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总体性想象的东方表征——巴尔扎克与中国

来源 :思想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尔扎克对体系化和总体化有执着的追求,这使他对中国的论述有一种将片面印象上升为全体的化约倾向.他悖论性地将中国的滞后性视为优势,这其中蕴含了他保守的社会政治主张.而在中国方面,巴尔扎克的形象在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中被固化为现实主义,这一定位推动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影响力.这在典型作家如茅盾身上体现为对社会面貌的总体化再现,而对巴尔扎克的解释和借鉴,则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的变化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但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长有限.如果学生学习时注意力分散,就很难集中在学习上,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感知和认识教材,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共同富裕包括了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富有,是涵盖城乡、 东西部区域等多个层次的共同富裕.其不是福利主义,更不是平均主义,本质上体现为经济学的选择天平更多地向公平倾斜.现阶段的中国仍然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共同富裕,分配方式的不合理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第三次分配”是适应新时期健康发展需求的有效分配方式,其能克服“第一次分配”的“市场失灵”,弥补“第二次分配”的“政府失灵”,还能引导各类人群实现精神上的富裕,是推动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补充.作为“第三次分配”主体的慈善活动,其分配去向不仅包括“纾困扶弱”的传统方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以此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文章以传统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教师品质与培育路径为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进行阐述,针对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品质,对如何培养教师综合素质提出培养对策,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像一只蜗牛,笨拙而渺小的蜗牛,背负着重重的外壳在路上独自前行……本以为可以做一只慢慢爬行,慢慢寻找幸福的蜗牛.谁料?岁月易逝,年华似水,蓦然回首,我已在教育这道路上走过了十四年.
期刊
1824年至1885年期间,英国通过3次侵缅战争使缅甸沦落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缅甸自此开启了60多年被殖民统治的历史.英国对缅殖民政策主要包括分而治之、以印治缅、以缅治缅、间接统治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缅人内部的分化与对立,并致使缅甸国内的英缅族群关系呈现出多重面向.具体而言,缅人中的精英群体在殖民统治中成为了既得利益者,他们与英国统治者结成了某种形式的合谋与互惠的关系;处于社会底层的缅人则是反英殖民统治的核心主体及中坚力量,他们与英国统治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立和冲突.《缅甸岁月》是奥威尔的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合理确定理论阐释的起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方向,从借鉴马克思确立《资本论》的理论起点,到分析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探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最后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引领.一方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作为理论阐释起点的,它蕴含着社会生产的各种规定,由此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对社会主义“经济细胞”的探讨;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数字媒介改变了当代文艺生产语境,促生文艺批评话语新变.精英批评话语中心地位失落,无法针对新的艺术实践开展有效批评.公共领域向数字媒介倾斜和位移,带来了传统媒体批评话语的衰落.自媒体批评话语有效利用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对传统批评话语产生挤出效应.媒介赋权使个人批评话语急速扩张,个人的意义生产与信息茧房相伴而生.就此,建构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和范式、提高文艺批评家的素养、提倡对话式批评方法,是重构批评话语的有效路径.
入职那天,我走上讲台,看着台下稚嫩的学生,我告诉自己,这三尺讲台是要站一辈子的,要脚踏实地,让三尺讲台不仅仅是三尺讲台,也成为我人生的厚度,成为我人生的广度.rn现在,十二年过去了,台下的学生已经换了很多届,我在这三尺讲台上也站出了不同的高度,收获了不同的风景.
期刊
明兴礼是中国新文学的首批西方读者与研究者之一.在其代表作《中国当代文学的顶峰》中,他分别从小说、散文、戏剧与诗歌四种文体入手对中国新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作了专门的介绍与论述.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注重译述的学者相比,明兴礼的研究更侧重于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与时代价值,他不但善于在文本中捕捉中国作家的特色与风格,且能利用自身的西方知识结构将中外文学作品放到比较的视野中去进行阐释.从内容与方法两个层面来看,这些研究不但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后来的法国学者,使中法文化交流的成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科学性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既需要厘清科学性自身的内涵、标准、要求等基础性理论问题,也需要解决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科学性立场的调和问题.在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科学性的认知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党内法规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即主观性、精神性和个人性等基本特征,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把握其客观性、自然性和整体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理论作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科学性立场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类自然”属性出发,在批判吸收科学主义立场的经验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又坚持了人文主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