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教学课例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来,我县教育局以“高效课堂模式构建”为抓手,扎实推进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一线教师也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本人认为,高效的课堂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这对教师而言,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要让学生扬帆远航,教师就必须有活水流淌,所以高效的课堂,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展示.最近我在网上观看了2010年全国青年教师优课大赛一等奖——徐春霞老师执教的《升华和凝华》一课,很受震撼.下面就以此课为例,就物理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片段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老师出示一张白纸板,用毛笔蘸上一些淀粉溶液,在上面画一个图案,让学生观察画的是什么?(生:看不清楚)然后把白纸板放入玻璃钟罩的装置内,同时将一些固态的碘放入其中一个温度较高的物体上.(很快学生就看到了:白纸板上出现了一个笑脸,同时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老师补充说明:这就是我送给大家的礼物.)在此基础上老师提问:为什么白纸板上的图案开始看不清,现在却看清楚了呢?(师解释:在将白纸板放入装置中的时候,在装置中放入了一些固态的碘,而淀粉遇碘会变成蓝色.)那么固态的碘是变成什么状态跑到白纸板上去了?(学生很容易想到:气态)继续追问:固态的碘是怎样变成气态的呢?(这样就抛出了本节课要研究的中心问题)评析:都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老师利用一个小魔术“微笑的脸”,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中心问题:固态的碘是怎样变成气态的呢?片段二:互动新授,探究新知1.认识升华现象提出问题:固态的碘是怎样变成气态的呢?猜想: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学生知道:固态的物质可以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那么此实验中,固态的碘是不是也是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的呢?猜猜看. 设计实验思考:①如何使固态的碘变成气态?②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用加热的方法,主要是观察中间过程是否出现液态的碘.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将密封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放在热水中进行加热,观察碘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否有液态的碘出现?学生汇报:碘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中间没有出现液态.分析与论证师生共同总结:物质可以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这种物态变化与前面我们学过的物态变化不同,我们把刚才新发现的这种现象叫做升华.老师追问:回顾刚才的过程,你觉得升华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呢?(学生答:吸热)老师补充强调,大量的实验表明升华需要吸热.2.认识凝华现象让学生逆向思考:刚才我们把固态的碘直接变成了气态,那么你能不能想出办法再把气态的碘变回固态呢?怎么做?(学生很容易想到:放到冷水中)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你会第一时间想到放到冷水中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其中: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过程,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汽化和液化也是相反的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由此推理:既然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那么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就应该要放热.学生分组实验:将放在热水中的玻璃管放在冷水中,观察碘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否有液态的碘出现?学生汇报:碘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了固态,中间没有出现液态.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这种物态变化叫做凝华.升华和凝华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总结完成:六种物态变化的示意图评析观察“碘的物态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实验,提出问题后,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分析得出下面实验中要重点观察的现象,这样可以做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在这里老师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自的体验,牢固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特别是对“直接”二字的理解,并体会到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这样安排很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也做到: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片段三:走进生活,学以致用刚才我们研究的是碘这种物质的升华和凝华,实际上生活生产中还有很多物质也会发生升华和凝华的现象.1.樟脑丸的升华现象请学生观察桌上的广口瓶,里面放了一个白色的颗粒,再打开瓶盖闻一闻,猜猜看放的是什么?(樟脑丸)我们闻到樟脑丸的气味,说明它变成了什么状态了?(气态)原来它是什么状态?(固态)樟脑丸是怎样变成气态的? 瓶中有液体出现了吗?(没有)这说明固态的樟脑丸是怎样变成气态的呢?(直接)所以樟脑丸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 2.干冰的升华现象出示另一种白色的固体,介绍它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极易升华,温度很低,拿它的时候要戴手套.老师将干冰撒在红色的绒布上,请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干冰慢慢变少,直至消失)提问:干冰变成什么状态了?(气态)此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什么?(升华)3.霜的制造我们已经知道升华是需要吸热的,那么这个干冰周围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变低)若将干冰倒入金属罐内,猜一猜:金属罐的表面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讨论:可能有小水珠出现)然后请学生靠近观察金属罐外表面有什么出现?(小冰晶)这些小冰晶是哪里来的呢?让学生尝试解释.(知道:这是凝华现象)刚才,我们在教室里成功地制造了霜,那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霜呢?(学生回答:冬天的早晨,操场的地面上会出现的霜;老师补充:冰箱里有霜)4. 白炽灯内钨丝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出示白炽灯泡的图片,介绍:灯丝的材料是钨,钨的熔点为3410 ℃,灯丝工作时的温度是2000 ℃~2700 ℃.演示实验示教板上有两只没有有过的灯泡,让其中一只灯泡通电发出强光,让学生猜想通电停止后灯泡会出现什么现象?(可能发黑)实验结束,让学生对比两只灯泡的情况,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始末状态出发,说出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升华再凝华)老师追问:会不会先熔化后汽化呢?(学生能结合所给的信息作出回答)5. 总结巩固:判断物态变化的基本方法通过许多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物质都会发生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我们也学会了在分析这类变化时,要关注物质的始、末状态,中间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物质.巩固:出示一组图片,判断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升华现象,哪些是凝华现象?A.春暖花开,冰雪消融B. 炎炎夏日,河水干涸C. 秋意浓浓,禾苗露珠D. 严寒冬季,冰雕变小E.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F. 寒冬腊月,河水结冰6.应用①冷冻干燥技术.②人工降雨.图片和文字展示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实现人工降雨的过程.③制造舞台上的烟雾.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舞台上的烟雾是如何形成的,然后现场利用干冰、热水、灯光、音乐等,制作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评析师生共同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升华和凝华现象,并尝试进行解释,掌握分析物态变化的基本方法,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有用的.特别是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创造的奇妙效果,更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技术无穷力量.这样也很好地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作为全国优课评比一等奖的课,自然是优中选优的,仔细分析这一课例,我觉得突出的“亮点”有: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初中生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易分散.在本课教学中,老师采取多种方式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素材,引发学生的疑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如:引入新课时的“笑脸”,很有魔幻效果,不仅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很巧妙地引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重要实验,这样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主动状态.再如:在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时,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语言描述,而采用了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这些现象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和参与学习的机会.二、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真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对于刚学习物理的初二的学生而言,这种需求又特别强烈.这一节课上,老师深入挖掘了课程资源和生活资源,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努力营造探究氛围,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探究 “碘的物态变化”这一实验,老师对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合理的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我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三、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和多边的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提供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发表见解、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如:在探究“固态的碘是怎样变成气态”的时候,让学生先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自己说出实验中要重点观察的现象,完成实验后,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说明:物质可以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逆向推理得到:遇冷时,气态的物质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再如:在列举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时,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特别是在分析得出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的原因时,老师又继续追问:会不会先熔化后汽化呢?学生讨论后,能结合所给信息作出正确的回答.总之,一堂好课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给予学生快乐,教师才能收获快乐.反思自己的课堂,更觉出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之大.敏锐的教学机智和高超课堂设计能力绝不是一日之功,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但应该有一桶水,而且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所以,加强“内功”的历练才是最要紧的.只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增强应变能力,将课堂效果最优化,才能适应高效课堂的要求,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的沃土中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而追问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适时恰当地追问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是培植学生正确思维方法的有效策略之一.1追问——思维困惑时的追索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时常会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困惑.这些困惑,正好就是学生需要深入探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高中物理的教学也必须要注重改变其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这样才可以在革新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和实现高中物理的有效性教学.在笔者看来,要想推进高中物理的有效性教学,并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首先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要注意更新观念,并且注意梳理服务意识.  1更新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立于三尺讲台传道授业,然而学生只是安静地倾听并且“耳提面命
期刊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五章第二节,第五章是初中电学内容的开篇,本节也是初中电学的基础.本节内容包括电流、电路和电路图三个部分,其中电流概念十分抽象,电流的学习也直接影响到电压、电阻,乃至后续的欧姆定律的学习,属本节内容难点,教材在本章第一节通过若干实验对自由电荷和自由电荷运动等内容作了初步介绍,为学生了解电流概念做了铺垫.为降低学习梯度,教材回避了以往教科书中规定的电流方向与金属中自
how一词,你只要记住它的基本用法,你就具有了驾驭它的能力,你就能随心所欲的支配它。一、how作名词,意思是“方式,方法”。例如:How are you? The word how, as long as you
期刊
期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在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科的启蒙阶段,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物理.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实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1巧设学生体验实验,体验实验随手可做的乐趣对
气体状态,是定量气体存在的客观表现方式.一个确定状态对应一定质量的气体,一定质量的气体存在无数个可能的状态.状态方程,就是反映这无数个可能状态间所遵循的关系.把握并充分利用气体状态存在的这种特点,处理问题时对气体的状态适当选取、牢固把握、重新构建是技巧性地应用状态方程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1巧选状态  找准状态对象,于存在干扰的复杂情境中发现并准确地确定目标.此法,状态的确定贵在巧矣.  例1如
清晨。太阳照在屋后的草坪上,小草闪着微微的红光,像涂上了一抹亮色。我漫步在草坪旁边,呼吸着这少有的新鲜空气,欣赏着这一片绿色活力。小草一棵紧挨一棵,织成了一块绿色地
期刊
一、单词导航台    1 want  want后面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即want stll.。 eg:  His son wants a new bike。  他儿子想要一辆新的自行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