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歌声 花山风情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821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武定沿108国道向元谋方向走八九公里,便有一条两旁间或布有水磨和手工纸坊的小路,小路穿过田埂,蜿蜒向山里钻行,路尽头突然豁然开朗,平坦处坐落着一座70来户的苗寨,汉名叫麻傈棵。寨里全居住着祖祖辈辈刀耕火种、结麻织布、蜡染刺绣属苗瑶语系的大花苗。他们男的穿对襟麻布长衫,腰束黑色布条,擅狩猎,短农耕,喜欢吹拉弹唱;女的穿花衣花裙,腰缠刺绣着精美图案的花腰带,人人结麻织布,能歌善舞。走进这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寨子里,鸡犬相闻,机杼声声,石磨嚯嚯,石碓吱哑。
  这里与喧腾闹市只一山之隔,可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震颤,喧嚣浮躁却很少刮来,民风淳朴;这里与罗婺凤氏的军事城堡凤家石城也只一山之隔,可以感受到远去的文明气息,故步自封也相去甚远;这里与滇北的基督教圣地洒普山只一箐相隔,劳作之余,人们多到对面教堂里唱诗练琴、礼拜祷告。


  每年农历五月端五,麻傈棵人都要盛装斗牛跑马,赛装比美,过“花山节”。据说这一节日是为了祭祀苗族远古祖先——蚩尤。节日活动分祭杆、闹杆、收杆三个程序进行,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有:倒爬花杆、对歌、跳芦笙、练武术、赛马、斗牛等。
  “花杆”是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杆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彩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
  花山节最重要的活动是倒爬花杆。爬杆者须背贴花杆,双手向上反扳,头朝下脚在上,一纵一纵地向上跃,谁爬到杆顶用的时间最少,谁就是“花杆王”。
  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婚结友的美好时机。民国时期编撰县志就有如下记述:每到正月“踩花山”,山场一开,“众苗女遥立场外作羞涩不前态,有苗男子以油脂涂予长绳,两人拉其端围之,故作欲污女衣之状,诸苗女乃被迫入场,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凭苗男选择。”倘若某一小伙子看中某一小姑娘,小伙子便撑一小花伞覆罩小姑娘,开始,小伙子首先主动唱上两调求爱山歌,如果小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山歌对答,反之则以无言对答或躲开小伞表示拒绝,然后备求相爱。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


  如果将花山节视作麻傈棵人苗族文化传承的象征,那么苗族画则是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升华。麻傈棵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左右,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建起了一所美术学校。创建人叫王建才,一个地道的苗族农民。年少入学洒普山的“恩光学堂”,早早受到西洋画的熏陶。中学毕业后,组建“乌龙大队农民画小组”,利用农闲事件组织附近青年切磋画艺,早荷锄晚握笔。后来,他自筹资金,在承包来的六分山地里盖起了两间房,正式成立了“武定县农民业余美术学校”。
  以王建才为代表的苗族农民画,一方面是由于画家个人的天才创作,另一方面则根源于麻傈棵苗族源远流长的刺绣等民间艺术传统。麻傈棵的花苗人喜爱花衣、爱穿花衣,将本民族的历史与传说,河流与田地均一一绣在自己的衣服上。正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产生《赶嫁妆》《求索》等极具苗族风味的农民画作,才能出现像王建才这样富有天赋又热心民族事务的农民画家。


   T I P S
  链接:
  麻栗棵村是武定县163个苗族村寨之一,全村聚居群众都是苗族,属于苗族支系中的花苗,民族风情独特浓郁,民族特征明显,是一个风情浓郁的民族村寨。被选入“云南省2013年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名单”。
  麻栗棵村建设模式为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整合各级各部门及社会资金全力打造文化传承、展示、保护为重点的苗族特色村寨建设示范。通过实施特色民居保护、特色产业培育、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创建等工程,到2015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和苗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保护的目标。规划项目受益人群72户279人。通过规划项目实施,进一步推进民族经济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本规划项目总投资966万元,其中省民委补助资金100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资金725万元,群众自筹142万元。
其他文献
陶泥采集于山土,躬作于山野,从揉泥、拉坯、施釉、到烧制,每个环节都有自然的参与,而往往这种自然的东西总让人迷恋。“我们享受手工的乐趣,并赋予每个器皿独特而有趣的个性。”这就是云陶品牌主理人孙晓对于陶的理解。  云陶秉承着“纯天然、纯手工”的制作理念,赋予每个产品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每个制陶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用手赋予陶土灵魂,最后成为作品。孙晓便是因喜爱这种自然之美的物件而爱上陶,从而在翠湖拾翠开办
期刊
与传统硬玉的素雅不同,彩宝是张扬而肆意的,她聚集了所有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的颜色。红色的红宝石、石榴石、碧玺;橙色的琥珀;黄色的黄晶;绿色的祖母绿、碧玺、橄榄石;蓝色的蓝宝石、托帕石;紫色的紫晶;粉色的芙蓉石;多色宝石则有欧泊、变石、玉髓等;黑白色宝石则有玛瑙等,应有尽有。  每一种宝石都有自己独特的功效,都被不同的文化所尊崇。譬如绿松石,印第安人认为她是大海和蓝天的精灵,会给远行的人们带来吉祥和好运
期刊
凝视这份色彩,是湛蓝,有渲染,布染描绘的并非自然却原原本本来自自然。留住这份色彩,是惊艳,有韵味,它诞生于古老民族今天又教给我们新的生活智慧。龚旎,土生土长的白族人,从小便在大理古城耳濡目染的接触布染,多年海外游历后依然不忘初心,在翠湖拾翠开起了布染店——云南草木染工坊。  云南的植物资源丰富,为“草木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材料环境,真正保留了淳朴和完成的手工制作。龚旎用草木,用棉麻,用古法,染出最
期刊
如果说西方人使用“石头工具”并使之理性化、制度化,那么,中国人则从文化到个人都深深楔入了一种叫做“木性”的东西,使得中国传统温厚、沉静。  这种温厚与沉静,在年轮刻坊掌门人寸福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寸福宝生于大理鹤庆县辛屯镇大登村的一个木刻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擅长木刻,耳濡目染,自己也成了木刻艺术家。一直以来,寸先生秉承“精工养德、携刻永恒”的理念,以绿色、环保、原生态的优质杜鹃木为原材料,所有的作
期刊
莽莽的高黎贡山,以丰美清冽的独龙江乳汁,哺育着一个古朴诚实的族群——独龙族。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云南贡山, 10月成立贡山县人民政府,标志着独龙族旧时代的结束。1952年,孔志清作为独龙族人民的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家民委扩大会议,当周恩来总理走到孔志清身边亲切询问时,孔回答:“总理,我是从云南最边远的独龙江来的。旧社会,汉人称我们是俅子、夷或俅人,傈僳族喊我们为俅帕。”总理又问:“那你们
期刊
杨正国,男。汉族。1960年生于云南砚山,2000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云南画院专职画家,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文史馆研究员。  1999年作品《晴川幽壑》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2006年作品《坐对晴川》入选第三届“西部大地情”全国美术作品展;2009年作品《加油站》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10年作品《江图中所见》参加中国当
期刊
应泰国国家旅游局的邀请,北京、上海、浙江、四川、云南等省市摄影家一行50人,于2014年11月25日至29日前往泰国观光考察,分为五条旅游线路,每条线路10人,边走边看边摄影,以其各自的视角,拍摄下当地的自然风光、花草树木、寺庙佛塔、快速物流、人物身影等等,从而提供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泰国社会生活画面。在中国摄影家镜头下的泰国风情,以图片形式,成为泰国旅游的形象代言者。  我作为云南的一名摄影工作者
期刊
艰险人马驿道走进尘封历史  高黎贡山有半年为冰封期,每年的十一月至次年六月大雪覆盖着进出的垭口。  贡山至巴坡的人马驿道曾是连接独龙江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每年大雪封山前,马帮往独龙江驮运各种必需的过冬物资,呈现出繁华喧嚣的景象。驿道沿普拉河而上,经双拉哇、嘎足、其期、东哨房、南磨王垭口、弥尼哇,最后到达原独龙江乡政府驻地——巴坡,全长65公里。到1999年,贡山到独龙江的公路通车后,这条人马驿道渐渐
期刊
在一个山谷,铭刻从山顶到山脚3804米之间的景色;在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2.04人的地方大声呼唤真实的自己;与4111个独龙族兄弟在高低错落的“神田”里彻夜歌唱……这里是独龙江,在这里能变得强大。  用山地自行车进入独龙江区域注定是一次艰难的行程,尤其当骑行者是一个“柔弱女子”时。铁索桥、咆哮流过的怒江水,还有桥那头的高山流云,通通都是召唤人前去“自虐”的杀手锏,哪怕骑行途中体能和补给都处在危险
期刊
杨振军,当代职业画家,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政协特聘画家、春城画院常务理事。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做过细致研究,功底扎实融汇古今。  画作重视虚实、繁简、疏密的对立统一,构图清新奇丽,用笔变化多端、气韵生动。近期画作色墨相生,笔墨豪放,形成奇、密、厚、丽的花鸟画写意风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