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主题阅读模式的思维优化手段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veboy0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思维优化,比较式阅读,思维导图,流程图
  当前语文学习中,阅读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原因之一在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待发展。如何从思维发展的本原上破解语文阅读的难题,是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可以通过图表比对、树状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学生思维的优化。
  一、借助图表比对,促进横向思维的发展
  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只重局部而忽略整体的问题,因此,强调宏观把握文章思路和主题,横向进行多角度比对,对于学生转变阅读理念、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有裨益。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更应注重单篇文本的纵向比对以及组文阅读的横向比对,以图表的形式通过不同模式、不同主题的比较式阅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 比较式阅读在单篇文本中的应用
  在阅读过程中对单篇文本进行纵向比对,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触摸作者的脉搏,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单篇文本的比对可从人物、手法、情感、思想几个层面入手,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和感悟。
  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棵小桃树》为例,要先找到文章的时空转换词,并以此为比对标尺,进行不同主题的比对。显然,文章以时间为序来展开叙述,找到这个标尺后,可以围绕小桃树的成长变化,制作图表加以比对(详见表1)。
  根据表1 可以梳理出几个关键词及其内在的发展脉络:冒出新芽,长得委屈—缓慢生长,样子猥琐—虽然弱小,花竟全开—雨中挣扎,花苞欲绽。通过比对小桃树的处境和小桃树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一个矛盾对立的短语来描述小桃树的特征,如“弱小却坚强”等,以此把握作者的思想内核。
  教师也可以把“我”“爷爷”“奶奶”对小桃树的不同态度放在表格中让学生比对,按照几个人对小桃树的关注程度进行排序:奶奶—我—爷爷,小桃树是“我”种下的,却是奶奶呵护长大的,而爷爷的态度只是用来衬托小桃树的顽强,突出奶奶为“我”守梦的执著。至此,文章主题呼之欲出。
  2. 比较式阅读在单元组文中的应用
  基于单元主题的组文阅读,其核心内容是单元的主题。如何以单元主题为基点,进行组文横向比对阅读,这是教师应该深入思索的问题。
  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其单元主题是“中华美德”,教师可以此为关键词,引导学生制作图表进行组文比对(详见表2),达到单元主题阅读的目标。
  从表2可以清楚地把握每篇文章的主题。“中华美德”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而每篇文章则具体呈现出其具象而微观的意义,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二、借助树状思维导图,推动纵向思维的延展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树状思维导图是一种极为有趣的思维导图形式,又名心智导图,是表现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统编教材更注重单元主题的契合,因此以单元主题为关键词绘制树状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思维的纵向延展。
  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 中华美德”,因而以“ 中华美德”为关键词,完成树状思维导图(见图1)。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 巧妙构思”“人物精神”“语言艺术”等角度设置主题关键词,绘制树状思维导图(见图2),对单篇文本进行深度剖析。例如《驿路梨花》,可以“巧妙构思”为关键词,引导学生以几种巧妙构思做一级分支,以具体的巧妙构思做二级分支,层层推进,层层剖析,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度理解。
  还可以“人物精神”为关键词绘制树状思维导图。以几个人物为一级分支,以人物行动、事迹为二级分支,以人物精神为三级分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三、借助流程图,实现模块化思维的推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读不懂文章思路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不善于對已读信息进行整合提炼,导致接收的信息零散杂乱。借助流程图来解读单元课文的写作思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模块阅读思维。
  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伟大的悲剧》为例,文章篇幅较长,时间线杂而多,因此采用流程图整合思路尤为适宜。教师可以根据时间词理出斯科特一行人的行动轨迹,然后将相同时间、地点的材料进行整合,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见图3)
  围绕以上流程图,教师可以提炼问题,譬如“绝望而归”为何还要“带信作证”?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行为?既然“悲壮覆灭”,斯科特为何要为其作传,国王为何要为其跪拜?流程图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事件的发展过程,对于学生把握篇章结构、掌握人物行动轨迹、深层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大有裨益。在单元主题阅读的模式下,教师还可以进行阅读拓展,比如由《伟大的悲剧》拓展到杨利伟的《太空一日》,按照时间顺序和主要事件画出该文的流程图,以便于把握文章脉络,理清阅读思路。
  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语文阅读更强调思维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比对、思维导图、流程图等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由单一固化转向多元活跃。
其他文献
【关键词】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类比  英国哲学家吉尔比说:“逻辑是思想的语法……一种思想只有在一套思考规则的逻辑中运思,才是可理解和可沟通的。”[1]人们的语文实践活动离不开逻辑,语文教学也离不开逻辑。须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學中的逻辑教学应该更加侧重随文开展,即使是统编高中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这一单元也不能仅作为逻辑知识课来讲,而是要结合学生学过的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语言逻辑运用。
《峨日朵雪峰之侧》自被选入统编教材以来,获得了一线教师空前的关注.但大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历史意识,忽略了该文本与昌耀生命经历之间的复杂关系,以致简化了诗人的心灵体验,削弱了文本的精神价值.从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官能性意象切入,分析其隐喻的多维度心灵受难,唯此才能还原诗人在受难之下进行精神自救的心路历程,理性认识文本的精神价值与意义.
本文旨在探索初中事物说明文写作的教学策略,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以思维导图为工具,激活学生写作兴趣;通过明确目标、搭建阶梯、创设情境等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完成事物说明文写作,促成学生思维能力的进阶与发展.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老渔夫打了八十四天的鱼,一无所获;本来还有一个男孩儿跟着他,可孩子的父母认定老人倒运了,让孩子跟着别的渔夫打鱼,但男孩儿很依恋老人,仍然和他亲近;第八十五天,老人远航,千辛万苦终于捕到一条重达一千四百磅的大马林鱼;可是在归航中,五度遭到鲨鱼追袭撕咬,老人与之搏斗三天,马林鱼只剩下一副白骨架.统编语文教材的节选,从老人遭到第一条鲨鱼的追袭开始.
期刊
逻辑的学习包括辨识逻辑谬误、正确推理和有效论证,它既是语言积累与探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会思辨与理性表达的重要途径.逻辑的学习应尽量避免知识性传授,而要重视语言的实践运用.适宜选择趣味性较强、富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材料,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辨析中学会思考,在推理中学会推理,在论证中学习论证.学习方法上则注重梳理和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语文课最早并不叫作“语文”,而是小学叫作“国语”,中学叫作“国文”。在新中国成立早期的语文教材编写中,叶圣陶是关键人物之一,也是他正式提出将此前小学的“国语”和中学的“国文”统一定名为“语文”。他解释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
【关键词】语文高考命题,趋势,教学,学习  21世纪以来,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各国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而教育领域也开启了新一轮的改革。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文本教学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入口”,比如某一表述、版本、助读材料等.以此为发力点细读文本、建构课堂,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走进文本,开展思维训练,语文课堂会因品咂、感悟文本而情趣盎然,语文教学也将逐步生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性智慧.
虚拟学习社区秉持的平等交流、深入互动、达成共识的理念,能改善中考命题的设计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援引现实生活资源,构拟试题情境,可以激活中考命题的新路径,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关键词】大概念,语文课程,课程融合,核心素养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推进课程综合化教学,就要在创新育人方式上下功夫,形成更具融合性、关联性的育人样态。在某种意义上,学科或课程的核心概念就是对学科或课程的性质和规律的提炼,理解了核心概念就是把握和突破了学科或课程的重点与关键。[1]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有必要以大概念为“推手”,推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