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10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工具学科,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们认为应该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文字创作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地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如学习朱自清的《绿》,要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表现的梅雨潭的绿的艺术美,就必须紧紧抓住铺垫和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即捕捉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去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这段描写运用铺垫、对比的方法,用全国各地名胜的绿色来衬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兼各家之长而去其短,唯有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恰到好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让学生真切感受自然的形象美。
  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美
  欣赏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上,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鸣,完善欣赏美的活动,否则是无法实现美育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在教完《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做过一次训练,要学生根据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篇读后感。学生的感受不尽相同,有的对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大为赞赏,有的对廉颇的负荆请罪备加推崇,有的对缪贤的荐才之举情有独钟,有的对秦王的外强中干不无微词……这就充分说明了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美是仁者见仁的活动。
  三、激发学生创造生活美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学生创造生活美主要体现在写作上。学生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有的觉得生活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写作起来文思泉涌,或扬清,或激浊,挥洒自如;有的觉得生活平淡无奇、索然寡味,有的甚至感到生活时时是黑暗、处处是丑恶,要他们作起文来,艰难、那痛苦就不言而喻了。我认为写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学生心中有无对生活美的发现、是否有表现美的欲望。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都没发现美在哪里的人,能在他的作品里描写出生活的美来;同样,一个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也断不能在作品里抒写出让读者激动不已的情感来。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淋漓尽致地创造生活美,关键要学生有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做生活的主人,不做生活的旁观者,即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审视生活、领悟生活。它要求首先能识别哪是真善美、哪是假丑恶,然后按美好的愿望去褒扬前者、鞭挞后者。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善思索的阶段,对生活开始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因为受到自身阅历、学识水平、思维方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得出的结论有时往往有偏激或偏颇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此时如能用科学方法加以引导,无疑像在学生跋涉生活的途中竖起一座座路标。其具体方法可以是先介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然后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实践和运用,如口头作文法、命题讨论法、一题多做法。要让学生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生活哲理,懂得生活是复杂的,原本就是真善美、假丑恶的交织与较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崇尚真善美,鄙视假丑恶,并把它形诸笔端。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不就成为了生活美的创造者吗?
  综上所述,要想让学生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就要不断完善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让学生通过感受美、欣赏美,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念,从而使庸俗自私低级趣味退避三舍。在此基础上,再创造美,学生就成了美的播种者、美的耕耘者。美无处不在,把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中、融进生活中,能提高学生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孩子们树立“求真”、“崇善”、“爱美”的信念,成为一代有灵魂、有理想、有情趣的新人,这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给教师的建议》。
  [2]《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
  [3]《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4]《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
其他文献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更是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以下是本人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作一些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能力  数学交流是学生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的方式,建构对数学知识、思想、观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的初中生作文,更是“望题兴叹”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素材积累、说写合一、以改助写等成了作文教学中难以突破的“瓶颈”。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利用有趣的活动,激发写作的动机。刚踏进初中大门的学生,缺少生活和语言积累,这给写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写作前,我们可以借助一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突出学生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决不能沿用现成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几种教学方法较为有效,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方法  一、合理地运用教学模式  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模式,寻找适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平时的教学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交替的教学图象,还能调节课堂气氛,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效课堂 情感环境 多媒体 信息技术  把学习知识的效率作为高效课堂的最高追求是一种伪高效,只追求知识接受、只追求成绩高低的教育是
期刊
摘 要:中小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当前的信息化社会,本文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并提出了几点提高信息素养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生 信息素养 提高素养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教学的效果。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就信息素养的内容及提高信息素养的方法进行了探究。  一、中小学信息素养的内容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针对农村初中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言传身教、改变作文教学观念、学会积累、把握时代脉络等五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农村 初中学生 写作兴趣 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学生写作兴趣不浓、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等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是1—2年级的识字教学重点。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一千六百至一千八百个,其中八百至一千个会写”。现在农村孩子的家长大多外出务工,上学年龄普遍较小,在家多数由爷爷奶奶看管,只注重了孩子的生活而未进行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培育,从小又娇生惯养,一进入小学就要识记这么多生字,确实感到头疼。对教学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来说更是感到束手无策。识字教学本身就枯燥无比,再加上教学时间很有限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将“评价标准”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潜能。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而不是传递的结果,这就是反思。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  一、从日常生活入手,关
期刊
摘 要: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具有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教师面对种类繁多的地图,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使学生在查阅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培养 学生 识图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等。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
期刊
摘 要:美术课是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基于对当前农村条件、文化背景与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认识,本文拟针对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更好地完成美术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 美术 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在他看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