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过去我们总把父母离家工作、单独留在爷爷奶奶身边的小孩称为“留守儿童”;现在,虽然每个周末回家,父母都在身边,却不懂关心教育,俨然他们也成为新一代的“留守儿童”。而这些孩子正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作为学校与家庭,应该共同合作,为孩子营造更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面就新时代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案例:
一、学生情况介绍:
小潘,14岁,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他不遵守课堂和课间纪律,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时而前后摇摆着座椅,时而扭转头和同学说话,常常打断上课老师的讲话,扰乱课堂秩序,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常不完成,懶得做一些动脑思考的题目,只愿意完成或完成部分的语文、英语的抄写作业,学习上需要背、默的练习,一律是空白的。他个子不高,但肢体动作灵活,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所以经常忘记上课时间,在操场与上体育课的同学打篮球,因此成绩一般。
二、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家长自小对孩子要求很高,希望孩子得到很好教育,小潘也因此自小进入私立小学,习惯了有人督促的行为,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由于家庭环境优越,没有任何学习动力和目标,凡事得过且过,这也是现代很多孩子的共同问题;再者,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初中已经长大,不需要照顾,让孩子一个人在学校附近租屋独自居住,俨然成了“留守儿童”,突然的放手,让孩子无所适从,失去方向。
三、教育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班主任要对刚升上七年级的学生进行全员家访,全面了解学生小学成长以及家庭环境等情况。通过家访,小潘是外来工子弟,爸爸妈妈长期在南海做生意,生有3个小孩,由于无法全心身照顾小潘,从二年级开始就送到广州某贵族学校读书,周末回家,妈妈一直陪在身边监督其完成作业。到了七年级,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不需要陪在身侧学习,就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房子让小潘独自一人居住,如同留守儿童一般,每天晚上放学家长也不在身边。虽然小潘独立生活能力很强,但家长突然放手,孩子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让孩子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导致孩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升初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和家长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推行小组合作,创设激烈的竞争氛围
小潘是个非常聪明又好动的孩子,每当学校有什么活动他都会积极参与,而且好胜心非常强。但唯独对学习总是“三日吊鱼,两日晒网”,总不能专心致志。于是利用我校开展的小组合作模式,结合德育分、课堂竞争等方式,激发小潘的竞争意识,每节课都抢着回答问题,下课又抢着背书夺分,这样一来解决了他上课打嗑睡的毛病,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积极进取的学生!上学期历史老师因病请假了,小潘常常过来问我,历史老师什么时候能回来上课,我还取笑他说,“没人管你学不学,不好吗?”谁知小潘却沾沾自喜地说,“我最喜欢历史课了,每次都能为小组争取到很多分呢?”竞争意识渐渐扎根在小潘的脑海中,使其不断地为自己树立更高的目标,努力奋进,也从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和赞赏,从而使他对学习更有自信心。
(三)爱心无小事,人人多关注
小潘虽然毛病多多,但却是个挺热心的孩子!恰好学校从七年级开始给每个学生建了一本《爱心存折》,记录自己所做的每件助人为乐的小事,而且每到期末就会根据爱心值的高低发放奖品。每当同学和老师有需要时,小潘都会义不容辞地去帮忙!渐渐地,小潘在班里的名声越来越好了。因此,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学生奋发进取的推动力!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其遵守规章制度,而不给予一定的奖励,久而久之,任何人都会失去争取的兴趣。小潘刚开始是奔着奖品去做好事的,但因为从中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表扬,使他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多为别人做好事,从而获得自尊心的满足。
(四)宽容和理解,让学校成为另一个“家”
小潘初进班级的时候,确实挺惹人讨厌的:上课不听课,还经常打断老师的讲课,甚至课堂上离开座位打搅别人;下课到处讲同学坏话,是非多多,每次分组,小组长特不愿接收他;老师批评时,借口理由一大堆……科任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于他这类学生,我们应该多关注,多鼓励。于是我把他的情况一一告诉科任老师,让老师们多关注他,多鼓励他;同时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小组长就是他的首要负责人了,每次我都给小组长推荐他,让小组长监督他并帮助他,而且专门安排女组长,因为女孩细致认真,也不会斤斤计较。我每周除了学习,还会关心他的生活,毕竟独自生活,父母不在身边,总会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让他感受到在学校里每个人都关心自己,不会因孤独而染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让学校成为他心中的另一个“家”!
四、教育效果
经过2个学年的教育,那个经常驻在操场看篮球而忘记上课的小潘不见了,懂得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再任性;在课堂上为自己的小组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不再说笑话影响课堂纪律;与同学关系融洽,常常帮助同学,为班集体争光,如今年年初,我校举行元旦文娱晚会,小潘带领班里的同学训练和表演,非常有责任心;学习成绩也不断进步!
五、教育反馈
(1)面对小潘的成功,让我认识到激励的作用和班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这类的学生,不应操之过急,也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而应该要更多地利用班主任这一中间人的身份,协调其他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其他人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其感受来自身边人(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和支持,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错误观点,逐渐向班集体靠近,从而变得自信自强,乐于接受他人的教导!
(2)每个家长都是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家长们适当的指导,让家长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发展规律,不能强加意愿于孩子身上!
(3)新时代的学生聪明、自主、更有个性化,不管成绩好坏,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单以成绩给学生下标签,应该多角度、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面向更好的未来。
过去我们总把父母离家工作、单独留在爷爷奶奶身边的小孩称为“留守儿童”;现在,虽然每个周末回家,父母都在身边,却不懂关心教育,俨然他们也成为新一代的“留守儿童”。而这些孩子正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作为学校与家庭,应该共同合作,为孩子营造更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面就新时代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案例:
一、学生情况介绍:
小潘,14岁,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他不遵守课堂和课间纪律,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时而前后摇摆着座椅,时而扭转头和同学说话,常常打断上课老师的讲话,扰乱课堂秩序,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常不完成,懶得做一些动脑思考的题目,只愿意完成或完成部分的语文、英语的抄写作业,学习上需要背、默的练习,一律是空白的。他个子不高,但肢体动作灵活,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所以经常忘记上课时间,在操场与上体育课的同学打篮球,因此成绩一般。
二、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家长自小对孩子要求很高,希望孩子得到很好教育,小潘也因此自小进入私立小学,习惯了有人督促的行为,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由于家庭环境优越,没有任何学习动力和目标,凡事得过且过,这也是现代很多孩子的共同问题;再者,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初中已经长大,不需要照顾,让孩子一个人在学校附近租屋独自居住,俨然成了“留守儿童”,突然的放手,让孩子无所适从,失去方向。
三、教育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班主任要对刚升上七年级的学生进行全员家访,全面了解学生小学成长以及家庭环境等情况。通过家访,小潘是外来工子弟,爸爸妈妈长期在南海做生意,生有3个小孩,由于无法全心身照顾小潘,从二年级开始就送到广州某贵族学校读书,周末回家,妈妈一直陪在身边监督其完成作业。到了七年级,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不需要陪在身侧学习,就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房子让小潘独自一人居住,如同留守儿童一般,每天晚上放学家长也不在身边。虽然小潘独立生活能力很强,但家长突然放手,孩子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让孩子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导致孩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升初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和家长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推行小组合作,创设激烈的竞争氛围
小潘是个非常聪明又好动的孩子,每当学校有什么活动他都会积极参与,而且好胜心非常强。但唯独对学习总是“三日吊鱼,两日晒网”,总不能专心致志。于是利用我校开展的小组合作模式,结合德育分、课堂竞争等方式,激发小潘的竞争意识,每节课都抢着回答问题,下课又抢着背书夺分,这样一来解决了他上课打嗑睡的毛病,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积极进取的学生!上学期历史老师因病请假了,小潘常常过来问我,历史老师什么时候能回来上课,我还取笑他说,“没人管你学不学,不好吗?”谁知小潘却沾沾自喜地说,“我最喜欢历史课了,每次都能为小组争取到很多分呢?”竞争意识渐渐扎根在小潘的脑海中,使其不断地为自己树立更高的目标,努力奋进,也从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和赞赏,从而使他对学习更有自信心。
(三)爱心无小事,人人多关注
小潘虽然毛病多多,但却是个挺热心的孩子!恰好学校从七年级开始给每个学生建了一本《爱心存折》,记录自己所做的每件助人为乐的小事,而且每到期末就会根据爱心值的高低发放奖品。每当同学和老师有需要时,小潘都会义不容辞地去帮忙!渐渐地,小潘在班里的名声越来越好了。因此,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学生奋发进取的推动力!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其遵守规章制度,而不给予一定的奖励,久而久之,任何人都会失去争取的兴趣。小潘刚开始是奔着奖品去做好事的,但因为从中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表扬,使他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多为别人做好事,从而获得自尊心的满足。
(四)宽容和理解,让学校成为另一个“家”
小潘初进班级的时候,确实挺惹人讨厌的:上课不听课,还经常打断老师的讲课,甚至课堂上离开座位打搅别人;下课到处讲同学坏话,是非多多,每次分组,小组长特不愿接收他;老师批评时,借口理由一大堆……科任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于他这类学生,我们应该多关注,多鼓励。于是我把他的情况一一告诉科任老师,让老师们多关注他,多鼓励他;同时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小组长就是他的首要负责人了,每次我都给小组长推荐他,让小组长监督他并帮助他,而且专门安排女组长,因为女孩细致认真,也不会斤斤计较。我每周除了学习,还会关心他的生活,毕竟独自生活,父母不在身边,总会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让他感受到在学校里每个人都关心自己,不会因孤独而染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让学校成为他心中的另一个“家”!
四、教育效果
经过2个学年的教育,那个经常驻在操场看篮球而忘记上课的小潘不见了,懂得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再任性;在课堂上为自己的小组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不再说笑话影响课堂纪律;与同学关系融洽,常常帮助同学,为班集体争光,如今年年初,我校举行元旦文娱晚会,小潘带领班里的同学训练和表演,非常有责任心;学习成绩也不断进步!
五、教育反馈
(1)面对小潘的成功,让我认识到激励的作用和班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这类的学生,不应操之过急,也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而应该要更多地利用班主任这一中间人的身份,协调其他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其他人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其感受来自身边人(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和支持,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错误观点,逐渐向班集体靠近,从而变得自信自强,乐于接受他人的教导!
(2)每个家长都是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家长们适当的指导,让家长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发展规律,不能强加意愿于孩子身上!
(3)新时代的学生聪明、自主、更有个性化,不管成绩好坏,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单以成绩给学生下标签,应该多角度、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面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