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朝先生于1992年创作了《滇南山谣三首》,这是一部以云南彝族民间音乐为基调创作而成钢琴组曲,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其中作曲家用三个小曲描绘了不同的画面,本文以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的写意之美进行简单阐释。
关键词:滇南山谣三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创作背景介绍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纳西族、蒙古族、基诺族、拉祜族、傈傈族等等,我们知道少数民族个个能歌善舞,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作者张朝先生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所以作品的创作来自于自身的文化艺术基奠,他追求民族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创作思想及本真自然的音乐风格,创作的这套钢琴组曲仿佛将听众带入云南之境,让我们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云南的地形山川纵横,地势气候复杂多样,各民族的语言、环境、风俗都不尽相同,这样的多样性也就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音乐特点,作者生长于此,在他创作的时候这些与生俱来的记忆就成为了作品创作的表象材料,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与提炼,创造了天真无邪的孩童形象,温柔静谧的月色以及热闹的歌舞氛围。
二、作品的写意之美
1、欢乐活泼的孩童:
《山娃》是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的第一乐章,其结构由引子、A、B、A构成,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的作品。这首乐曲展现了彝族小孩天真烂漫以及纯洁的天性,当你听过这首曲子,在脑海中可能会出现一幅几个活泼开朗的孩童在山坡上你追我赶相互打闹的场面,这都是由人脑联想出来的意象,是作者通过具有特定含义的音调象征特定的事物。作曲家将山区儿童天真顽皮、无拘无束的形象作为音乐的模仿对象,将滇南文山彝族地区独特的调式旋律与钢琴的和声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子的前两小节像是模仿鼓声和山谷的回声,后三小节则是用快速均匀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仿佛孩童们从山坡上兴高采烈奔跑玩耍的场景。通过节奏、速度、旋律等等去模仿符合孩童的典型特征,将孩童的欢乐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2、温柔静谧的月色:
《山月》是《滇南山谣三首》中的第二乐章,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其结构由引子、A、A’、B、B’、尾声。主题取材于云南红河地区的童谣,是一首优雅、柔美的4/4拍子的作品,旋律空灵,流畅细腻,描绘出了寂静的夜晚、叮咚的泉水和皎洁的月亮,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色彩。引子一开始就给人舒缓的感觉,右手高声部八度的跳音带有一种神秘感,左手和弦的分解错落有致,作为回音在后半拍出现,就像星空中繁星闪烁,营造出安静的氛围。左手中声部是一个与右手旋律相呼应的模仿声部,好似两个声部的高低对唱,音乐表达自然天成。高声部像是描绘美丽的月光,低声部的弹奏像有空谷回声之感,整体是夜晚星空,它应是宁静的一种状态,主要依靠人的视觉和听觉去感受,作曲家在这里运用的了PP 的表情记号,当人们听到如此弱小的声音,不难联想到周围一定非常宁静,这样的方式延续了9小节最后渐慢进入B乐段。B乐段的情绪表达更为积极,有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音乐线条也逐渐拉宽,力度也发生了变化,音量由若到中强,用力度的变化象征着事物的发展与延续,和声色彩具有远关系的特点,使人联想到山间的清泉,在月光的映衬下波光粼粼 、清澈见底。
3、热烈奔放的歌舞:
《山火》是《滇南山谣三首》中的第三乐章,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的乐曲,其结构为引子、A、B、A’、尾声构成,乐曲采用云南地区彝族撒尼人的音乐素材写成,节奏上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表现为其强烈的节奏感和特殊的节奏型。节奏的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整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的创作灵感也是来自对生活的挖掘与提炼,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强烈的节奏感贯穿着整首作品。引子一开始就是活泼欢快的旋律特征,右手是强有力、有规律的旋律,左手纯五度音程,给人亢奋的感觉, 听觉上与第二乐章相比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上一乐章结束在极其安静中,以f作为开头,明显的强弱对比,暗示着一个热闹的场面。接下来的音乐整体热情奔放,描绘了撒尼人围着篝火的狂欢场面,体现出撒尼人剽悍、豪爽的民族性格,以及积极、乐观的面貌。
音乐声音的暗示性,往往与象征性和模仿性联系在一起。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运用模仿手段,其意图往往不在于表现这些声音对象的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声音现象的模仿来暗示周围的环境。《山火》是《滇南山谣三首》中情绪最为热烈的一首,多样复杂的节奏是本首乐曲的一大亮点,这种多节拍型的运用,正是借用了彝族舞蹈音乐的节奏特点,鲜明的展示出了彝族舞蹈的音乐风格。让听众不难想到是彝家人们围在篝火边载歌载舞的热烈欢庆场面。
意境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在钢琴语言启发的基础上去激发内心的想情感、想象、想法而生成于脑海,而意境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表现出来是模糊的、整体的、暗示的、综合的,我们只能用象征性的语言去提示,去比对,以激发内心情感、启发头脑想象、从想象入手意境。只有了解它的背景、生成的方式、形态,把握住作品的风格,处理好细节,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付诸于实践,才能更好营造出钢琴作品中的意境,领悟到作者的写意之美。
三、小结
作者把写意性审美观念与钢琴语言表现形式紧密的结合起来,借助自己特殊的表现手法,令作品成为中国钢琴艺术表现的经典范式。通过这个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热情奔放, 懂得尽善尽美的美学思想原则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创作手法,而且还欣赏到了动静合一、虚实相生、平淡冲和的意境风格美,在欣赏的同时玩味那种富含个人情感及表现力的钢琴语言中的韵味或形式审美意味。
参考文献
[1]叶纯之.音乐美学十讲[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4.
[2]王次炤.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3]張雪玲.云南彝族音乐与钢琴艺术的完美融合——浅析张朝《滇南山谣三首》的音乐特色与演奏[J].长治学院学报,2016.6.
作者简介:曾淏楠,女,1995.12,汉族,四川雅安,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钢琴)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关键词:滇南山谣三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创作背景介绍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纳西族、蒙古族、基诺族、拉祜族、傈傈族等等,我们知道少数民族个个能歌善舞,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作者张朝先生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所以作品的创作来自于自身的文化艺术基奠,他追求民族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创作思想及本真自然的音乐风格,创作的这套钢琴组曲仿佛将听众带入云南之境,让我们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云南的地形山川纵横,地势气候复杂多样,各民族的语言、环境、风俗都不尽相同,这样的多样性也就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音乐特点,作者生长于此,在他创作的时候这些与生俱来的记忆就成为了作品创作的表象材料,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与提炼,创造了天真无邪的孩童形象,温柔静谧的月色以及热闹的歌舞氛围。
二、作品的写意之美
1、欢乐活泼的孩童:
《山娃》是钢琴组曲《滇南山谣三首》中的第一乐章,其结构由引子、A、B、A构成,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的作品。这首乐曲展现了彝族小孩天真烂漫以及纯洁的天性,当你听过这首曲子,在脑海中可能会出现一幅几个活泼开朗的孩童在山坡上你追我赶相互打闹的场面,这都是由人脑联想出来的意象,是作者通过具有特定含义的音调象征特定的事物。作曲家将山区儿童天真顽皮、无拘无束的形象作为音乐的模仿对象,将滇南文山彝族地区独特的调式旋律与钢琴的和声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子的前两小节像是模仿鼓声和山谷的回声,后三小节则是用快速均匀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仿佛孩童们从山坡上兴高采烈奔跑玩耍的场景。通过节奏、速度、旋律等等去模仿符合孩童的典型特征,将孩童的欢乐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2、温柔静谧的月色:
《山月》是《滇南山谣三首》中的第二乐章,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其结构由引子、A、A’、B、B’、尾声。主题取材于云南红河地区的童谣,是一首优雅、柔美的4/4拍子的作品,旋律空灵,流畅细腻,描绘出了寂静的夜晚、叮咚的泉水和皎洁的月亮,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色彩。引子一开始就给人舒缓的感觉,右手高声部八度的跳音带有一种神秘感,左手和弦的分解错落有致,作为回音在后半拍出现,就像星空中繁星闪烁,营造出安静的氛围。左手中声部是一个与右手旋律相呼应的模仿声部,好似两个声部的高低对唱,音乐表达自然天成。高声部像是描绘美丽的月光,低声部的弹奏像有空谷回声之感,整体是夜晚星空,它应是宁静的一种状态,主要依靠人的视觉和听觉去感受,作曲家在这里运用的了PP 的表情记号,当人们听到如此弱小的声音,不难联想到周围一定非常宁静,这样的方式延续了9小节最后渐慢进入B乐段。B乐段的情绪表达更为积极,有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音乐线条也逐渐拉宽,力度也发生了变化,音量由若到中强,用力度的变化象征着事物的发展与延续,和声色彩具有远关系的特点,使人联想到山间的清泉,在月光的映衬下波光粼粼 、清澈见底。
3、热烈奔放的歌舞:
《山火》是《滇南山谣三首》中的第三乐章,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的乐曲,其结构为引子、A、B、A’、尾声构成,乐曲采用云南地区彝族撒尼人的音乐素材写成,节奏上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表现为其强烈的节奏感和特殊的节奏型。节奏的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整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的创作灵感也是来自对生活的挖掘与提炼,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强烈的节奏感贯穿着整首作品。引子一开始就是活泼欢快的旋律特征,右手是强有力、有规律的旋律,左手纯五度音程,给人亢奋的感觉, 听觉上与第二乐章相比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上一乐章结束在极其安静中,以f作为开头,明显的强弱对比,暗示着一个热闹的场面。接下来的音乐整体热情奔放,描绘了撒尼人围着篝火的狂欢场面,体现出撒尼人剽悍、豪爽的民族性格,以及积极、乐观的面貌。
音乐声音的暗示性,往往与象征性和模仿性联系在一起。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运用模仿手段,其意图往往不在于表现这些声音对象的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声音现象的模仿来暗示周围的环境。《山火》是《滇南山谣三首》中情绪最为热烈的一首,多样复杂的节奏是本首乐曲的一大亮点,这种多节拍型的运用,正是借用了彝族舞蹈音乐的节奏特点,鲜明的展示出了彝族舞蹈的音乐风格。让听众不难想到是彝家人们围在篝火边载歌载舞的热烈欢庆场面。
意境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在钢琴语言启发的基础上去激发内心的想情感、想象、想法而生成于脑海,而意境在钢琴教学和演奏中表现出来是模糊的、整体的、暗示的、综合的,我们只能用象征性的语言去提示,去比对,以激发内心情感、启发头脑想象、从想象入手意境。只有了解它的背景、生成的方式、形态,把握住作品的风格,处理好细节,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付诸于实践,才能更好营造出钢琴作品中的意境,领悟到作者的写意之美。
三、小结
作者把写意性审美观念与钢琴语言表现形式紧密的结合起来,借助自己特殊的表现手法,令作品成为中国钢琴艺术表现的经典范式。通过这个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热情奔放, 懂得尽善尽美的美学思想原则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创作手法,而且还欣赏到了动静合一、虚实相生、平淡冲和的意境风格美,在欣赏的同时玩味那种富含个人情感及表现力的钢琴语言中的韵味或形式审美意味。
参考文献
[1]叶纯之.音乐美学十讲[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4.
[2]王次炤.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3]張雪玲.云南彝族音乐与钢琴艺术的完美融合——浅析张朝《滇南山谣三首》的音乐特色与演奏[J].长治学院学报,2016.6.
作者简介:曾淏楠,女,1995.12,汉族,四川雅安,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钢琴)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