  第一条线:郑微——陈孝正——林静。这是小说的一条主线,承载了作者对于青春最有力的阐释。郑微是个直率的姑娘,带着爱意,追随林静到一个城市读大学。面对林静的不告而别,“张狂”的小飞龙快速走出悲痛,并意外地爱上了性格古板的陈孝正。 郑微用自己的百折不挠、如影随形,让陈孝正为之动容。但是在毕业的压力面前,一厘米不敢走错的陈孝正还是放弃了郑微,选择出国留学。三年后,命运如玩笑一般让郑微与林、陈两人重逢。斯人还在,但是早已物是人非。以前的那个不顾一切地“张牙舞爪”的小飞龙已经不在,现在的郑微学会了谨慎,学会了人情世故,也学会了更爱自己。最终,郑微选择牵起林静的手,放弃曾经挚爱的“阿正”,过平平淡淡的生活。
  第二条线:阮莞——赵世永——吴江——张天然。这是小说的一条副线,可以说是一种极致青春的表达。阮莞是个善良而又优秀的姑娘,对于生活,只求平平淡淡,但对于爱情,却很珍惜。在爱情上,阮莞像一个姐姐一样给了赵世永极大的温暖和爱意。但是赵世永却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对阮莞只有依赖,没有担当。 当阮莞告诉赵世永自己怀孕的消息时,赵世永的眼里只有惊慌和害怕。一直坚持的阮莞选择了放弃,嫁给了只见过六次面的吴江。婚后的生活很是平淡,吴江沉迷于工作,阮莞过得很孤单。在婚后的某一天,再次怀孕的阮莞接到了赵世永的电话,她觉得自己还是放不下他,决定再见他最后一面。但是世事总是那么无常,阮莞意外地死在了前去的火车上,而赵世永却并没有按约定赴约。这个善解人意的姑娘就这样逝去,为了爱情,为了青春,让她的一句“我希望青春永不腐朽”成为她的墓志铭。而总是在背后的张天然,却用自己的方式,“甘愿做配角的爱”,默默地爱着阮莞。
  四、结语
  总体来说,《致青春》可以算是在这个各种青春题材层出不穷的时代中,能引起人们心灵产生共鸣的一部佳作。虽然存在着网络小说难以回避的缺点,有着平面化、快餐化、商业化的特点,“但可贵的是它直白而不粗鄙,清澈明朗却不庸俗琐碎,以真诚的姿态言说着对成长、对爱情、对梦想的思考,被广大读者接受喜爱、追捧、崇拜,甚至奉为‘青春生活的教科书’,具有巨大而积极的影响。”[7]对于什么是青春的意义,什么是青春的价值,《致青春》给了自己的回答。
  参考文献:
  [1][4]李愫生. 辛夷坞与“暖伤青春”. 课堂内外(高中版),2013,06.
  [2]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3(以下小说原文皆选于此).
  [3][7]徐丽娜. 纪念青春的一种方式——解读《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青年文学家,2012,08.
  [5]辛夷坞. 纯属巧合的写作生涯.文艺报,2011,08.
  [6]欧冬春. 辛夷坞小说及其文学效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严歌苓是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作家之一,也是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的新移民文学作家。不论是移民前的军旅小说,还是移民后被称为处于边缘的留学生小说,在作品中始终透漏着她对人性的思考,对女性生存状态变化的关注,敏感而细腻的跨文化写作中突显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本文试将探讨严歌苓小说中具有特殊意蕴的身体意象——辫子、眼睛和腿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不同身体意象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在不同时期、地域、文化中
摘 要:方方在《琴断口》中以琴断暗示爱情友情的断裂。作者以旁观者来审视普通人的感情生活,将美好的爱情建构后再解构。导致感情破裂的原因诸多,在“他人即地狱”的世俗注目下,爱情加速消亡。  关键词:琴断口;爱情;张力  作者简介:刘婕(1992.4-),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作者简介:刘景嘉(1999.1-),女,湖南人,株洲市第二中学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1  初中时代,我便在新华书店中买了一本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所著的小说作品《鲁滨孙漂流记》,立即便被书中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简洁明了的主题引线,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文章主要讲诉了英国青年鲁滨逊从小喜欢航海,曾三次
摘 要: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诗坛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她一生创作了约1800首诗。生前虽然默默无闻,但身后大多数诗歌经过发表,已然成为英美诗坛独放异彩的风景线。她才华横溢而又性格怪异,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但不难发现,她创作的诗歌中始终有着自己的坚持和信念。她为写诗而写诗,诗歌仿佛就是她纯净心灵世界的缩影。本文通过对艾米莉·狄金森的名作《我是无名小卒!你呢?》的分析,深
农村那么好,我想去看看。  横峰,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县。近些年来,横峰县以建设秀美乡村为重点,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秀美乡村全面开花,全域旅游全面推进。如今,在横峰,秀美景色、秀美乡村比比皆是,美不胜收。横峰已经成为秀美乡村建设的典型,农村面貌巨变的缩影,早就小有名气。  变化了的事物,变化总是来得那么快,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变化了的事物,其实变化并不那么快,肯定不是一夜之间的事。  横峰到底美从何来
自由,是在橙汁染过的天空下纵情奔跑,是在苍茫大海上搏击冲浪。自由如歌,自由如诗。自由的色彩很简单,但不单调;自由的原则很质朴,但不束缚。  自由是对一丝不苟的规律的打破。菲利普放弃到牛津大学学习宗教的奖学金,转而前往海德堡学习哲学;厌倦了会计事务所的杂活,前往巴黎开始艺术生涯;生计窘迫却在海边的乡村享受自然的明媚……  自由是宿命里的故乡的宁静。思克里特兰德悄无声息地离开伦敦,抛却富贵与家庭。流浪
摘 要:喜欢阅读诗歌、欣赏艺术的伦纳德是电影《霍华德庄园》里的城市中产下层的代表,一旦失业生活便会无比困窘。本文通过分析他三次野外行走意象,来体现他充满诗意的浪漫精神追求。  关键词:浪漫;诗意;精神追求;行走意象  作者简介:李华(1971-),女,山东微山人,研究生,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文学和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从阿富汗人阿米尔的视角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的成长与救赎的故事,同时讲述了阿富汗的阶级、宗教和种族的差别与歧视。本文试图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阐述阿米尔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从社会文化体系中接受社会价值,成为有社会意义的独立个体,最终完成了自我认同的成长历程和救赎之旅。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拉康镜像理论;他者;成长;
有一种炽热的癫狂,图谋摆脱  脑电波的干扰。人类本能的意识  诱发失常的大脑  肌细胞里循环的水钠,按捺不住  电流的骚扰,痉挛哭闹  苯妥英钠流经血脑屏障,造谣着  胜利的号召。小脑迷路难以察觉  刺鼻眩晕的火药  肉体血脉铸建的城堡,摇踏着共济失调  肝药酶诱惑着卡马西平被侵虐的狂躁  神经传导路过心室壁  毫不留情被阻饶  持久对抗电位的乙琥胺,失去疗效。  神经胞膜掂量着攻破,钠钙离子通道
在甘地到来七年后,两个中国年轻人也先后来到这座小楼。一位英俊、多情、才华横溢、声名显赫,在中国,他以写作轻盈、梦幻的诗句,追求不羁的爱情著称,象征了一代中国青年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他是徐志摩,也是泰戈尔四年前中国之行的主要陪同者,为他安排行程,现场翻译,还在报纸上写文章热情赞颂他。  对于泰戈尔来说,1924年的中国之行期盼已久却不尽如人意。多年来,他期望印度、中国与日本,能够在精神上融合,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