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lessc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体悟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而要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除了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外,还必须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因为流畅自然、严谨优美的口语表达往往会体现出一个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心理学家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一般性格开朗,善于表现自我,乐于交往,综合发展素质也较好;而口语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封闭自我,有发展困难等问题。这对今后他们生活和事业的优劣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长久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采用陈旧的灌输模式,课堂上只有教师眉飞色舞地讲解,学生一听到底,他们羞于开口、懒于思考,哪有时间开口说话、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呢?基于这些情况,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力求把学生训练得敢说会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解除学生口语交际的紧张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学生不愿说或很少说,他们要么沉默寡言,要么说起话来紧张得哆哆嗦嗦,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究其原因,不是由于他们知识缺乏,而是紧张心理因素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设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能促进学习的氛围,创设一个融洽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环境。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努力给学生这样一种感受:这个课堂是我们自己的,在这里我们是自由的,我们有说话的权利。课堂上,教师不妨走下讲台,让学生轮流上台说话,谈自己比较熟悉的朋友、家人、老师,或事或人,教师评价以肯定为主,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以此给学生一种暗示,表示自己相信他能“说”并且能说得“好”。同时,我们所有学生听众也应保持一种善意的补充与帮助,形成一种平等、互助的团队精神。这样的氛围能促使口语训练的学生敢于开口、急于表达。
  当然,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手段很多,只要能创造出一个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环境,学生自然会张开自己曾经封闭的嘴巴,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思想,在今后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使自己说的能力日臻完善。
  二、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学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传统的口语训练方式(如语言训练)比较单调、枯燥,容易疲劳,如果不善于调节,将会挫伤学生训练口语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寡然,极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实践证明,采取灵活多样的口语训练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学习语言的技巧,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兴趣,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1.变呆板的课堂为学生活动的舞台。呆板的语文课堂往往是由教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也三缄其口,索然无味。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变呆板的课堂为学生活动的舞台呢?讲台可以变成学生展现自己风采的演讲台;教室可以一分为二,变为辩论的场所;我们还可以召开书评座谈会,让学生评论所看的好书好文章;还可以进行记者采访、新闻调查,让同学们当一回记者、多一份自信……
  2.变被动提问为学生主动质疑。古人云:“学贵质疑”,设问质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启他们的心智。许多课文如果让学生质问答疑就会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还减轻了老师负担,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反反复复地“说”,增加了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训练机会。
  3.变枯燥的课堂写作为即兴口头作文。传统作文同口头作文的最大区别是由“笔写”到“口述”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学生从“静”到“动”,从个人写作到当众叙述,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口头作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结合课文讲名人名言或成语;提前布置题目,学生充分准备再到课堂当众宣讲;还可以片断摹仿、扩展描述、讲述梗概、续接补充、口述全文等。
  只有通过这些即兴的口头作文,枯燥的课堂写作就成为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口语表达场面,学生动之于心、发之于口,他们的自身资源得以充分挖掘,珍贵的情感经历与积极健康的情感指向融为一体,从而就会创造出一篇篇实在感人的真情文章,既达到了写作训练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创造平等自由的课堂环境,采用多种灵活的课堂模式,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枯燥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被激活,教师、学生才会联成一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才会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技术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交替的教学图象,还能调节课堂气氛,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效课堂 情感环境 多媒体 信息技术  把学习知识的效率作为高效课堂的最高追求是一种伪高效,只追求知识接受、只追求成绩高低的教育是
期刊
摘 要:中小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当前的信息化社会,本文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并提出了几点提高信息素养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生 信息素养 提高素养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教学的效果。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就信息素养的内容及提高信息素养的方法进行了探究。  一、中小学信息素养的内容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针对农村初中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言传身教、改变作文教学观念、学会积累、把握时代脉络等五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农村 初中学生 写作兴趣 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学生写作兴趣不浓、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等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是1—2年级的识字教学重点。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一千六百至一千八百个,其中八百至一千个会写”。现在农村孩子的家长大多外出务工,上学年龄普遍较小,在家多数由爷爷奶奶看管,只注重了孩子的生活而未进行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培育,从小又娇生惯养,一进入小学就要识记这么多生字,确实感到头疼。对教学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来说更是感到束手无策。识字教学本身就枯燥无比,再加上教学时间很有限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将“评价标准”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潜能。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而不是传递的结果,这就是反思。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  一、从日常生活入手,关
期刊
摘 要: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具有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教师面对种类繁多的地图,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使学生在查阅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培养 学生 识图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等。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
期刊
摘 要:美术课是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基于对当前农村条件、文化背景与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认识,本文拟针对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更好地完成美术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 美术 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在他看来:“
期刊
语文是工具学科,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们认为应该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文字创作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地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
期刊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依靠课文阅读教学的载体,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内阅读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进行指导。  一、边读边画边思考  边读边画边思考这种方式,是应用于学生能够通顺朗读课文之后。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画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句,然后进行反复阅读,加深认识和理解。学生能找出重点的词句,必然有自己的理解。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在阅读时能加入个人情感,对其
期刊
数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把它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数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数学课标》着重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够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探索、解决新教材中许多联系实际的问题并加以拓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