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渔火何处寻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jin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南地区流传一个传说:当年漳浦人蔡新进京赴考路过九龙岭,遇一卖汤圆的老人出一上对“九龙岭下日日冬至”要其应对。蔡新一时对不上,待他应考后重回家乡,看到六鳌海上夜间渔灯璀璨,才出现灵感对出“六鳌海上夜夜元宵”的下对。笔者对六鳌海上的渔火无幸神领,但对九龙江口早年的渔火,则是神领再三。
  九龙江口海面是个天然的内海渔场,不但盛产包括银鱼、丁香鱼、凤尾鱼、比目鱼等各种内海鱼类和各种虾蟹,一些常年回游于外海的鲨鱼、鲂鳐也常到这里觅食。回游于近海的马鲛鱼、鲳鱼,亦常到这里繁殖后代。渔场随着季节的变化,形成各种旺发的渔讯。每逢春末夏初,又是海蜇发海的旺季,遍海都漂游着伞形的蜇花,垂手可捉,唾手可得。夏季退潮后的浅泥滩上,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小鲻鱼,犹如飞鱼落雨般“哗啦啦”地在水面上跳跃,景象迷人,蔚为壮观。
  海有千种鱼,人有万般艺。拜渔业资源丰富之赐,引出渔民千奇百怪的捕捞方式。有定置网流捕,手抛网抛捕,流刺网刺捕,围鱼网围捕,还有用竹笼、网笼笼捕。除外,还有用无饵钩钩钓,用有饵钩单钩垂钓和延绳连钓,用饵包延绳诱钓。一些农民哥还用镰刀勾鱼和铁耙戳鱼等原始方法进行捕捞。有的渔人和农民还根据鱼蟹的生活规律,在海泥滩上寻找鱼蟹的藏洞挖掘捉捕,或选准季节守候在沙质海滩上,捕捉上滩交配的公鲎母鲎。
  每逢捕捞时节,各种捕捞船在海面云集:有大船,也有小船;有尖头船,也有平头船;有划桨的,也有驶帆的;有常年漂泊水上的渔家捕捞船,也有利用农闲“下溪讨海”的农家副业船。仅笔者老家的渔村,捕捞船只最多时期达到500多条。九龙江口海面因此经常出现渔帆点点、桨声阵阵的迷人景观。每逢夜晚,各条船上纷纷点亮套有防风玻璃罩的“保家灯”,或照明定位,或照明捕捞,或照明食宿,经常在海面上形成“万舟灯火”的璀璨画面。笔者读书后每朗诵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和传说中蔡新“六鳌海上夜夜元宵”的对子,脑海中总会浮现当年九龙江口璀璨的渔火,久久不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九龙江口海面的渔火已逐渐稀落,直至“寥若星辰”。笔者老家渔村流有一条小河,早时河水清澈,经常在河里游泳,还经常捞到不少鱼虾。自从工业废水流入河里后,不但鱼虾不长,河里还常年发出一股遗臭。早年渔船出海常停泊在海门岛港湾。几年前“故地重游”,但见当年长满蠔贝和海苔的礁石,因海水污染竟秃起头全都变了颜色;当年海滩上的碎石间躲满螃蟹和小海螺,竟踪影全无。海滩上的红树林被海风吹得“哗啦啦”地响。这位被专家、学者称为净化海水的“清洁工”,好像不断摇着头在对我诉说:“海水污染这么严重,我这个‘清洁工’再有神力也净化不了啦!”显然,九龙江口海面的漁火,是给污水给浇灭的!
  九龙江口海面的渔火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海沧新区和连接漳厦跨海大桥璀璨的灯光。渔火是农业经济时期的产物,当它被工业经济时期的灯光所取代时,不禁催人发想:如果两种灯光能够交相辉映,那不知道有多好啊!
其他文献
看到孙女有满屋玩具,却成天埋头写作业,没空去玩。想起我童年,虽无什么玩具,却不乏娱乐,有充裕课余时间去休息,有许多民间游戏来玩耍。那时我常在“走关”、“救国”、“匿踮找”、“走相掠”、“趋脚鸡”等游戏中玩得十分痛快。其中有一种名叫“十二生肖”的游戏特别好玩,如今说起它,回放当年游戏情景,依然感到无比有趣。  小时候,我家在东桥亭街。街西端拐南处是一片旷地,四周长满马缨丹树。树上长着刺鼻难闻的小花,
期刊
树冠如巨伞,枝丫若游龙,气根似髯须,像一位饱经沧桑、老态龙钟的叟者,这是我给榕树描绘的“肖像画”。榕树虽然没有鲜花的艳丽和芬芳,却是海峡两岸文人墨客喜欢抒情寄意的对象。千百年来,海峡两岸同胞崇榕爱榕,充满着人情味和神圣感,并演绎成一种独特有趣的崇榕文化。  在海峡两岸同胞心目中,榕树是最有灵气、最富情感的“树中寿星”闽南和台湾人习称榕树为“成树”,几乎每一个自然村都种有榕树,有道是“无榕不成村”。
期刊
湘桥是水做的。  湘桥的一边是蜿蜒的九龙江,九十九湾内河绕村而过,称为湘江,旧时有一桥供学童通往隔岸上私塾,故名湘桥。我们是黄昏时抵达湘桥的,夕阳下的湘桥安谧而美丽,火红的斜阳映照着波光粼粼的大江,苍茫的暮色正逐渐将湘桥村拥抱在怀里。  站在晚风中,可以听闻孩子们喧闹的声动,似乎从很久远的地方传来。有水的湘桥千百年来演绎多少故事,最终大多都沉入流水了,凝固下来的是湘桥气派的老房子。“大夫第”、“翰
期刊
在漳州台商投资区东美村墩上社,有座一百多年前中西合璧的建筑叫“曾氏番仔楼”。  三十年前,我将住在这座楼群里的一个姑娘娶回了家,自此成了“曾氏番仔楼的女婿”。我时常回番仔楼走走看看,对这里的楼房、通道、廊桥十分熟悉,也经常听老人谈论有关番仔楼的往事。  前几天,因为曾氏族亲集资定制了一批石雕要修复家庙曾浦堂,邀我回去拍些照片,我又一次详细查看了曾浦堂的建筑结构和装饰,并拍下了上百张的照片。这是一座
期刊
古代民间相师口中流传着一句经验之谈,即“蜀人相眼。闽人相骨。浙人相清。淮人相重。”的说法。细想之下,认为很有道理。继而想到,古代民间相师口中的经验之谈实际上和当地山水有关。有什么样的山水就有什么样的人的形态和情态。实践证明,每个人的形态和情态包括语言和声调确实都和当地山水有关。  那么,不死的山水靠什么养活?首先举个例子,到过武夷山的人都知道,武夷山是以“山上看水,水中观山”而著称,桂林则以“山形
期刊
我这里所说的“贵人”也就是对别人有过非常重要帮助的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能经常遇到“贵人”,那无疑是有福气的人,意味着要少走许多的弯路。“贵人”,也就是给别人送光明和温暖的人。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常常跟我们提到过一个我从来就没见过的人。他说,如果没有那个人,他简直不敢想象他能不能成立家庭,能不能在当时那个社会立足。  这当然得从我父亲有些发黄的身世说起。我父亲长到十多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
期刊
这是一个著名历史故事。当年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不受待见,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连着好几天无米下锅,穷苦不堪。好不容易找到一些米,孔子却在饭快熟的时候瞥见颜回用手抓甑里的饭吃。孔圣人不高兴了,不过他还是压住火气,只是在吃饭时故意说:“刚才祖先托梦,让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颜回忙说:“不可,刚才有灰尘掉进甑里,我把灰抓起来吃了。”孔子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暗自庆幸没有责怪颜回,同时大发感慨:有时眼睛
期刊
佛是提倡“平常心”的专家,而能做到平常却是很不平常的事情。  如果人们对待极平常的事物时,就像是见到奇珍异宝一样,说明本应“平常”的东西已经出现了异常。  提出要坚决“依法治国”的口号时,我能够知道“依法治国”的珍贵,及坚持“依法治国”的困难重重。越把法治挂在嘴上,越说明法治的珍贵。喘不过气来的哮喘病人才会把平常的空气当作宝贝的。  用平常心对待人与事物也有讲究,就是要平等,不要反复无常。我曾在一
期刊
走在陌生的街道,唯独的熟悉竟然是来自天桥上卖艺人拉的二胡声。我伫立在天桥底端,听着一声声的孤独碰撞,那不是盲人阿炳的二胡声,我始终坚信,每个被拨动的弦都能飞出属于父亲的音符,虽然拉不出他的故事,仍可以让我想起他拉二胡的模样。那些故事是属于父亲的二胡。  父亲的二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兴许是个奢侈品。那时候的人会识字懂音律显得是如此难能可贵,更何况土生土长于一个贫困的小县城。我曾问过父亲,为何那个年
期刊
到中国作协雾灵山创作之家休假,一开头,就有点“误打误撞”的味道。我一直以为雾灵山创作之家在北京,接到正式通知才知道,是在北京与承德之间的河北兴隆县花果山庄,离北京还有100多公里。在网上查来查去,最后决定乘坐火车,一是火车转车的时间比飞机来得顺当从容一些,二是很久没有坐火车了,想回味一下睡卧铺的感觉。在火车上摇了几十个小时,到兴隆火车站下车的时候,便有人举着“雾灵山”的牌子,很热情地问,上雾灵山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