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学案境况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导学案实施,讲究“以学导教,以学促教”的今天,语文学科的特性必须得到重视,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一点谈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导学案 语文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85-01
  经常碰到学生反映语文课越来越没兴趣,特别是当导学案实施以后,如何在继续保持语文的灵活和机智的同时做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成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发现和探索,谈点体会。
  1 不能否认:三基仍是重点,生动性有所降低,基础得以体现
  一直以来不论学生老师家长社会都有这样一种误解:语文谁都可以教,可以评判。殊不知这样的误解让学生不再重视语文的扎实基础,每天都是只带着耳朵听课,很少动手去做题,导致能力不高。现在又走到了另个极端,一味目标习题化、能力知识化。难道会做几道题就是有了语文的能力?就有了语文的素养?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语文很难定义,所以《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把文体明显的教材变成阅读能力的训练,把人文性和工具性都强的有所侧重更好一点,把导学案变成人文性工具性两者的有机统一的载体更好一点。
  例如《师说》就可以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很好地融合,特别是导学案已经将本课的所有知识点全部列出,学生碰到疑难完全可以通过参考书工具书得到大半以上的落实,课上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将学生在文句上的困惑解决掉,很高效。剩下的时间完全可以将文章思路理出来并通过多种诵读来强化记忆,附带几个小测试也是可以的。虽然生动性不是很强,但很实用高效,学生的兴趣从语句的诵读转到了文言字词的辨析理解上,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 不能回避:情感价值观方面容易受缚,生成性体现不明显
  学生原本高兴的读书变成了作业题的重复叠加,特别是古诗文阅读更成了知识点的罗列,虽然看上去学生会了很多东西,却失去了学生进一步领略古典文化的兴趣,比如像《赤壁赋》《阿房宫赋》等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读起来很有感觉,变成文言字词句式的学习势必影响学生的感悟力和理解想象力的发挥。
  我就前后两次处理过《赤壁赋》一文。第一次是课改前的传统教学。先是诵读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配上相应的音乐诵读出来,把感受表现出来,不用多长的语句感言,学生兴趣很高。我则通过加入背景和名家朗诵解读来深化学生的那种感觉。一节课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并当堂完成作业:如果换成你,面对这样的人生挫折,面对此情此景你又有怎样的抒怀方式呢?接着在第二节课上用细读法,通过抓住情感态度鲜明的词将全文线索明晰了,在理思路的过程中深化背诵,落实重点词句。最后再配套一个拓展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或《后赤壁赋》。第二次,我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大概设计是这样的:先是将疑难字词和重点句子列出,附加两个小问题,一是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心情如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是自己将读后的感觉用声音表现出来,其间可以小组交流补充,做好推举和疑难反馈工作。第二课时我先是让选学生代表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短的控制在5分钟之内,长的段落控制在10分钟之内,其间小组间补充质疑,我则点拨字词或语句,时间略紧但基本知识点得到了落实。第三课时则拓展阅读练习,或背诵比赛,或课外阅读对比。我就反思这篇课文的两次处理各有侧重,效果不同。如果学生的基础稍显不足,两种设计都可能失败。但就这篇文章而言,我倒觉得侧重人文性更好一点,不论是从教材编排上还是学生基础考虑,高一新生如果被灌输的都是文言知识的落实,兴趣从何培养,更何况整个专题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我想这个例子也很好地说明了语文学科在导学案实行的今天存在的困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将二者有机融合,而不是割裂开来或顾此失彼。
  3 必须创新:摸索一条适合学情的智趣之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更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所在。不论是《师说》中的两者兼顾还是《赤壁赋》的各有侧重,相信学生的兴趣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图片音乐的浅层次刺激,更多的是一种实惠教育,能力教育。从人文情怀上读一系列的山水至理美文是种享受,从工具性能力提升也是一种追求。这就是一种智趣相合的体现。
  可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不我们所预想的那样简单,我就在新一届的高一新生阅读交流中听到过学生反映:语文课变得很简单,少了深度,少了趣味,多了一点思考,更多了一种困惑,学了这么多考试却不能考好。我想这也是我们必须去面对的另一个考验:高考应试要求的影响。平时的强调、平时的测试中学生并未体会到成功,反多了一些迷惘;而正经的高考过后,总后悔没有多钻研书本。
  我想这也是我们必须创新思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扎实、阅读量愈大,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越浓;即使学生的基础有些弱,多阅读多思考也能在增进兴趣的同时提高成绩。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让学生在佩服你的学识的同时用同样的阅读来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
  导学案也只是一个模式。我们不能因此而束缚自己的思想。有了扎实把握课标的能力、教学理念的创新、充分了解学情、人文情怀感染,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得到激发。
其他文献
【摘要】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可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同一班级里的学生在思维品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十分突出,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有不同的要求。为此,我所做的课题(注:2011年9月立项的市级重点课题《分层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
期刊
【摘要】 笔者主持“新课改形势下普通中学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要便捷快速地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必须从理论学习、工作实践、巩固提升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实际、认真推进。同时这三大方面又各有三个步骤,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科学严谨合理。于是教者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得出了333的模式和思路。用这个模式来指导该课题的研究,一定会事半功倍,成果丰硕。  【关键词】 新课改 333模式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几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图形的变换的适时融入是一大亮点。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经过某种确定的方法转换成另一图形,称为图形的变换。常见图形的变换有平移变换、旋转变换、轴对称变换以及中心对称变换等等。利用图形的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使图形动起来,让图形更容易操作,在图形的变化中把握不变的几何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途径。图形的变换能够展现几何图形
期刊
【摘要】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现在职业教育普遍认可并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尝试应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措施,最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计划,并加以评价。使学生在做中学,学生中做。最后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学习的信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数
期刊
【摘要】 新时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首先就要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着手。  【关键词】 语文 阅读兴趣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76-02  新时期,随着我国素
期刊
【摘要】 高三是高中生冲刺高考关键的一年。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有效地将前两年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复习和归类,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这是我们在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英语 一轮复习 基础 回归课本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92-01  高三是高中生冲刺高考关键的一年。在这一阶段,我们
期刊
【摘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政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纽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是透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特征,结合全球发展,正确认识形势的一种教学。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它还可以增添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使思想品德课更丰富多彩、更富于现代化、立体化,使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接轨。  【关键词】 时政教学
期刊
【摘要】 由于新课程物理实验数量的增多和教材内容的更新,现有教学仪器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自制教具,不仅是解决实验器材短缺,教育经费不足等等的权宜之计,而且有更大的教育价值,文中从五个方面来体现自制教具的作用。  【关键词】 自制教具 实验教学 兴趣 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90-01  
期刊
【摘要】 创设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本文将从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搭建互动平台、关注学习过程几方面入手,探究实现理想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维互动 教学情境 课堂效率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83-01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的形式也必须适应
期刊
【摘要】 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深入研究文本资源,同时也要研究和探索英语课堂的高效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中西文化的不同,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将文本知识开放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时效性,从而构建出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差异 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