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助推意义理解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dianwang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思考】


  长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它的形状比较简单,特征比较明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又是其他平面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从一年级学习“认识图形(二)”开始,学生就不断地与平面图形中的这个“老朋友”打交道。翻阅人教版教材,继三(上)学习了“长、正方形的认识”,三(下)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学生对于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简单题型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接下来在四(上)研究积的变化规律中,出现了解决长方形一个量不变另一个量变化求面积的问题(见图1)。

  在四(下)“运算定律”的学习中,安排了在求长方形菜地面积时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问题(见图2)。

  后续在五(上)“多边形的面积”、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上)“分数乘法”、六(下)“圆柱和圆锥”的学习中又涉及有关长方形面积的内容。
  但综观教材编排不难发现:自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后,四(上)与四(下)教材中的两道习题编排比较分散,且都是教材已经画好图形,无须学生自己画图分析;除了在六(上)“分数乘法”学习时通过画长方形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外,运用画长方形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几乎一片空白。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三(下)“长、正方形面积”学习后设计了“画长方形解决问题(一)”,主要通过对具有“长方形元素1”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画长方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数形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长、宽以及面积的认知。
  能否跳出“长方形元素”,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通过画长方形解决问题的学习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笔者想到在四(上)学习了“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式后,设计了“画长方形解决问题(二)”,将不具有“长方形元素”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长方形面积建立关联,进而通过画长方形,借数形结合助推对意义的理解,有效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画长方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感受画长方形解决问题直观形象的特点。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画长方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画长方形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画长方形表达已知条件、所求问题以及根据所画长方形确立解决问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营造氛围
  介绍大关小学及区艺术节在大关小学申花校区举行的情况。
  二、对比关联,初步感知
  1.画图分析,列式解答
  出示问题:在艺术节开幕式上大关小学应邀参加体操表演,每排20人。如果每排增加5人,就要增加75人。原来参加体操表演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1)先画图分析,再列式解答。
  (2)完成后同桌交流:你是怎么画的,又是怎么算的?
  2.对比分析,感知模型
  (1)四图对比,建立关联。
  师:这几位同学虽然画的图形不一样,但算式都是相同的。75÷5=15(排),20×15=300(人)。
  师:在这几幅图中,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想法。

  生:我们组喜欢第4幅图。因为它比较简洁,比较清楚。
  生:我们组也喜欢第4幅图。大家看,虽然线段图比较简洁,但是不能完整表示所有信息;画圆圈图虽然比较具体,但太麻烦了;第3幅图虽然比前两幅图清楚,但还是有点麻烦;只有长方形图比较具体,能表示出所有信息,比线段图完整,比圆圈图简洁。所以我们组也喜欢第4幅图。

  師:这四幅图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第1幅图表示的就是第2、3、4幅图中一排的情况。
  生:第2幅图和第3幅图的想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先表示出每排的人数(20人);再表示排数,因为不知道具体的排数,所以两位同学都加上了省略号。最后都在刚才的基础上表示出每排增加5人,就增加75人。
  生:第2幅图、第3幅图简化后就是第4幅图。每排的人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排数就是长方形的宽;总人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师:你们这个发现太棒了,我要把它画下来并记录下来(师在黑板上画长方形)。
  (2)拓展联想,感知模型。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与宽的积。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还可以表示谁与谁的积?
  生:每排人数与排数的积。
  师: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还可以表示谁与谁的积?
  生:长方形的面积还可以表示数量、单价与总价的积。
  师:你的意思就是长表示单价、宽表示数量,面积就表示总价。
  生:长方形的面积还可以表示速度、时间与路程的积。
  师:你的意思就是长表示速度、宽表示时间,面积就表示路程……
  师:观察这些数量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都表示两个数的积。
  师:是的,一般情况下,当表示两个数之积的数量关系时,画长方形更直观,更便于帮助我们分析解答问题。
  但在画长方形时,我们一定要明确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形成了以上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对画图并不陌生,并且也比较习惯用画实物图、示意图或线段图来分析解决问题。此题信息中没有“长方形元素”,自然不存在要求学生画长方形的暗示。另外,笔者之所以没有强调要画长方形,目的就是暴露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对四幅图形的对比分析,学生充分感知了长方形图的特点及画法,初步感受到当表示两量之积的数量关系时画长方形更直观、形象,但画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面积又表示什么。画长方形帮助分析解决问题即水到渠成。)
  三、例一变式,对比画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不知道排数,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每排的人数也不知道,但是知道如果增加3排,就要增加60人。其他条件不变,你还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要求:(1)先画图分析,再列式解答。
  (2)完成后同桌交流:你是怎么画的,又是怎么算的?
  (反馈讨论)
  师:这两位同学画的图形不一样,你能看懂它们的意思吗?
  生:第一个同学分开画两幅图,分析起来比较方便;第二位同学合在一起只画一幅图,更加简洁。
  师:我们可以像第一位同学这样分开画两幅图,也可以合起来只画一幅图,都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分析问题。
  师:观察图形,你发现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列式?
  生:关键就是要求出每排的人数和排数,即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算式是:60÷3=20(人)——每排人数;75÷5=15(排)——排数;20×15=300(人)——总人数。
  (设计意图:例1是一个量变化,画长方形图分析;而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另一个量也发生变化,画长方形图分析。当两个量都变化时,可以只画一幅图,比较简洁;也可以画两幅图,分析起来比较清楚。但不论如何,关键就是要明确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面积表示什么。)
  四、课堂小结,明确关键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根据学生概括适时生成板书)
  师:你认为画长方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明确长、宽所代表的量。
  (设计意图:通过对例1和例2的回顾梳理,进一步明确画长方形解决问题的关键。)
  五、图形变式,综合运用
  师:接下来艺术节要进行的是合唱比赛,老师们计划给合唱团的孩子们购买一批上衣。集团校长去询问情况,两位老师是这样说的:
  我去询问情况,两位老师又是这样说的:
  你们能帮我和校长解答这两个问题吗?
  反饋交流重点关注:
  第1题强调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降价”怎么画?
  第2题强调对比分析:将画成“一增一减”与“两增”的图形进行对比分析,为什么图形不同,但得数相同?

  (设计意图:试一试1和试一试2的情境与例1和例2的情境不同,研究的是单价、数量与总价的数量关系;另外,画图方法也不相同,试一试1是“一减”的情况,试一试2是“一增一减”的情况。通过变换情境及改变画图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据题画图并借图析题的意识与能力。)
  六、沟通模型,积累经验
  师:(同屏呈现)我们今天研究了一增、两增、一减、一增一减四种情况,但不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需弄清楚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面积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屏对比,对今天所研究的四种模型进行整体感知,同时寻求共性,即画长方形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明确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面积表示什么。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对于研究两积关系的题目,用画长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更直观、形象,便于分析解决。)

【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习起点,引发有效学习
  在“画长方形解决问题(一)”中,因为有“长方形元素”,所以学生自然能想到画长方形图进行分析。而“画长方形解决问题(二)”将不具有“长方形元素”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长方形面积建立关联,进而通过画长方形,借数形结合助推对意义的理解,有效分析、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最初画的线段图、圆圈图、简化圆圈图等都是对于解答队列问题积累的原有学习经验的有效提取,通过对不同图形的对比分析,不断明晰画长方形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对画长方形解决两量之积数量关系的问题也达成了共识。
  二、创设优质情境,保持探究兴趣
  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自主学习投入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优质与否。本课中围绕艺术节参加队列表演的人数、合唱队购买服装等实际问题展开探究,从例1变式到例2,从画一边、两边增加的长方形图到画一边减少,一边增加、一边减少的长方形图,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探究热情。情境看似不变,却又着实发生变化;图形看似相同,但的确又不相同,不相同之中又有相同之处。学生探究其中,其乐无穷。
  三、 加强对比关联, 感悟画图关键
  “画长方形解决问题(二)”从“一增”“两增”到“一减”“一增一减”,图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不但要掌握长方形图的画法,更应明确画长方形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确定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面积表示什么。因此笔者创设多次对比关联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对这一关键问题的感悟,不断积累学习活动经验。
  四、数形有效结合,积累活动经验
  其实,画长方形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在解决平均数问题、分数乘法问题以及一些稍复杂的两量之积数量关系的问题时,画长方形图往往会使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数学家华罗庚说:“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对于解决两积数量关系的问题画长方形图更加直观、形象,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学生对题意的有效理解,这彰显了数形结合的魅力。形使数更直观,解题更加有效,课堂更加精彩,在不断画图分析的过程中,经验积累更加到位。
  (浙江省杭州市申花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一些教师在教学“打电话”时,把它当作一种应用型问题来教学,而忽视了其作为“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导致“打电话”教学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未能发挥出来。根据课程标准对“综合与实践”以及“打电话”教学的要求,确定教学时需要注意的四个关键问题,具体从情境问题的设置、方案的提出与优化、方案的表征、教学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教学研究,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综合实践,打电话,关键问题  人教
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慢咽,慢慢消化。对于教师来说,专业期刊正是需要“细嚼慢咽”的那一类书。如此阅读,方能将书中精华吸收为自己所用。《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9年第12期导读,笔者以“基于学生立场,发展学生思维”为线索,以“读异寻同,阅文思己”为主题,和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  一、在思考中阅读,读出文章观点背后的思想  读书不是为了要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
【摘 要】生长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生长、自然生长、自由生长。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准确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把握生长的“原点”;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与解决,撬动生长的“支点”;通过机智引导,点化生长的“助力点”;通过当下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生长,着眼于生长的“远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长课堂   生长课堂关注生命、联结生活、注重生成,是激发学生不断萌生想法,创生智慧,共生发展
【课程内容】  奇妙的斐波那契数列  1.数史呈现  意大利的数学家列昂那多·斐波那契(约1175—1250)在《计算之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兔子问题:假设一对小兔子要一个月成熟,一对成熟兔子每月会生一对小兔子。那么,由一对小兔子开始,12个月后会有多少对兔子?  讓我们来推算一下在第6个月结束时兔子的总数。  第1个月:只有1对小兔子;  第2个月:1对小兔子长成1对大兔子;  第3个月:这对兔
数学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有操作的经验、合作的经验、思维的经验等。而数学思维经验只有在学生真正参与、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才能不断积累。思维经验是一种感悟和体验,是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基石,是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提升的源动力。笔者将以“图形的分割”一课为例,来试谈如何让学生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一、在互动中探究路径 
教学应该有的放矢,但是知易行难!如何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做到因需而教,为困而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走进学生内心、了解真实学情,准确地知晓学生“现在在哪里”,从而为学生“到哪里”找到方向感,“如何到那里”设定线路图。问卷调查是学情调研的一种方式,它虽然设计技术要求较高,量化统计也费时费力,但是对于教师专业成长非常有益,值得尝试。  问卷设计时教师应该考虑不同类型的知识特点。就数学概念学
【摘要】浙江宁波市J区幼儿园2005~2010年间在省、市、区三级立项的课题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内容偏重教学,研究主体是公办幼儿园,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为主。本研究认为,幼儿园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努力拓展课题研究范围,努力扩大研究队伍,规范合理地运用研究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课题研究;调查;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通过阅读专业期刊提升专业水平,毋庸置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方式。那么如何处理好深读与内化的关系?《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9年第10期导读,围绕“深读”是前提,“内化”是重点,为大家呈现作者的思考和读者的点滴感悟。  一、深读中成长:挖掘文章的精神价值  深读文章,我们要树立“从粗到细”的意识,读懂文章的基本观点;要有“从远及近”的聚焦,读透文章的精神实质,为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打好基础。笔者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具体阐述问题解决时提出“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而“变教为学”的主旨也在于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发明”。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在执教人教版“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时,产生了新的想法。  一、放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题】笼子里有鸡、兔共8只,腿有26条,鸡、兔各几只?  在基
【摘 要】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追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但“过频”“过浅”“偏离目标”“散乱”的课堂追问,对学生的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教师应当从“围绕教材内容,理清追问脉络”“围绕核心目标,设计递进问题”“立足思维提升,引领主动追问”“抓住有效契机,适时巧妙追问”这四个方面精心设计课堂有层次的提问或追问,并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追问  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追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