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社会正处于较为狂热的市场经济态势下,媒介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载体,其语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处于媒介最前沿的编辑则首当其冲,在文化领域的失守现象愈演愈烈。而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更使得编辑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提升编辑的文化素养,培育良好的媒介环境,对于现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将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词】媒介融合 编辑 文化失守 文化素养
纵观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中国大众文化传播领域,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能够不断利用新技术手段上传和分享信息资源,人人都能够成为“记者”、“编辑”,文化正逐渐让位于技术。同时,媒介不仅是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也变成了社会大熔炉,传播渠道的复杂多样,传播内容的参差不齐等,使深受市场经济影响的文化正以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的形式呈现。因此,在这样一个文化被娱乐化精神瓦解的新媒体时代,如何把握住出版业的核心——“文化经营”,坚持文化本位的根和魂与编辑在大众传播中对于文化的坚守息息相关,发挥编辑的文化创新精神以及编辑在文化领域的主体和中介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介融合趋势下,编辑文化地位的量变和文化失守现象
媒介融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在技术手段、组织结构、传播载体、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呈现融合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对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也产生了强烈撼动与冲击。从媒介从业环境来看,媒介融合催生了众多的新媒体,使得信息流动更加自由化,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受众群体更加大众化,信息聚合更加零碎化,大大模糊了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的界限。以互联网为主力的媒介融合,能够使得传统的传播对象利用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上传”观点、“分享”经验,从信息消费者转变为集“受众”与“授众”于一体的新的大众传播者。而由于大众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反又使其自身被包围在海量且杂乱零碎、鱼龙混杂的信息浪潮中,整个社会信息系统因严重缺乏文化素养的积聚与传承,媒介载体同时也变成了文化垃圾的聚集和质变的场所。编辑对于出版内容的把关正逐渐受到这些新媒体技术及随之而生的传播渠道的强烈地冲击。
因此,编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它必须承担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继承和创新的建构使命。”①消除编辑工作者所面临的文化困惑,提升编辑的文化素养,不仅关乎中国文化的积存与对外传播,更关系到全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和振兴文化产业,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产生巨大意义。
二、现代编辑文化失守的具体表征和原因探析
1、理论层面
对于任何时代的编辑来说,文化既是编辑选择的基础又是其选择的产物,既依赖于一定时代的文化框架又受其制约。因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编辑主体文化价值的发挥,都联动着时代的脉搏。
在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编辑都被授予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的重要社会身份。而在商业气息浓厚的现当代,除了编辑出版工作相关行业能够始终对于编辑的工作性质给予一定的肯定之外,编辑仍然是一个不被完全肯定其价值的行业。同时编辑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也较为匮乏,主要是靠编辑从自身的素质以及前辈的经验和教训。
2、自我认知
(1)从意识形态来看,传统的编辑在选择编辑这个职业时,往往是倾慕于编辑所具有的文化品味和精神象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编辑已不单纯是文稿编辑的代表,编辑的工作从选题、策划、约稿、市场调研、发行营销等各个环节都被提出了更加市场化的需求。编辑逐渐为市场所操控,即使有责任心的编辑也会因公司、企业经济指标等要求,陷于浓厚的商业气息中。
(2)从实践层面来看,由于编辑自我认知地位的不够,自身工作性质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逐渐丧失,从而又制约了编辑在文化出版实践中的工作。以博客、微博、手机、虚拟社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使得更多的“专业人才”介入到网络出版等传播过程中。而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技术提供的平台而产生的“微内容”、“微记者”让信息更加复杂凌乱,“受众”成为信息的“把关人”。同时“网络水军”的注水,也引导着情绪高涨的大众,衍生了一批批“网络民主暴力者”。
3、外部环境
媒介融合语境下,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整个出版业态逐渐向复合型方向转变。尤其是借助Web2.0互联网技术,新媒体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用户中心论”的上传时代,他们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消费者,而是兼具了内容提供者身份,甚至填补着编辑在某些领域的缺陷。而在媒介化的社会中,“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②对于编辑而言,就意味着新技术下的信息大爆炸逐渐侵蚀掉传统的阅读空间,转移走大量传统阅读时间,却没有转移相对应的阅读内容,编辑更多的是在“不停地转换门户网站,不断跳跃式地浏览不同的娱乐和生活信息等,甚至信息垃圾也在耗费编辑的宝贵时间,久而久之就会削弱编辑的阅读力、判断力、逻辑能力和文字功底。”③正如尼葛洛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指出的:“网络真正的价值正越来越和信息无关,而和社区相关。”因此,编辑面对的整个外部环境是一种掺杂着娱乐精神、享受主义、个人中心等新媒体语境下的大众传播环境。
总而言之,编辑所面临的文化失守已经不单纯是其所面对的多媒体时代,而是媒介文化逐渐成为技术的宠儿,并让位于技术。整个社会各个层面所体现出来的娱乐现象正如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所担心的那样:“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一切公众话语权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④
三、编辑的使命与担当——文化守望与困境突围
编辑在文化领域的失守,必然对现代的编辑在文化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介融合时代文化失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内容在出版工作中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而且是全球媒介文化语境下,文化整体价值失去了其特有的权威性、有效性、传承性,编辑主体对文化积累的构建难以突破技术性制约。在这种环境下,编辑的文化素养不仅是对文化的一种运用能力,它更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境外文化的完善、现代文化的创新以及对未来文化的超越。那么编辑又将如何担当起他的文化使命,实现困境突围?
1、要审视编辑的个人价值观和“良心”
在传统的编辑出版活动中,虽然编辑进行加工的周期比较长,工作细致繁琐,但有价值的出版物却往往成为经典,广为流传。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四大名著改编的图书、电视剧等,尽管条件艰苦、周期长,但却因其幕前幕后过硬的功底,难以被逾越。而现今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往往因为高收视率、点击率等的诱惑,以及编辑自身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出版传播的产品存货周期短且没有太大的社会价值。这都需要编辑在进行编辑活动中,主动承担起其作为编辑主体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正如有人所说:编辑,社会的良心也。在媒介融合这个复杂的环境下,只有“体察民情,关心民瘼,顺乎民心,维护民意,方可肩起社会责任;登临远眺,吐故纳新,横贯古今,激浊扬清,方能不负文化使命!”⑤
2、培育更加健全的法律机制和媒介环境
传媒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法律作为规范整个社会行为准则的有力武器,是编辑能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的后盾。一方面,需要相关国家政府部门颁布法律条令和行为准则,并且得以强有力地执行。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和传媒自身做好大众文化走向的规范引导和鼓励宣传作用。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下新媒介的优势,不断创造出以当前技术为支撑的新内容。对于媒介自身,要注重编辑部门的评价体系,不应以单纯的收视率、点击率等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从而调动编辑守卫文化、创造文化的热情。
3、规范多媒体内部以及产业链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从2011年3月到4月在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三网融合高峰论坛上的结果来看,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媒介内部因各自的利益斗争会使三网融合“夭折”。在现今中国,由于受到传媒环境以及媒介自身发展利益的要求,诸多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意见在短时期内难以达到一致。虽然,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三网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从长远看,其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除了国家法律、政策等外部的支持外,各媒体内部更应放弃成见,达成一致的目标。
媒介融合趋势势不可挡,而以传媒为中心,向其他行业延伸,并与相关行业构建的产业价值链,使传媒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技术支撑。传媒行业一边要担起诲人的社会文化功能,另一边要面对产业价值链上其他环节的利益分成,很难把握媒体的纯净度。因而需要传媒集团在价值链构建中,调整自己主营业务和非主营业务的关系,改变以往主要依托广告收入的行业状况,要依托传媒本身的品牌优势,缔造核心业务。同时在产业价值链的打造中,需要确定短期、中期、长远的目标,考虑价值链的整体效益,为媒介融合的良好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而编辑在这样的一个文化大背景下,需要开拓视野,提升国际战略思维和水平,才能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进行文化创新并肩负起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①张西山:《编辑的人格分析——编辑的文化视界》[M].人民出版社,2007
②④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③郝振省,《数字出版为编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报业网,[EB/OL].2010-
10-1.http://www.baoye.net/News.aspx?id=306435
⑤任火,《编辑,社会的良心》[J].《编辑之友》,2009(7)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指导教师:朱尉)
实习编辑:汪冬冬
责编:周蕾
【关键词】媒介融合 编辑 文化失守 文化素养
纵观媒介融合时代下的中国大众文化传播领域,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能够不断利用新技术手段上传和分享信息资源,人人都能够成为“记者”、“编辑”,文化正逐渐让位于技术。同时,媒介不仅是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也变成了社会大熔炉,传播渠道的复杂多样,传播内容的参差不齐等,使深受市场经济影响的文化正以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的形式呈现。因此,在这样一个文化被娱乐化精神瓦解的新媒体时代,如何把握住出版业的核心——“文化经营”,坚持文化本位的根和魂与编辑在大众传播中对于文化的坚守息息相关,发挥编辑的文化创新精神以及编辑在文化领域的主体和中介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介融合趋势下,编辑文化地位的量变和文化失守现象
媒介融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在技术手段、组织结构、传播载体、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呈现融合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对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也产生了强烈撼动与冲击。从媒介从业环境来看,媒介融合催生了众多的新媒体,使得信息流动更加自由化,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受众群体更加大众化,信息聚合更加零碎化,大大模糊了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的界限。以互联网为主力的媒介融合,能够使得传统的传播对象利用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上传”观点、“分享”经验,从信息消费者转变为集“受众”与“授众”于一体的新的大众传播者。而由于大众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反又使其自身被包围在海量且杂乱零碎、鱼龙混杂的信息浪潮中,整个社会信息系统因严重缺乏文化素养的积聚与传承,媒介载体同时也变成了文化垃圾的聚集和质变的场所。编辑对于出版内容的把关正逐渐受到这些新媒体技术及随之而生的传播渠道的强烈地冲击。
因此,编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它必须承担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继承和创新的建构使命。”①消除编辑工作者所面临的文化困惑,提升编辑的文化素养,不仅关乎中国文化的积存与对外传播,更关系到全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和振兴文化产业,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产生巨大意义。
二、现代编辑文化失守的具体表征和原因探析
1、理论层面
对于任何时代的编辑来说,文化既是编辑选择的基础又是其选择的产物,既依赖于一定时代的文化框架又受其制约。因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编辑主体文化价值的发挥,都联动着时代的脉搏。
在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编辑都被授予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的重要社会身份。而在商业气息浓厚的现当代,除了编辑出版工作相关行业能够始终对于编辑的工作性质给予一定的肯定之外,编辑仍然是一个不被完全肯定其价值的行业。同时编辑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也较为匮乏,主要是靠编辑从自身的素质以及前辈的经验和教训。
2、自我认知
(1)从意识形态来看,传统的编辑在选择编辑这个职业时,往往是倾慕于编辑所具有的文化品味和精神象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编辑已不单纯是文稿编辑的代表,编辑的工作从选题、策划、约稿、市场调研、发行营销等各个环节都被提出了更加市场化的需求。编辑逐渐为市场所操控,即使有责任心的编辑也会因公司、企业经济指标等要求,陷于浓厚的商业气息中。
(2)从实践层面来看,由于编辑自我认知地位的不够,自身工作性质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逐渐丧失,从而又制约了编辑在文化出版实践中的工作。以博客、微博、手机、虚拟社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使得更多的“专业人才”介入到网络出版等传播过程中。而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技术提供的平台而产生的“微内容”、“微记者”让信息更加复杂凌乱,“受众”成为信息的“把关人”。同时“网络水军”的注水,也引导着情绪高涨的大众,衍生了一批批“网络民主暴力者”。
3、外部环境
媒介融合语境下,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整个出版业态逐渐向复合型方向转变。尤其是借助Web2.0互联网技术,新媒体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用户中心论”的上传时代,他们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消费者,而是兼具了内容提供者身份,甚至填补着编辑在某些领域的缺陷。而在媒介化的社会中,“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②对于编辑而言,就意味着新技术下的信息大爆炸逐渐侵蚀掉传统的阅读空间,转移走大量传统阅读时间,却没有转移相对应的阅读内容,编辑更多的是在“不停地转换门户网站,不断跳跃式地浏览不同的娱乐和生活信息等,甚至信息垃圾也在耗费编辑的宝贵时间,久而久之就会削弱编辑的阅读力、判断力、逻辑能力和文字功底。”③正如尼葛洛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指出的:“网络真正的价值正越来越和信息无关,而和社区相关。”因此,编辑面对的整个外部环境是一种掺杂着娱乐精神、享受主义、个人中心等新媒体语境下的大众传播环境。
总而言之,编辑所面临的文化失守已经不单纯是其所面对的多媒体时代,而是媒介文化逐渐成为技术的宠儿,并让位于技术。整个社会各个层面所体现出来的娱乐现象正如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所担心的那样:“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一切公众话语权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④
三、编辑的使命与担当——文化守望与困境突围
编辑在文化领域的失守,必然对现代的编辑在文化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介融合时代文化失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内容在出版工作中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而且是全球媒介文化语境下,文化整体价值失去了其特有的权威性、有效性、传承性,编辑主体对文化积累的构建难以突破技术性制约。在这种环境下,编辑的文化素养不仅是对文化的一种运用能力,它更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境外文化的完善、现代文化的创新以及对未来文化的超越。那么编辑又将如何担当起他的文化使命,实现困境突围?
1、要审视编辑的个人价值观和“良心”
在传统的编辑出版活动中,虽然编辑进行加工的周期比较长,工作细致繁琐,但有价值的出版物却往往成为经典,广为流传。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四大名著改编的图书、电视剧等,尽管条件艰苦、周期长,但却因其幕前幕后过硬的功底,难以被逾越。而现今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往往因为高收视率、点击率等的诱惑,以及编辑自身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出版传播的产品存货周期短且没有太大的社会价值。这都需要编辑在进行编辑活动中,主动承担起其作为编辑主体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正如有人所说:编辑,社会的良心也。在媒介融合这个复杂的环境下,只有“体察民情,关心民瘼,顺乎民心,维护民意,方可肩起社会责任;登临远眺,吐故纳新,横贯古今,激浊扬清,方能不负文化使命!”⑤
2、培育更加健全的法律机制和媒介环境
传媒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法律作为规范整个社会行为准则的有力武器,是编辑能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的后盾。一方面,需要相关国家政府部门颁布法律条令和行为准则,并且得以强有力地执行。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和传媒自身做好大众文化走向的规范引导和鼓励宣传作用。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下新媒介的优势,不断创造出以当前技术为支撑的新内容。对于媒介自身,要注重编辑部门的评价体系,不应以单纯的收视率、点击率等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从而调动编辑守卫文化、创造文化的热情。
3、规范多媒体内部以及产业链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从2011年3月到4月在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三网融合高峰论坛上的结果来看,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媒介内部因各自的利益斗争会使三网融合“夭折”。在现今中国,由于受到传媒环境以及媒介自身发展利益的要求,诸多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意见在短时期内难以达到一致。虽然,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三网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从长远看,其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除了国家法律、政策等外部的支持外,各媒体内部更应放弃成见,达成一致的目标。
媒介融合趋势势不可挡,而以传媒为中心,向其他行业延伸,并与相关行业构建的产业价值链,使传媒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技术支撑。传媒行业一边要担起诲人的社会文化功能,另一边要面对产业价值链上其他环节的利益分成,很难把握媒体的纯净度。因而需要传媒集团在价值链构建中,调整自己主营业务和非主营业务的关系,改变以往主要依托广告收入的行业状况,要依托传媒本身的品牌优势,缔造核心业务。同时在产业价值链的打造中,需要确定短期、中期、长远的目标,考虑价值链的整体效益,为媒介融合的良好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而编辑在这样的一个文化大背景下,需要开拓视野,提升国际战略思维和水平,才能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进行文化创新并肩负起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①张西山:《编辑的人格分析——编辑的文化视界》[M].人民出版社,2007
②④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③郝振省,《数字出版为编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报业网,[EB/OL].2010-
10-1.http://www.baoye.net/News.aspx?id=306435
⑤任火,《编辑,社会的良心》[J].《编辑之友》,2009(7)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指导教师:朱尉)
实习编辑:汪冬冬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