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养成教育的有效渗透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gsdf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凸现出来。幼儿期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都是在幼儿期形成的,可见在科学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刻不容缓。因此,本文从身正为范,树立榜样;立足生活,理解常规;家园配合,教育一致三方面对科学活动中养成教育的有效渗透策略展开探讨,以期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科学活动 养成教育 树立 立足生活 家园配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40-01
  众所周知,在学前教育中,养成教育指的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幼儿正处于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渗透养成教育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科学活动的重点在于实验和猜测,若能将养成教育渗透其中,必然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身正为范,树立榜样
  幼儿正处于钟情于模仿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偏向于具体化、形象化,情感在整个科学活动中占有很大的优势。考虑到幼儿在一天中接触最多的便是教师,而教师又在幼儿心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教师应该从幼儿的这一心理出发,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在无声无息间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做到身正为范,在准备材料、运用材料、整理材料的过程中让幼儿意识到怎样的行为习惯是正确的,从而使幼儿在模仿中习惯成自然。
  榜样的树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只有为幼儿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才能使幼儿在模仿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带幼儿探究红、黄、蓝三原色的变色规律时,我首先将幼儿分成三人一组,随后向每个小组分发了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在开展科学活动之前,我先引导幼儿对橡皮泥进行观察,确定了各小组颜色数目是否正确。随后,在幼儿兴致勃勃之时,我告诉幼儿:“大家想不想知道他们混合到一起会变成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不好?”随着幼儿“好——”的回答,我要求幼儿跟着我的步骤来进行实验。在打开盒子后,我将红、黄两色的盖子放到桌子的空白处,随后将它们揉捏到一起,而幼儿也按照我的行为习惯进行模拟操作,从而在整个科学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材料使用和归置习惯。
  2.立足生活,理解常規
  对于幼儿的教育来讲,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相较于空洞的说教要有用的多。所以,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将其与生活实践结合到一起,要引导幼儿在运用材料进行组合实验的过程中去理解常规。同时,教师还应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幼儿从科学活动中体会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相处,并对整个合作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幼儿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一直备受当代教师的关注。立足于生活,在幼儿教育中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次科学活动中,为了锻炼幼儿主动观察、推断、预测的能力,我提前为幼儿准备了大小若干的盒子,并进行了标号,这些盒子内放置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活中的小东西,如:铃铛、气球、豆子等,自然也包括空白的盒子。在做好前提准备后,我要求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来猜一猜盒子内有什么?并进行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正确率最高。在活动开始之后,幼儿们积极投入到对盒子的猜测中,但有一些小组却产生了一些争论,其最终结果自然是合作协商的小组赢得了胜利。针对这一情况,我邀请不同的小组长来讲述了自己的活动过程,从而使幼儿了解到团结合作和尊重他人看法的重要性。
  3.家园配合,教育一致
  幼儿园是与家庭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区。对于年龄尚小的幼儿来讲,他们始终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影响,若能实现二者之间的教育一致和有效配合,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重视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并适当的指导家长如何运用简单的科学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思维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定期与家长互相分享幼儿的教育和成长情况,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对幼儿展开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在科学活动中促进养成教育的有效渗透。
  要想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离不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为此,我通常会定期与不同的幼儿家长进行联系,了解学生的一些行为处事的习惯,并为幼儿制定小档案,以安排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在一起种种子的科学活动中,我不仅根据幼儿的需求为幼儿准备了相应的种子,更为幼儿准备了记录表,以便幼儿进行照料、观察和记录。与此同时,我还要求幼儿在家中为自己的父母种上一株小植物,并精心照料送给他们当礼物。在安排好这一小任务后,我与家长进行了联系,说明了具体体况,从而实现了家园之间的配合,有效促进养成教育的双相渗透。
  4.结语
  总之,在科学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势在必行。所以幼儿教师务必要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科学活动中养成教育的有效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8).
  [2]李忠.围绕《幼儿生活守则》构建幼儿园养成教育体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1(04).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快速获取,数据的极速处理,全覆盖的信息化网络正悄无声息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样,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也普遍运用于幼儿园中,幼儿教育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在为幼儿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互联网+”的背景下研究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共育活动,通过问题的发现与探讨,希望能够为幼儿家园共育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互联网+ 幼儿 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
期刊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的教育理念备受重视。那么,如何更好的在高中阶段实行德育教育?如何让德育教育更加生活化呢?本文从高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出发,对如何进行生活化高中德育教育展开了一定的论述。  生活化 高中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05-01  1.高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
期刊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这时期的儿童的心理不健康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根据这些原因进行预防和辅导。  青春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20-01  1.青春期学生心理不健康特点和表现  青春期学生心理不健康特点: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從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其他事物等方面思维狭窄,大部分表现为
期刊
幼儿园家园共育建立在一定的和谐人际关系基础之上,能够将幼儿园教育同家庭教育相结合,按照统一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为幼儿们提供更好的成长氛围,幼儿园要与家长保持紧密的沟通,将幼儿们的成长情况与家长进行对接,让家长们按照科学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能够得到教师在育儿方面的指导,对幼儿教育的方法上更加重视,幼师能够得到家长们的工作支持,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让幼儿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幼
期刊
体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课程的教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与此同时还兼顾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体育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采取传统的教学策略,而是呼唤家庭和学校的活动,开展家校合作模式的体育教学。本文旨在围绕初中生体育教育家校互动,以集美区杏南中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初中生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家校共育的优势,促进初中生
期刊
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长远影响,专制型、冷漠型与溺爱型家庭教育对孩子要么过度压抑,要么过度忽视,要么过度关注,这些均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民主型家庭教育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教育方式,但与此同时,家长也更需要提升自身文化水平,跟随时代发展潮流,给孩子一个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 幼儿行为 影响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2
期刊
家庭体育在学生校外体育活动中占据置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学学校体育工作会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体育开展的质量。这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之间同样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改善学生校外体育活动时,可从客观分析家庭体育中存在的问题着手,然后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策略,实现对家庭体育活动的不断深化与改革,利用家庭体育活动的作用,推动校外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家庭体育 校外体育 面临问题 实施策略  【中
期刊
幼儿在启蒙时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为了减少教育的单一性还需要运用家园合作的方法,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开发更多额幼儿教育资源也可以促进幼儿教育的多向性发展,因此本文对家园合作教育,促进幼儿的多向性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更好的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改变以往的教育情况,  家园共育 幼儿园 合作 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
班本化课程是基于本班幼儿、教师、家长等班级资源,以满足本班幼儿发展需要为宗旨,由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开发的课程。那么,如何基于幼儿的经验、兴趣、需要,实施班本化课程呢?本文以大班“麦子的秘密”主题活动为例,阐述班本化课程内容来源、目标确定、实施路径的探索。  课程 班本化 生活 经验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33-01 
期刊
通过对广州地区1000名初中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初中生及其家长网络使用情况,探讨家长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被诊断为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初中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1%,人口学上的差异检验表明网络成瘾并不存在性别差异;每天或几乎每天都上网的初中生家长占比为81.6%;温暖的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拒绝的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论可为家长引导青少年在互联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