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栖息何处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ly5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握手》是第一部感动我、也是永远感动我的一部文学作品。很多很多年过去了,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永远是这样一位女性:绾着高高的发髻,标准的鹅蛋脸丹凤眼,身体高挑苗条,端庄高贵、美丽娴静、气质优雅、风度卓然。她静静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任凭世界如何日新月异,审美趣味如何改变,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她是最完美的女性,最圣洁高贵的女性,需要人们高山仰止的女性。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不知“四人帮”是否已被粉碎,但模糊记忆中的社会环境仍是压抑、沉闷与紧张的,还是一个思想封闭甚至禁锢的年代,那时三部手抄书在民间悄然传递,虽说是暗流涌动,却以不可抗拒之势冲击着人们的视野与心灵,它们是《归来》《一双绣花鞋》《少女之心》,这三部手抄书以各自独特之处惊骇出世:被冠为手抄书之父的《一双绣花鞋》,是以惊悚出名的谍战故事,《少女之心》被视为淫荡之书,最出名的当属《归来》,塑造了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格调高远、主题鲜明。那时书籍、刊物奇缺,人们仿佛生活在知识的荒漠中,这几本手抄书犹如荒漠甘泉,滋润着人们干渴、焦灼的心灵,于是坊间无比激动、疯狂而又艰难地流传着,也流传到了我家。我不知大人们是从哪个上家搞来的,只知保密工作做得出奇的好,完全像搞地下工作,于是大伙夜以继日、日以继夜轮流着偷看,那时我还是懵懂的孩子,因识字早,就跟着囫囵吞枣地看,大人们看后还会激动地议论、复述故事,于是我弄懂了整个梗概。那时,具体是哪一年?我不太清楚,就是牢牢地记住了那种氛围,眷念那种氛围。在童年的诸多美好印记中,这是经常在脑海中回放的一个经典镜头。于是我始终认为乡愁的内涵是非常丰富、宽泛、灵动的,不仅是故土、家园、亲人,还有生活的某些刻骨铭心的细节。它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沧海桑田了,物是人非了,但回忆永恒、眷念依旧。传阅《归来》的那些日子,是幸福得让我舍不得忘记的时光。
  在那一页页信笺上,我认识了丁洁琼,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她是一位执著追求真理、理想、信仰的人,为科学勇于献身的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对事业兢兢业业的人;在那一页页用图纸垫写出来的信纸上,我平生第一次领略到惊天动地、感人至深、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故事;在那一页页布满皱褶的红杠纸张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文学作品对女性充满无穷魅力的生动描写。总之,当那几沓信笺从外面无比神秘、惊险地传入我家时,我母亲、大姐、叔叔、婶婶等人狂喜地传阅,轮到谁三更半夜也爬起来接着看,大家被迷得废寝忘食。叔叔告诉我:这个故事有原型,她就是雷洁琼,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这一信息就这样在我心里定格下来,直到三十年后,我才得知《第二次握手》是张扬由舅舅的一段感情往事创作出来的,并了解到“文革”期间这部手抄书给他带来的可怕灾难与昂贵代价。1979年《归来》以正式出版物的形式惊世出现,名为《第二次握手》。那时我刚上初中,但我还是书包里带着它屁颠屁颠地上学放学。1980年由谢芳、康泰主演把这部书搬上银幕,但电影给我的震撼力远远没有小说来得深刻、强烈,反而破坏了我对人物的无限遐想。失去文字的魅力,失去想象的空间,小说就只剩下故事了。
  《第二次握手》开启我一生的阅读,从此我与书籍结下不解之缘,阅读成为我最惬意、享受、轻松的一件精神生活,伴随着书籍我跨越了时空进行精神之旅。在书籍的世界里我看到无限的风光与风情,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事物,明白了无数的事与理,领略了人性与人情。书开启我智慧的天窗,启迪我的灵性,陶冶我的心灵,滋养我的感情。我渴望在人类的精神家园中静静栖息,伴着晨曦、伴着暮霭,静看自然云舒云卷、静看人生大起大落,而我不再迷失。特殊的年代造成读书的艰难,而读书的艰难造成我对书的热爱。也许,伴着清风朗月,伴着鸟语花香,伴着茶香书香,捧着一本书消遣岁月,是我们这一代小知识分子晚年的生活愿景。
  这位美丽、才华、智慧、坚贞、勇敢的女性,成为我心目中永恒的女神,她让我明白可以美貌不如她,才华不如她,气质不如她,但女性可以活得那么自强、自尊、自我、自爱,无论什么时代,女性都可以以独立、坚强的个体存活在世界上,女性的成功可以完全靠自己的才华、智慧与努力,不必附庸于男人,不必乞求于权贵,也不必出卖自己。这是一个懵懂的小女孩世界观、人生观的雏形。
  我经常反思:丁洁琼的美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强大的持久的力量?因为她的美不仅是外表,她的人格、情操、事业是她美丽内核的支撑与依托:对爱情的执著、坚贞,对科学事业的不屑追求、默默奉献,对真理的勇敢坚持与捍卫。小时候,我会很揪心他们爱情的坎坷曲折,会很遗憾有情人为何不能成为眷属,会很愤懑爱情道路人为的障碍与阻力,随着年岁的递增,才明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是人类的共同心愿,但漫长岁月的演绎过程,总会把爱情演变为温情、亲情,这感情可能温婉亲切,但也可能平淡乏味。就如在舒缓的河床上,就不会产生汪洋恣肆的气势和高山流水的跌宕,就会缺乏意境的高远与深邃。伟大的爱情需要坚贞不渝,更需要默默成全、无私奉献、真挚祝福。也许,还需要遗憾与缺陷。
  《第二次握手》是极端环境下的产物,深深地留着时代的烙印,但在那个精神贫瘠的年代里,还是感动、影响了两代人。岁月碾过一路风尘,转眼近四十载过去了,社会进入一个崭新、快速的时代,一切让人眼花缭乱、让人应接不暇,而文学在这物质至上、享乐至死的年代,已经尴尬到几近无立锥之地。但《归来》栖息在我的心里,永不凋谢。作为一个痴迷于文学的人,我渴望丁洁琼能在文学的神圣殿堂里,成为一个经典、一个不朽。因为我坚信:伟大人格的感召力、影响力和魅力是无穷的、永恒的。
其他文献
湘桥是水做的。  湘桥的一边是蜿蜒的九龙江,九十九湾内河绕村而过,称为湘江,旧时有一桥供学童通往隔岸上私塾,故名湘桥。我们是黄昏时抵达湘桥的,夕阳下的湘桥安谧而美丽,火红的斜阳映照着波光粼粼的大江,苍茫的暮色正逐渐将湘桥村拥抱在怀里。  站在晚风中,可以听闻孩子们喧闹的声动,似乎从很久远的地方传来。有水的湘桥千百年来演绎多少故事,最终大多都沉入流水了,凝固下来的是湘桥气派的老房子。“大夫第”、“翰
期刊
在漳州台商投资区东美村墩上社,有座一百多年前中西合璧的建筑叫“曾氏番仔楼”。  三十年前,我将住在这座楼群里的一个姑娘娶回了家,自此成了“曾氏番仔楼的女婿”。我时常回番仔楼走走看看,对这里的楼房、通道、廊桥十分熟悉,也经常听老人谈论有关番仔楼的往事。  前几天,因为曾氏族亲集资定制了一批石雕要修复家庙曾浦堂,邀我回去拍些照片,我又一次详细查看了曾浦堂的建筑结构和装饰,并拍下了上百张的照片。这是一座
期刊
古代民间相师口中流传着一句经验之谈,即“蜀人相眼。闽人相骨。浙人相清。淮人相重。”的说法。细想之下,认为很有道理。继而想到,古代民间相师口中的经验之谈实际上和当地山水有关。有什么样的山水就有什么样的人的形态和情态。实践证明,每个人的形态和情态包括语言和声调确实都和当地山水有关。  那么,不死的山水靠什么养活?首先举个例子,到过武夷山的人都知道,武夷山是以“山上看水,水中观山”而著称,桂林则以“山形
期刊
我这里所说的“贵人”也就是对别人有过非常重要帮助的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能经常遇到“贵人”,那无疑是有福气的人,意味着要少走许多的弯路。“贵人”,也就是给别人送光明和温暖的人。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常常跟我们提到过一个我从来就没见过的人。他说,如果没有那个人,他简直不敢想象他能不能成立家庭,能不能在当时那个社会立足。  这当然得从我父亲有些发黄的身世说起。我父亲长到十多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
期刊
这是一个著名历史故事。当年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不受待见,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连着好几天无米下锅,穷苦不堪。好不容易找到一些米,孔子却在饭快熟的时候瞥见颜回用手抓甑里的饭吃。孔圣人不高兴了,不过他还是压住火气,只是在吃饭时故意说:“刚才祖先托梦,让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颜回忙说:“不可,刚才有灰尘掉进甑里,我把灰抓起来吃了。”孔子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暗自庆幸没有责怪颜回,同时大发感慨:有时眼睛
期刊
佛是提倡“平常心”的专家,而能做到平常却是很不平常的事情。  如果人们对待极平常的事物时,就像是见到奇珍异宝一样,说明本应“平常”的东西已经出现了异常。  提出要坚决“依法治国”的口号时,我能够知道“依法治国”的珍贵,及坚持“依法治国”的困难重重。越把法治挂在嘴上,越说明法治的珍贵。喘不过气来的哮喘病人才会把平常的空气当作宝贝的。  用平常心对待人与事物也有讲究,就是要平等,不要反复无常。我曾在一
期刊
走在陌生的街道,唯独的熟悉竟然是来自天桥上卖艺人拉的二胡声。我伫立在天桥底端,听着一声声的孤独碰撞,那不是盲人阿炳的二胡声,我始终坚信,每个被拨动的弦都能飞出属于父亲的音符,虽然拉不出他的故事,仍可以让我想起他拉二胡的模样。那些故事是属于父亲的二胡。  父亲的二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兴许是个奢侈品。那时候的人会识字懂音律显得是如此难能可贵,更何况土生土长于一个贫困的小县城。我曾问过父亲,为何那个年
期刊
到中国作协雾灵山创作之家休假,一开头,就有点“误打误撞”的味道。我一直以为雾灵山创作之家在北京,接到正式通知才知道,是在北京与承德之间的河北兴隆县花果山庄,离北京还有100多公里。在网上查来查去,最后决定乘坐火车,一是火车转车的时间比飞机来得顺当从容一些,二是很久没有坐火车了,想回味一下睡卧铺的感觉。在火车上摇了几十个小时,到兴隆火车站下车的时候,便有人举着“雾灵山”的牌子,很热情地问,上雾灵山吗
期刊
闽南地区流传一个传说:当年漳浦人蔡新进京赴考路过九龙岭,遇一卖汤圆的老人出一上对“九龙岭下日日冬至”要其应对。蔡新一时对不上,待他应考后重回家乡,看到六鳌海上夜间渔灯璀璨,才出现灵感对出“六鳌海上夜夜元宵”的下对。笔者对六鳌海上的渔火无幸神领,但对九龙江口早年的渔火,则是神领再三。  九龙江口海面是个天然的内海渔场,不但盛产包括银鱼、丁香鱼、凤尾鱼、比目鱼等各种内海鱼类和各种虾蟹,一些常年回游于外
期刊
那个玲珑的午后,阳光有些柔软,有些慵懒,寒假马上就要来,我的心情十分舒畅。最后一堂历史课了,马上要进行的是期末考试,学生一考完,意味着长假开始。上次课,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把漳州历史相关的知识点复习一遍,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拿出来讨论。我刚一进教室,就闻到淡淡的花香,孩子聊得正起劲,小蔡的声音尖细而高昂,他眉飞色舞地说着什么。我没有惊动他,停住脚步,原来他正在说“朱文公使飞瓦”的段子。几个同学显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