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独龙江 成都土妹 不走寻常路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山谷,铭刻从山顶到山脚3804米之间的景色;在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2.04人的地方大声呼唤真实的自己;与4111个独龙族兄弟在高低错落的“神田”里彻夜歌唱……这里是独龙江,在这里能变得强大。
  用山地自行车进入独龙江区域注定是一次艰难的行程,尤其当骑行者是一个“柔弱女子”时。铁索桥、咆哮流过的怒江水,还有桥那头的高山流云,通通都是召唤人前去“自虐”的杀手锏,哪怕骑行途中体能和补给都处在危险的状态,哪怕要在无人区苦等18个小时盼着天气好转……
  “成都土妹”绝对不“土”,她是标准“海龟”,早餐习惯面包牛奶,手机随便拍一张自拍也能性感十足,这样的80后“妹子”和骑山地车翻越过海拔3800米的高黎贡山,到达独龙族的聚居区的计划拼凑起来,让不少大老爷们也大跌眼镜。幸好,结伴相随的“御用”摄影师马驹看起来还挺man,要不这行程着实让人心悬。
  初秋十月,怒江的雨季刚刚结束,两人分别从成都和深圳出发,辗转丽江、大理下关、六库、福贡,直至贡山。由于在贡山找到后勤车的计划被搁弃,两人只能自己背包携带装备上山,上山先夜为了轻装上阵,土妹在酒店的走廊里尝试着背包骑行,实际的登山骑行中,多一公斤负重就多十分艰难,堪比“地狱日”。
  贡山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土妹看到什么都觉得稀奇,看到花花草草就一通猛拍,看到农家的黑猪也上去唤两声“我的黑猪”,骑行的途中下着小雨,起初并不觉得艰难。到达独龙江公路18公里处,肚子有些饿了,两个人便向路边的一户傈僳族人家求食。果然傈僳族大爷如传说中的好客,马上出就来劈柴生火,缅甸土丝瓜、用屋梁上熏肉炖出来的肉汤管够,肉汤是相当的咸,但在独龙江区域,能吃上热乎的饭菜,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吃完这顿饭再往前行,“自讨苦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随着海拔逐渐攀升至三千米,期待之中的好天气并没有来临,雨势时大时小,山中多瀑布,从几米到几百米高度不一,这些急流仿佛从天奔流而下,在古老奇异的森林里穿梭。整个峡谷处处皆是风景,高山环绕之下,云雾瞬息万变,像是一只只温柔的手,不断抚摸着林间的古木,这里的生灵绝不寂寞,独龙江江水日夜不停地高歌。土妹骑经的路面上方时有伫立着的大石,似乎随时有可能滚落到路中,此时此地,山地自行车运动变得更让人欲罢不能。
  夜色将近,两人终于到达独龙江公路近顶峰最近的一处人家,向这户傈僳人家借宿后,马驹开始扎帐篷、晾烤淋湿的衣服,帐篷扎在火塘边,抓绒骑行衣晾在帐篷上。所有人则围在火塘边烤玉米,这就是今晚的晚餐主食。中午出发时,两人还从山下带出了四条烤牛肉条,现在正好将牛肉条放在铁架上烤热,用最原始的“手撕式”吃法与傈僳族家人分享。
  早晨八点半,借宿的骑行者们离开了傈僳木屋,在未到达高黎贡山之前,每当看到险峻的山崖马驹和土妹都会想:到达后我决不会在那些山崖下停留。可当一到达他们就发觉,停留之处每每险峻,不是因为“自虐”,而是因为险峻的地方是最美的。顺山而上的行程多是贴着山崖在走,山崖之下就是独龙江,雾气浓郁,只能闻声不能见江。行至雾气更深处,雨团扑面而来,能见度极低,愈前行愈艰难,马驹的16-35镜头也出现了故障,两人的骑行衣已经湿透,山穷水尽之时,“扎木坎”林业站的小屋总算及时出现,靠着一些剩余的木柴、河流中捞出小竹子做燃料,两人在帐篷里“熬过”了10多个小时。其实在当夜,公路63公里处因雨发生塌方,下撤成为唯一选择。下撤途中,一处急流横隔道路,流水下隐藏着大块的石头,石头表面太滑,冲上去很有可能失控,土妹因为担心冲下悬崖而选择了近瀑布方,其实这里隐藏着更大的石块,她重重摔在了急流之下,好在除了全身湿透之外,并无大碍,有惊无险。
  脱离出瀑布急流再往回看,所有的体验都因艰苦而更难忘,转过一个弯,两人都在想着:明年会再来!

其他文献
本刊推出“云南民族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像记忆”专题,旨在凝固一段民族鲜活的社会记忆。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和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宗教类型最齐全、民族文化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各民族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构成了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乐土。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中国少数民族独有的社会形态、历史文化和风土习俗真实地记录下来,在毛泽东主席的直接提议下,中国政府先后派
期刊
户早村委会芒海村地处户撒乡东南方向,距离乡政府2.8公里,离户早村委会有1公里。从远处望去,芒海村密密的砖瓦房、土坯房一间连着一间,清晨炊烟袅袅,和谐而安静,早起干活的阿昌族男人扛着农具抽着旱烟从石板路上走过,妇女则牵着自家的水牛穿过不高的土坯房向村外走去。芒海村共有94户432人,主要以阿昌族、傈僳族为主,阿昌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5%,是典型的阿昌族寨子。  芒海村是户撒有名的“铁匠村”,过去几乎
期刊
陶泥采集于山土,躬作于山野,从揉泥、拉坯、施釉、到烧制,每个环节都有自然的参与,而往往这种自然的东西总让人迷恋。“我们享受手工的乐趣,并赋予每个器皿独特而有趣的个性。”这就是云陶品牌主理人孙晓对于陶的理解。  云陶秉承着“纯天然、纯手工”的制作理念,赋予每个产品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每个制陶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用手赋予陶土灵魂,最后成为作品。孙晓便是因喜爱这种自然之美的物件而爱上陶,从而在翠湖拾翠开办
期刊
与传统硬玉的素雅不同,彩宝是张扬而肆意的,她聚集了所有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的颜色。红色的红宝石、石榴石、碧玺;橙色的琥珀;黄色的黄晶;绿色的祖母绿、碧玺、橄榄石;蓝色的蓝宝石、托帕石;紫色的紫晶;粉色的芙蓉石;多色宝石则有欧泊、变石、玉髓等;黑白色宝石则有玛瑙等,应有尽有。  每一种宝石都有自己独特的功效,都被不同的文化所尊崇。譬如绿松石,印第安人认为她是大海和蓝天的精灵,会给远行的人们带来吉祥和好运
期刊
凝视这份色彩,是湛蓝,有渲染,布染描绘的并非自然却原原本本来自自然。留住这份色彩,是惊艳,有韵味,它诞生于古老民族今天又教给我们新的生活智慧。龚旎,土生土长的白族人,从小便在大理古城耳濡目染的接触布染,多年海外游历后依然不忘初心,在翠湖拾翠开起了布染店——云南草木染工坊。  云南的植物资源丰富,为“草木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材料环境,真正保留了淳朴和完成的手工制作。龚旎用草木,用棉麻,用古法,染出最
期刊
如果说西方人使用“石头工具”并使之理性化、制度化,那么,中国人则从文化到个人都深深楔入了一种叫做“木性”的东西,使得中国传统温厚、沉静。  这种温厚与沉静,在年轮刻坊掌门人寸福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寸福宝生于大理鹤庆县辛屯镇大登村的一个木刻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擅长木刻,耳濡目染,自己也成了木刻艺术家。一直以来,寸先生秉承“精工养德、携刻永恒”的理念,以绿色、环保、原生态的优质杜鹃木为原材料,所有的作
期刊
莽莽的高黎贡山,以丰美清冽的独龙江乳汁,哺育着一个古朴诚实的族群——独龙族。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云南贡山, 10月成立贡山县人民政府,标志着独龙族旧时代的结束。1952年,孔志清作为独龙族人民的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家民委扩大会议,当周恩来总理走到孔志清身边亲切询问时,孔回答:“总理,我是从云南最边远的独龙江来的。旧社会,汉人称我们是俅子、夷或俅人,傈僳族喊我们为俅帕。”总理又问:“那你们
期刊
杨正国,男。汉族。1960年生于云南砚山,2000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云南画院专职画家,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文史馆研究员。  1999年作品《晴川幽壑》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2006年作品《坐对晴川》入选第三届“西部大地情”全国美术作品展;2009年作品《加油站》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10年作品《江图中所见》参加中国当
期刊
应泰国国家旅游局的邀请,北京、上海、浙江、四川、云南等省市摄影家一行50人,于2014年11月25日至29日前往泰国观光考察,分为五条旅游线路,每条线路10人,边走边看边摄影,以其各自的视角,拍摄下当地的自然风光、花草树木、寺庙佛塔、快速物流、人物身影等等,从而提供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泰国社会生活画面。在中国摄影家镜头下的泰国风情,以图片形式,成为泰国旅游的形象代言者。  我作为云南的一名摄影工作者
期刊
艰险人马驿道走进尘封历史  高黎贡山有半年为冰封期,每年的十一月至次年六月大雪覆盖着进出的垭口。  贡山至巴坡的人马驿道曾是连接独龙江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每年大雪封山前,马帮往独龙江驮运各种必需的过冬物资,呈现出繁华喧嚣的景象。驿道沿普拉河而上,经双拉哇、嘎足、其期、东哨房、南磨王垭口、弥尼哇,最后到达原独龙江乡政府驻地——巴坡,全长65公里。到1999年,贡山到独龙江的公路通车后,这条人马驿道渐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