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志清在其题为《论中国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的著名论文中认为,由于宗教信仰的缺失,中国现代小说家对中国命运所背负的道德重担使他们流于一种狭窄的爱国主义,与西方现代作家致力探讨现代文明的病原那种世界性的精神迥然不同。不过,夏志清的宗教理解中又隐含着以基督教为中心的偏向,道教对于人类和世界的终极意义并不在考量之内。有趣的是西方人的看法,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给予道家高度的评价:“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李约瑟此论来自道家思想西传,歌德、王尔德、荣格、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将道家捧为东方智慧的代表,他们对道家典籍的参详和道义的阐发都是为人熟知的例子。
惜乎,西方哲学家当年预警式的论说在时下这个后现代社会一一应验,道家思想却隐而不彰。全球化无远弗届的统合力,消费主义的蔓延所导致的均质化让本土智慧逐一式微,道家因其“无为”的玄学本色与市场经济的违和而首当其冲,其作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支撑作用已消散殆尽。而这或许正是赵德发先生写作《乾道坤道》的根由,小说以全真教南宗传人石高静砥砺身心、精进求道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他对修性与修命、无为与有作、人为与天道的辩证领悟,来呈现作为中国本土文化之根的道家思想在今天的际遇与嬗变,努力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借助道家资源尝试与畸变的社会现实沟通对话,以期实践一个韦伯式的命题:如果说新教伦理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那么道教伦理则有助于纠偏唯科学主义、唯发展主义的迷失,在全球化的时代用其玄学之光再次照拂人们被资本和欲望蔽抑了的心灵。
小说主人公石高静是一名移民美国从事基因研究的生命科学博士,他甚至参与了人类基因链的测序这样最前沿的科技攻关,他的另一身份则是坚贞的道教徒,希望将道教在海外发扬光大。由于住持师兄遽然离世,他遵循道命放弃在美国的事业,回到自己当年出家的琼顶山。石高静仿佛是一个将科学与玄学置于生命两端的天平,作家显然要借他来辩证地思考在高科技的现代社会道教文化与科学主义的关系。小说开篇就展现了二者的交锋,石高静让师兄应高虚在迈阿密的海滩上展现他调息凝神让心律消失的神奇,却遭到了一名围观的科学主义者的质疑。这一幕很戏剧性,也饶有深意,道家的修炼本是科学主义的经验所不能解释的,却要依靠心电图这样的现代科技设备来检验,换言之,石高静得用科学的方式证明道家玄学的魅力。这就是道教在科技强势时代生存的吊诡!
为了强化石高静的“科玄论战”,作家又着意提炼了一个细节,让石高静患有“家族性高血脂症导致的冠心病”,他之所以对求道和科学两手抓,是为避免家族遗传疾病的侵扰,不像父辈一样英年早逝。小说第六章,心疾发作的石高静在梦里与太上老子有一番对话,石高静执拗地就遗传基因的缺陷设问,老子则玄而又玄地以道德经的经义做解。这个梦中问答其实也总括出整个小说对唯理主义和科学至上论的反思。唯理主义的恶果,其实早已为道家所预见,《庄子·天地》篇有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小说里,石高静的心疾是器质性的,更是精神性的,他病愈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不断去除“机心”,甄破理性霸权的迷失,让自我重新融于自然的过程。更值得肯定的是,作家破除科学万能的迷信,并非为反而反,那样的执意不过是堕入玄学主义的新绝对论罢了,他期待的是科玄两者能由对峙到制衡再到交融汇通,共造宇宙万物的福祉,比如小说中一再提到大到宇宙星盘小到基因DNA的双螺旋结构与道家 “之字脉”的神奇相似,便是在 “众生皆具道性”的大理解中,将科学性与玄学魅性熔于一炉。
小说在谋篇布局和情节设置上借鉴了通俗小说的手法,尤其是石高静被师弟卢高极排挤,被迫在希夷台闭关修炼的几章,尤为引人入胜。石高静仿佛像武侠小说里隐居山林的侠客,他被毒蛇咬后自断手指,又自名“九指道人”,无酒无饭便以松针为食,后无意中采得仙草铁皮石斛滋补,又曾潜水湖底寻找被埋没的逸仙宫旧址,再加上应高虚的坐脱立亡,江道长的神机妙算,老睡仙的半人半仙,翁崇玄的失踪之谜,这些得道之人的不凡经历,是这部现实主义为底色的长篇小说张扬出迷人玄学光泽的又一原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早就指出过,道家的“称道灵异”为中国古典小说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土壤,从六朝志怪到唐人传奇,再到宋代话本和明清神魔小说,“发明神道之不诬”的“灵异”叙述一直蔚为大观,它们借由对幻魅、奇诡的渲染,构成中国文学重要的叙事向度,乃至一种诗学传统。《乾道坤道》以道教和道士为对象,并对玄妙之人与事做出细致精彩的文学性书写,实在是有着向传统致意,重新接续富有人文魅性的叙述谱系的重要意义。
《乾道坤道》之前,作家还有首部以汉传佛教和佛门弟子为素材的长篇《双手合十》,说的是学僧慧昱佛学院毕业后虔心礼佛,以“平常禅”住持飞云寺却遭诸多红尘困扰的故事。将这两部小说统观,赵德发宗教写作的特质便也彰显出来。在他之前,新时期宗教写作的代表人物如张承志、北村等都有着虔信的教徒身份,代表作《心灵史》《西省暗杀考》《施洗的河》《愤怒》等也都呈现出鲜明的教义色彩,甚至直接便是宗教信仰的宣谕。赵德发则是以在家写出家,他的宗教写作是期待信仰的写作,但并非信仰的写作。或许有的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作家在《双手合十》中说佛,在《乾道坤道》中弘道,把佛道两家都写得博大精深,二者都是救渡迷乱之现代人心的指针,那凡夫俗子若要皈依到底是该选择佛门还是道家?单从信仰的维度和个体信仰者的信靠来看,赵德发的两部长篇之间确构成一种彼此的否定;但若是从期待信仰这个角度,从建立现代性的多元信仰的语境伦理的角度来看,提倡宽容和交互理解的信仰自由又有着更现实的意义和可行性。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赵德发将佛道等量齐观,好比金庸笔下老顽童的双手互搏,看起来是自个儿叫板自个儿,但其实是攻敌克难的一套犀利组合拳。
在《乾道坤道》中,“虚、极、静、笃”师兄四人,卢高极和祁高笃是被当做石高静和应高虚的对立面来写的。卢高极凭借擅长“高功”的本事,弃精深的道家思想于不顾,一意搞斋醮科仪借机敛财,又借乾坤双修觊觎女色,依傍官场权贵欺诈同门,十足一个现代的妖道。如果说对卢高极的刻画尚有一点脸谱化,祁高笃这个人物的训诫意义更为突出,他在琼顶山出家三年求道不成,对道家不失虔敬,投机商界致富后,便以吸毒等极端的方式来获取他在修道中从未曾获得过的悠游高峰体验,最终因玩滑翔伞殒命。从一开始他就预知了自己的下场可悲,因为他相信“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无奈被消费主义的洪流裹挟,穷奢极欲沁入骨髓。祁高笃的纵欲与虚无无疑具有相当的典型性,而由他这条线,作者又连带出沉溺红尘的青春欲念、GDP思维下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违自然的剖腹产手术大行其道等,对这些怪现状的描写,虽因笔触峻急而不免浮泛,但种种触目惊心,已将这个时代信仰空位、道德崩坍的真相裸露出来。且相比于《双手合十》,慧昱最终功德圆满地升座为飞云寺住持,可以安心地弘扬佛法;《乾道坤道》的石高静性命双修,固然治愈了家族遗传疾病,心境也达到圆明自在,但逸仙宫住持的位置却被卢高极设计霸占,正应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家没有因“道”的出场而让一切变得一劳永逸。这种处理,让这部洋溢着人文魅性又别具体恤之情的小说有了一个分外现实又冷峻的尾声,作家确信宗教是能够提供抗拒物欲时代和自我颓堕的可靠力量,但未来任重“道”远。
惜乎,西方哲学家当年预警式的论说在时下这个后现代社会一一应验,道家思想却隐而不彰。全球化无远弗届的统合力,消费主义的蔓延所导致的均质化让本土智慧逐一式微,道家因其“无为”的玄学本色与市场经济的违和而首当其冲,其作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支撑作用已消散殆尽。而这或许正是赵德发先生写作《乾道坤道》的根由,小说以全真教南宗传人石高静砥砺身心、精进求道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他对修性与修命、无为与有作、人为与天道的辩证领悟,来呈现作为中国本土文化之根的道家思想在今天的际遇与嬗变,努力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借助道家资源尝试与畸变的社会现实沟通对话,以期实践一个韦伯式的命题:如果说新教伦理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那么道教伦理则有助于纠偏唯科学主义、唯发展主义的迷失,在全球化的时代用其玄学之光再次照拂人们被资本和欲望蔽抑了的心灵。
小说主人公石高静是一名移民美国从事基因研究的生命科学博士,他甚至参与了人类基因链的测序这样最前沿的科技攻关,他的另一身份则是坚贞的道教徒,希望将道教在海外发扬光大。由于住持师兄遽然离世,他遵循道命放弃在美国的事业,回到自己当年出家的琼顶山。石高静仿佛是一个将科学与玄学置于生命两端的天平,作家显然要借他来辩证地思考在高科技的现代社会道教文化与科学主义的关系。小说开篇就展现了二者的交锋,石高静让师兄应高虚在迈阿密的海滩上展现他调息凝神让心律消失的神奇,却遭到了一名围观的科学主义者的质疑。这一幕很戏剧性,也饶有深意,道家的修炼本是科学主义的经验所不能解释的,却要依靠心电图这样的现代科技设备来检验,换言之,石高静得用科学的方式证明道家玄学的魅力。这就是道教在科技强势时代生存的吊诡!
为了强化石高静的“科玄论战”,作家又着意提炼了一个细节,让石高静患有“家族性高血脂症导致的冠心病”,他之所以对求道和科学两手抓,是为避免家族遗传疾病的侵扰,不像父辈一样英年早逝。小说第六章,心疾发作的石高静在梦里与太上老子有一番对话,石高静执拗地就遗传基因的缺陷设问,老子则玄而又玄地以道德经的经义做解。这个梦中问答其实也总括出整个小说对唯理主义和科学至上论的反思。唯理主义的恶果,其实早已为道家所预见,《庄子·天地》篇有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小说里,石高静的心疾是器质性的,更是精神性的,他病愈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不断去除“机心”,甄破理性霸权的迷失,让自我重新融于自然的过程。更值得肯定的是,作家破除科学万能的迷信,并非为反而反,那样的执意不过是堕入玄学主义的新绝对论罢了,他期待的是科玄两者能由对峙到制衡再到交融汇通,共造宇宙万物的福祉,比如小说中一再提到大到宇宙星盘小到基因DNA的双螺旋结构与道家 “之字脉”的神奇相似,便是在 “众生皆具道性”的大理解中,将科学性与玄学魅性熔于一炉。
小说在谋篇布局和情节设置上借鉴了通俗小说的手法,尤其是石高静被师弟卢高极排挤,被迫在希夷台闭关修炼的几章,尤为引人入胜。石高静仿佛像武侠小说里隐居山林的侠客,他被毒蛇咬后自断手指,又自名“九指道人”,无酒无饭便以松针为食,后无意中采得仙草铁皮石斛滋补,又曾潜水湖底寻找被埋没的逸仙宫旧址,再加上应高虚的坐脱立亡,江道长的神机妙算,老睡仙的半人半仙,翁崇玄的失踪之谜,这些得道之人的不凡经历,是这部现实主义为底色的长篇小说张扬出迷人玄学光泽的又一原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早就指出过,道家的“称道灵异”为中国古典小说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土壤,从六朝志怪到唐人传奇,再到宋代话本和明清神魔小说,“发明神道之不诬”的“灵异”叙述一直蔚为大观,它们借由对幻魅、奇诡的渲染,构成中国文学重要的叙事向度,乃至一种诗学传统。《乾道坤道》以道教和道士为对象,并对玄妙之人与事做出细致精彩的文学性书写,实在是有着向传统致意,重新接续富有人文魅性的叙述谱系的重要意义。
《乾道坤道》之前,作家还有首部以汉传佛教和佛门弟子为素材的长篇《双手合十》,说的是学僧慧昱佛学院毕业后虔心礼佛,以“平常禅”住持飞云寺却遭诸多红尘困扰的故事。将这两部小说统观,赵德发宗教写作的特质便也彰显出来。在他之前,新时期宗教写作的代表人物如张承志、北村等都有着虔信的教徒身份,代表作《心灵史》《西省暗杀考》《施洗的河》《愤怒》等也都呈现出鲜明的教义色彩,甚至直接便是宗教信仰的宣谕。赵德发则是以在家写出家,他的宗教写作是期待信仰的写作,但并非信仰的写作。或许有的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作家在《双手合十》中说佛,在《乾道坤道》中弘道,把佛道两家都写得博大精深,二者都是救渡迷乱之现代人心的指针,那凡夫俗子若要皈依到底是该选择佛门还是道家?单从信仰的维度和个体信仰者的信靠来看,赵德发的两部长篇之间确构成一种彼此的否定;但若是从期待信仰这个角度,从建立现代性的多元信仰的语境伦理的角度来看,提倡宽容和交互理解的信仰自由又有着更现实的意义和可行性。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赵德发将佛道等量齐观,好比金庸笔下老顽童的双手互搏,看起来是自个儿叫板自个儿,但其实是攻敌克难的一套犀利组合拳。
在《乾道坤道》中,“虚、极、静、笃”师兄四人,卢高极和祁高笃是被当做石高静和应高虚的对立面来写的。卢高极凭借擅长“高功”的本事,弃精深的道家思想于不顾,一意搞斋醮科仪借机敛财,又借乾坤双修觊觎女色,依傍官场权贵欺诈同门,十足一个现代的妖道。如果说对卢高极的刻画尚有一点脸谱化,祁高笃这个人物的训诫意义更为突出,他在琼顶山出家三年求道不成,对道家不失虔敬,投机商界致富后,便以吸毒等极端的方式来获取他在修道中从未曾获得过的悠游高峰体验,最终因玩滑翔伞殒命。从一开始他就预知了自己的下场可悲,因为他相信“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无奈被消费主义的洪流裹挟,穷奢极欲沁入骨髓。祁高笃的纵欲与虚无无疑具有相当的典型性,而由他这条线,作者又连带出沉溺红尘的青春欲念、GDP思维下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违自然的剖腹产手术大行其道等,对这些怪现状的描写,虽因笔触峻急而不免浮泛,但种种触目惊心,已将这个时代信仰空位、道德崩坍的真相裸露出来。且相比于《双手合十》,慧昱最终功德圆满地升座为飞云寺住持,可以安心地弘扬佛法;《乾道坤道》的石高静性命双修,固然治愈了家族遗传疾病,心境也达到圆明自在,但逸仙宫住持的位置却被卢高极设计霸占,正应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家没有因“道”的出场而让一切变得一劳永逸。这种处理,让这部洋溢着人文魅性又别具体恤之情的小说有了一个分外现实又冷峻的尾声,作家确信宗教是能够提供抗拒物欲时代和自我颓堕的可靠力量,但未来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