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峰绘出思想 画出灵魂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634606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曾晓峰一直广受媒体和艺术评论家的关注。他从事绘画40余年来,常以丰富的想象力与激情,用浪漫的笔调不断有令人惊异的画作面世;他的作品常以宗教和巫文化的神秘为创作题材;他有着“东方魔幻现实主义代表性艺术家”之称。
  乍见画坛大家曾晓峰先生,直觉他是一个思维跳跃的“思想者”。凉飕飕的光头,架着副眼镜,一身很随意的休闲装,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俨然就是梦幻中罗丹的作品, 其个性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你有点像思想者!”我冒昧地给出了评价。
  “人人都是‘思想者’。” 他说,“从心理活动层面而言,人人随时都在思维,都是‘思想者’;从绘画来看,应该说最有感染力的部分不是叙事因素、也不是结构,而是从造型整体中传递出来思想。思想源自艺术家灵魂深处,不管艺术家描绘何种图像,思想总会进入其中。可以说,这也是我从事绘画所进行的苦苦探索。”
  一次机会 点亮人生
  1952年1月,曾晓峰生于昆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时,父亲是昆明一家工厂的工程师,幼年时,他常见父亲画设计图,但他从不为其所动,成天迷恋于小人书、捕鸟、捉虫、做玩具。上小学时,他就读于云纺子弟学校,美术老师是40年代无锡师范的毕业生,她上课极认真,常常让学生画石膏模型,曾晓峰不专心,所以自然成绩平平;不过,内心世界他还是留下了那些模型的影子。
  升入中学后,曾晓峰迷上了小说,巴尔扎克、凡尔纳、高尔基、雨果、柯南道尔、巴金等成了他的青睐缪斯的偶像。美术上,他不报什么希望,甚至在美术老师的眼中,要成为画家,于曾晓峰来说,是没有可能的。曾晓峰说,一次,我在昆明见到了美术老师,当他知道我成了画家,颇感吃惊。
  曾晓峰说,其实我年轻时最迷恋的是文学,有过当作家最狂热的梦想。1969年, 我下乡到腾冲固东镇,一直到1971年,大约3年的时间,我在劳动之余,就是爬过一座山,到一家拥有3000多册书籍的人家去借书读。
  古语云:“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书是精神的盛宴,在书的海洋里,他开始了遨游,常常被书中优美的文笔、精美的结构、引人入胜的兴奋点所陶醉,似乎自己也成了作品中的一员。
  1972年,三年知青生活结束后,曾晓峰被分配到昆明市玻璃厂工作。
  1973年,玻璃厂为了提升产品质量,派曾晓峰和一批工友去上海学技术,他们住的地方离外滩不远。学习之余,他常和工友去外滩散步,半年的时间里他们玩遍了外滩的角角落落,当时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到外滩看画家写生。最记得,有一天傍晚,他见一名画家画烟雨中的外滩,画面朦胧、淡雅而隽永。那种可观、可游、可居的视觉效果,那种潇洒风流之韵,那种浓淡相宜的着墨……深深地迷住了他。他认为,画家听起来就是一个很具浪漫色彩的职业,在画的尽变穷奇中,要多美妙有美妙,要多玄妙有多玄妙……
  曾晓峰回忆说:“当时,我还闹了笑话,听围观的人说,‘学画画,要先练习素描。’我搞不懂,直纳闷,咋学画画要先练‘树苗,’直到看了书后,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了,是素描。”
  受涂鸦冲动影响,第二天,曾晓峰逛起了书店,心喜若狂地在旧书市上花了1元多,买到一本由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人民创作室编的《业余绘画教材》,还在文化用品商店买了画笔、画刀、画布、颜料等油画工具,照葫芦画瓢,开始了他的绘画之旅。
  曾晓峰说:“前苏联的教材,技法十分严谨。如在‘素描静物’上,它就分了18课,每一课除了理论的传授外,还规定了必须完成的素描数量、每幅画的完成时间,并附有经典素描样稿。我认为,这套教材,编辑十分科学,凡是愿意学习绘画的人,都可以按照它的办法,学到真本事。”他回忆说:“就以‘单个的立方形体与与圆柱形体的素描写生’一课为例,它规定要完成16幅素描,每幅45分钟,共12小时;而我在时间上每幅都严格把控,数量上我则往往要超出一倍多,多画、多练。”
  “纸团也是我练习的选项。” 曾晓峰回忆:“画法就是将一张纸揉搓成一团;然后认真地、立体地观察它的皱褶及明暗等;接着就是全神贯注地,从不同的角度来画它。” 曾晓峰说:“一团纸,皱褶长短、大小、纹丝、明暗等等都是不同的,我一般要画7天;若观察力不好,日复一日地画,就会重复,就会画成一样。”
  “这可能比达·芬奇画蛋还难?”笔者直言。
  “应该说,各有其难。就其基本点来说,都是一致的,都是熟练画画的手法和笔法,为以后绘画打牢坚实的基础。”
  曾晓峰还说:“在这段时期,我特别崇拜前苏联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和苏里科夫,喜欢他们笔下的图像。”之后,曾晓峰在自学的同时,还先后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及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深造,更加奠定了他深厚的艺术根基。
  曾晓峰说:“我在大学所学和我自学的很接近,这说明我的学习路径是正确的。”
  一心求艺 玉汝于成
  “他呀,成天画,画了就送人呀!”曾晓峰家原来的邻居,昆明西岳庙的老人张奶奶回忆说:“当时西岳庙云纺小区住了200多人,曾晓峰为许多人都画过像,很多人家里都有他的画。” 张奶奶略有些遗憾,却有些戏谑地告诉笔者:“时间久啦,画都丢了,要是晓得他能出名,留下就值钱啰!”
  听了笔者转述张奶奶的话,曾晓峰笑了:“上海学习返回昆明后,工厂生产不正常,有了很多时间,我就成天忙于画画,先是画我家住地和近郊的大街小巷、小桥、流水、人家;然后就是远郊的滇池、西山与一些苗圃。” 曾晓峰说:“那时的写生,我很用心。一到现场,我就立刻观察、仔细推敲,然后就是老老实实地静下心来画,每天都要完成4幅作品,就这样一画就画了七八年。”
  在昆明曾晓峰工作室,笔者见到了他画于1977年的两幅作品。一幅题为《西岳庙横街》,画面大胆舍弃了局部细节的描绘,呈现出的是一种含蓄的美;另一幅为《大观路上的马车》,创作上采用厚涂法,抽象元素丰富。曾晓峰指着作品说:“在昆明搬来搬去,作品大都丢弃了,就留下20多幅”   “大概丢弃了多少?”笔者问曾晓峰。
  “起码有2000幅。” 曾晓峰说。
  ……听了曾晓峰的话,笔者真为此遗憾不已!
  应该说,曾晓峰这一期间的画,取向上已由传统写实步入了变异,这似乎与他使用的前苏联教材有关,他走的道路几乎和西洋绘画走过的写实——变异——抽象的突变式演化一样,以现代性的手法和笔墨着力描绘自然、社会和人的生活状态。
  1980年,曾晓峰创作的油画《在高山之巅》,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获得二等奖,可谓“一举成名天下知”,其独特的画风和内涵受到了画界一致赞誉;圈内甚至惊呼:“这幅作品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有别于当时的创作惯例。作品中某种宏大雄浑而又粗犷的美学气质,无疑冲击了当年‘左’倾思潮现实主义原则。”在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历程中,这一作品具有一定的意义。
  其实,《在高山之巅》的冲击力,关键在于他采用写实和变异手法,展现了云南神韵的视觉美,画中高大的石峰耸立于天际,白云翻滚、红土流金,抓住了一彝族妇女正牧牛穿行在殷红的土地上这一颇富魅力的美好瞬间;在构图上,布局凸显满、严;色彩上,层次丰富,笔触粗重,装饰效果强烈;人物刻画上,光影缕缕,形象清晰。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幅画,就是一首对美丽云南的赞美诗!
  之后的1984年,曾晓峰在写实的变异中又创作了油画《盖新房》,作品通过巍然屹立的房架、几条红色的梁布、一群身披氆氇的山民、一只听话的猎犬,几个大碗一壶酒,完美地描述了彝族民众新厦落成的喜悦,传递出的是一种纯朴之美。也就是这件作品,在参加 “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期间,也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
  也就是之后的之后,曾晓峰的画,一步步成为拥有广泛欣赏者的绘画明星:他的作品《和平的土地》《湖》《被遗忘的幻象》《夜》《房子的变相》《房子的变相·3》《禁忌之地》《窗》……多次参加国际青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全国美术作品展” “首届中国油画展”“上海美术双年展”、美国 “中国艺术展”、 美国亚太博物馆“不与塞尚玩牌——八十年代中国新潮与前卫艺术展”等;部分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他还应美国新闻总署之邀,赴纽约、芝加哥、华盛顿、凤凰城、西雅图、旧金山进行了艺术考察。
  一事能狂 绘画大象
  应该说还是受西洋绘画的影响,曾晓峰在后来的写实变异中,已经走得十分狂野;其作品跨越了从现实到梦幻,从想象到变相,从自然浪漫到工业冷漠这样广泛的视觉形态;神秘、虚幻、怪诞、晦涩、沉郁成了他的绘画风格,也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一头大象,实可称之为“东方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性艺术家”。
  对神秘、魔幻,曾晓峰作过这样的诠释:“能解释的东西永远存在于表层,潜伏在深层的东西却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崇尚神秘主义。”他也十分推崇大师,他说:“大师是用灵魂去贴近宇宙的,他已深入到集体精神的内核之中,个人已不复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牢牢地抓住他,使他成为人类灵魂的表达工具,而进入一种非人状态,他把禁锢在人类潜意识中深邃秘密的语言呈现出来,他的作品,是灵魂的符号,是人类集体精神的图像,其中包藏着极其多的神秘,这种神秘性其实就是一种未来性,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人们精神力的增长,神秘将成为不神秘,这种神秘性包容着很多东西,有些逐渐被人认识,有些却失之交臂,被自己永远埋葬在心中。”
  在这种绘画理念的指引下,他将绘画作为人类灵魂的表达工具,风格多变、从不固守一个样式,一路狂奔。在昆明曾晓峰工作室,记者领略到了他一个系列、一个系列的奇异、神秘、怪诞创作,思绪也在他的作品中开始了奇妙的旅程。
  那是《房子的变相》系列,由多幅组成。房子建筑诡异,有的似迷宫,有的如水泥垃圾……通过《房子的变相》,你会感到“房子”不等于“结构+材料+空间+技术”;更有意思的是你从窗口窥见了别人卧室里的故事,将房子中的人良莠互见、瑕瑜并存、万事蹉跎的场景,赤裸裸地展示在正午的阳光下了……带着怜悯,你会悟到了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到杜公的茅屋被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哭声;依稀中还能听到“房子”在发声,在用坦荡直率的方式,对社会进行了批判以及自省。
  这是《人与自然》系列。瞧见了吧,《戏狗图》中人在吃狗,《戏水图》中人在吃鱼,《碑1》中九种吃狗方法……睹物思物,你的心在隐隐阵痛,人知道——人和动物,都有着共同的本源——都是起源于无机物;幸运的是,人在演化过程中变化为高智能动物;人应该善待我们的朋友——动物,应勿让动物遭受厄运。曾晓峰说:“这个系列是根据媒体报道,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吃狗引起民众不满,日本猎鲸遭保鲸组织抗议而创作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去弊’,人应与动植物一起繁荣昌盛!”
  这是《机器》系列,林林总总20余件,或者绞肉机、或是圆锯、或则沙发、或则异化的人、或然动物等等,大的如墙,小的如柜,喀哒喀哒,嗒嗒嗒,滴答滴答……是画在发音?!是机器在运转?!是的。画说:“它展示的是内心的矛盾、困惑、焦虑及生存经验,它以符号化象征与寓言式传出的信息是,人制造了机器,人必须面对生存现实,不能被机器所吃!”
  ……
  曾晓峰在思考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问题。他说:“如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文化的破坏,以及对自身生命的破坏,已是随处可见,令人触目惊心。艺术家在作品中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之时,已经显得太迟、甚而成为对自身智慧的嘲弄。”他认为:“文化是软实力,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云南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过程中,应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应破解好云南文化创新力薄弱,美术馆、画廊远远不够等等的难题,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云南文化发展路子来。”
  曾晓峰还在深层次的思考着,期待未来,他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相关链接   曾晓峰,男,1952年生于云南昆明;1986年结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7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云南油画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个人展:
  1987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曾晓峰作品展”。
  2012年,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举办“秉烛者——曾晓峰80年代版画展 ”。
  群展:
  2013年,参加意大利威尼斯举办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
  2012年 ,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现代之路——云南现当代油画艺术”。
  2011年 ,参加昆明举办的“90年云南当代艺术”。
  2010年,参加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出云南记’——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之一脉”。
  2010年,参加苏州本色当代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性—2010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
  2009年,参加北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当代艺术成果展”。
  2009年,参加重庆举办的“中国情境.重庆驿站——当代艺术大展”。
  2008年,参加北京798举办的“2008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
  2008年,参加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举办的“第23届亚洲国际美术展.特展”
  2008年,中国墙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2007年,广东美术馆举办的“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7”。
  2007年,参加贵阳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贵阳艺术双年展”。
  2006年,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东方想象2006首届年展”。
  2006年,参加北京中华世纪坛现代艺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2005年,参加昆明举办的“首届国际雕塑节”。
  2005年,参加北京中华世纪坛现代艺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2004年,参加云南民族博物馆举办的“大阅兵——云南当代艺术邀请展”。
  2003年,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2002年,参加日本埼玉县立近代美术馆举办的“2002CAF展”。
  1997年,参加云南省博物馆举办的“首届云南油画学会作品展”。
  1997年,参加昆明举办的“都市人格展”。
  1996年 参加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上海美术双年展”。
  1995年,参加昆明云南美术馆举办的“现在状态展”。
  1992年,参加广州举办的“首届中国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获优秀奖”。
  1991年,参加北京举办的“当代艺术文献展”。
  1991年,参加亚太博物馆,洛杉矶,美国举办的“我不与塞尚玩牌——中国80年代前卫艺术展”。
  1990年,参加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
  1989年,参加北京“第七届全国美展”,获“油画铜奖”,“版画铜奖”。
  1987年,参加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油画展”,获“版画世界奖”。
  1985年,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国际青年年美展”,获三等奖 。
  1980年,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获二等奖。
  作品收藏于:云南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美国亚太博物馆、昆明市人民政府、美仑美术馆、云南民族博物馆等。
其他文献
2015年6月9日14:00,《风光》杂志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民族工作、民族研究、民族理论、民族关系、民族艺术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为“创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言献策。  “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明确指出要把‘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云南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把‘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今天,《风光》杂志请各位专家学者拨冗参加
期刊
刚跨入2015年的元月,就得知金华居然出传记了,内心里着实为他捏了一把汗:这小弟,敢如此犯忌,不到半百就出版传记了,性子够急,胆子够大,步子够快!言下之意,还是一个词:担心。按照常规常理,不到七八十岁的年纪,谁也不会轻易出版传记等带有自传性质的文字,这是约定俗成的一种社会惯例,谁也不敢轻易触犯此类禁忌。然而,在我们云南作家群里,“跳”出了蔡金华来,他破了一回“前不见先例”的先例,至少我是被吓了一跳
期刊
入刊理由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记住美丽的乡愁,筑梦云南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当成为云南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手。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发展态势多样。全国已建成4万多个旅游景区、景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袤的农村地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十
期刊
摘 要 2001年11月5日,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标志着中国经济融入整个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也预示着WTO的各项规则将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各个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又将全面对外开放,届时中国银行业将面临与外国金融机构的更激烈竞争。无论从WTO对整个金融体系所造成的冲击,还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重要内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显然毋庸置疑
期刊
入刊理由  人人都渴望成功,然而,成功永远只属于少数人,就是那些身上拥有成功者特质的人——这些人身上除了具备对人生、事业有着足够的热忱、自信、勇气、担当外,还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认真劲儿。这股认真劲儿,令他们克服了别人望而怯步的困难和挑战,使得自己抵达梦想的彼岸,成为令人仰视的强者。因此说,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除了要具备成功的潜质外,最重要的是认真。认真是成功的基石,也是人们走向成功的桥梁——
期刊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玉溪大发展,大跨越的伟大征程正在徐徐展开。玉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特别是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云南省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之中,玉溪的区位和作用更加的凸显。当其时,230多万玉溪人民正在中共玉溪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用智慧和汗水奋力书写着中国梦的玉溪篇章。玉溪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变化。新常态孕育着新机遇,这将强力助推玉溪
期刊
春节之后,中国好多企业就面临着一个很窘迫的问题:许多有经验的员工辞职了,查缺补漏成了救火行为,招聘和想方设法地觅人以充实空缺的岗位成了企业的重头工作。说到员工的辞职原因,我想员工的幸福指数是极大因素,成了一个关键。反观这个问题,就可以发现,当前的中国市场,已经彻底从过去的全面短缺经济走到了全面过剩经济的时代,发展方式也从过去的传统制造业和传统商业迅速向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转变。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也在
期刊
入刊理由:2015年2月10日,云南省工商联在昆明市西山区云安会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盛大的新年联谊会。活动现场隆重而喜庆,高朋满座,嘉宾云集,大家都怀着激动而喜悦的心情,共同见证了云南省工商联今日的风彩,也共同回忆云南省工商联走过的60多年光辉历程。云南省工商联成立于1954年1月14,如今已走过了60多个春秋,在这60多年里,它充分发挥自己的纽带作用,在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
期刊
赵月秋生于1984年,典型的80后,语言不多,身穿夹克,理一平头,貌如他的书法狂草,如花似兰、静静地散发出幽香;也静静地向人们传递出了书艺生涯的沧桑。  前几天,也就是这个80后,竟然挤进了个个脸上写满沧桑、鸿儒云集的阵营——云南省文史馆,成为了省文史馆史上最年轻的书画创作员。  他,在云南文化界溅起了阵阵涟漪……确实是后生可畏啊!他到底咋样?记者为此零距离走访了他。  书山崎岖任攀援  1984
期刊
入刊理由: 在植物王国中,竹子因其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极其巨大的经济价值,被人们称之为“绿色黄金”。作为林业产业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绿色环保产业之一,竹产业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云南是产竹大省,如何发挥利用好这一优势,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竹产品,把竹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云南“绿色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是云南省相关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  竹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