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18日,英国作家彼得·梅尔在他普罗旺斯的居所附近的医院去世。
很多人对普罗旺斯的最初幻想,是由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系列书籍引发的:清晨睁眼便沐浴着斜射入窗的暖阳,远处是乡下的农场和葡萄园,还有蔚蓝海岸的色彩和淡淡的薰衣草香。而彼得·梅尔最初对普罗旺斯的向往,大概是由英国的坏天气引发的。英国漫长灰暗的冬日和雾气弥漫的夏季,阴时密云压顶,晴时阴霾蔽日,“让人很难想象同一时节的普罗旺斯,却是阳光普照、天色蔚蓝”。于是念着念着,近50岁的时候,梅尔和妻子终于来到了普罗旺斯。
在那里,梅尔体验着和英国都市完全不同的法式生活。普罗旺斯的人热情,喜欢身体接触,连行贴面礼的次数都要三次以上,这让从小接受英国社交礼仪,早已习惯了“与人保持距离,朋友见面以点头代替握手”的梅尔适应了好几个月。在普罗旺斯,邻居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愿意分享,各有专长:身材结实的水管工一面“拯救”因寒冷而爆裂的水管,一面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普罗旺斯冬天愈发寒冷的原因;蓄着山羊胡的猎人身披子弹、手擎猎枪,侃侃而谈如何打猎及烹饪狐狸,神采飞扬……在那里,夏天,看电视不如欣赏晚霞;冬天,可以呼朋唤友一起吃饭。在那里,“某处烟囱飘出的焚烧木柴的香气”,会让久在都市的人产生一种“奇幻的意趣”,那是“生活中最原始、最朴素的气味”带来的舒适。
梅尔将这一切的“不一样”都记录了下来。在《普罗旺斯的一年》里,充满他对普罗旺斯新奇的发现与欣喜的体验。却没想到,这一简单的分享让普罗旺斯走入了大众视野。他的书被翻译成17国语言,书里记录的地方、写到的人,也都不经意地火了起来。梅尔迅速成为当时作品销量最高的作家之一。
对这位英国人来讲,说到法式生活最有魅力的地方,不能不提那里的美食。在普罗旺斯,遍地都是美食家:肉店老板曾为传统的普罗旺斯肉汤专门写过一本书,里面介绍了20多种烹饪方式;地板清洁工一面做工,“一面评价法国最昂贵的5到6家餐厅”,所有的餐厅都是他在每年外出旅行时曾亲身造访的—为了体验一家好的餐厅,法国人愿意开车两三个小时,然后从食物里获取想到的、想不到的享受。
因此,彼得·梅尔不仅在“普罗旺斯”系列中介绍法国美食,还专门写过一本《吃懂法兰西》描述他的美食之旅。根据他的描述,法国人重视吃饭到了一种极致的程度,连最简单的食物都有很多讲究。比如面包,饭前食用的是吐司小面包、“惊奇面包”或者咸味千层酥;搭配海鲜的,得是切成薄片的裸麦面包;配素菜的可以是洋葱面包、大蒜面包、橄榄面包或羊乳酪面包;而配肉、配沙拉,也有各自不同的选择……这些东西,真的只有来到当地才能品到其中滋味。
法国人不仅讲究吃什么,还看重如何吃。我想起有一次在飞机上,旁边坐着的法国人正巧在餐馆工作。飞机餐上来后,我直接开动吃主菜,吃到一半,又打开了配餐里的一份小沙拉一同入口。旁边的法国人看到后说:“我每次看到亚洲人这样的混合式吃法都觉得很惊讶。前菜、主菜、甜点,这些东西一道就是一道,怎么可以混起来呢?”他的惊讶就如同我也不理解为何法国人要吃完一道菜撤掉后等很久才上下一道菜,一顿饭要吃上好几个小时一样。之后,我们一边聊起美食文化的差异,一边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吃完了自己的餐食。
对法国以外的人而言,来到法国,“学习吃什么,学习怎么吃,变成一个充满了冒险和惊奇的过程”,而在普罗旺斯的一大优势,是能够采到新鲜又珍贵的食材,比如松露。彼得·梅尔热爱松露,几乎在他每一本涉及饮食的书里都会提到松露,其中还有一些特别有趣的描述。比如他的朋友告诉他,最擅长找松露的动物是猪,它们天生喜欢松露那股气味。不过,“带猪去找松露有風险,因为一旦猪发现了松露的所在,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吃掉它。在一头因发现美食而陷入狂喜的猪面前,你没办法和它讲道理”。
在普罗旺斯最初一年的生活让彼得·梅尔爱上了那里,之后的近30年他都居住在普罗旺斯,并且越来越“普罗旺斯化”。于是,他又写了有关普罗旺斯的第二本、第三本书。
《永远的普罗旺斯》是梅尔第二次写那里,一开篇,他就提到了一个变化:因为第一部书的畅销,有人专门来到普罗旺斯,还去找到了书里提到的当地人合照或者签名。当地人惊讶自己怎么突然“火”了起来,开心着,也继续生活着。
这一处细节触动了我,让我思考,我们到底是在向往什么。没有彼得·梅尔的讲述,普罗旺斯也在那里,他的书的价值,或许是让更多人看到,在法国南部,存在一种不同于我们目前生活方式的生活。
人总是向往和自己拥有的不同的生活。忙的时候压力大,不忙了又觉得无聊;乡居的人想去大都市,都市人又要回归田园。移居普罗旺斯的时候,彼得·梅尔已年近半百,体验过激烈,经历过快生活,才慢慢想要静下来。但人生的每个阶段所需要的生活状态并不相同,没有任何一种生活绝对好或者绝对糟,重要的是,要如彼得·梅尔这般,体验过,并在不断的体验中找到让自己最舒适的状态,然后好好享受生活。
很多人对普罗旺斯的最初幻想,是由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系列书籍引发的:清晨睁眼便沐浴着斜射入窗的暖阳,远处是乡下的农场和葡萄园,还有蔚蓝海岸的色彩和淡淡的薰衣草香。而彼得·梅尔最初对普罗旺斯的向往,大概是由英国的坏天气引发的。英国漫长灰暗的冬日和雾气弥漫的夏季,阴时密云压顶,晴时阴霾蔽日,“让人很难想象同一时节的普罗旺斯,却是阳光普照、天色蔚蓝”。于是念着念着,近50岁的时候,梅尔和妻子终于来到了普罗旺斯。
在那里,梅尔体验着和英国都市完全不同的法式生活。普罗旺斯的人热情,喜欢身体接触,连行贴面礼的次数都要三次以上,这让从小接受英国社交礼仪,早已习惯了“与人保持距离,朋友见面以点头代替握手”的梅尔适应了好几个月。在普罗旺斯,邻居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愿意分享,各有专长:身材结实的水管工一面“拯救”因寒冷而爆裂的水管,一面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普罗旺斯冬天愈发寒冷的原因;蓄着山羊胡的猎人身披子弹、手擎猎枪,侃侃而谈如何打猎及烹饪狐狸,神采飞扬……在那里,夏天,看电视不如欣赏晚霞;冬天,可以呼朋唤友一起吃饭。在那里,“某处烟囱飘出的焚烧木柴的香气”,会让久在都市的人产生一种“奇幻的意趣”,那是“生活中最原始、最朴素的气味”带来的舒适。
梅尔将这一切的“不一样”都记录了下来。在《普罗旺斯的一年》里,充满他对普罗旺斯新奇的发现与欣喜的体验。却没想到,这一简单的分享让普罗旺斯走入了大众视野。他的书被翻译成17国语言,书里记录的地方、写到的人,也都不经意地火了起来。梅尔迅速成为当时作品销量最高的作家之一。
对这位英国人来讲,说到法式生活最有魅力的地方,不能不提那里的美食。在普罗旺斯,遍地都是美食家:肉店老板曾为传统的普罗旺斯肉汤专门写过一本书,里面介绍了20多种烹饪方式;地板清洁工一面做工,“一面评价法国最昂贵的5到6家餐厅”,所有的餐厅都是他在每年外出旅行时曾亲身造访的—为了体验一家好的餐厅,法国人愿意开车两三个小时,然后从食物里获取想到的、想不到的享受。
因此,彼得·梅尔不仅在“普罗旺斯”系列中介绍法国美食,还专门写过一本《吃懂法兰西》描述他的美食之旅。根据他的描述,法国人重视吃饭到了一种极致的程度,连最简单的食物都有很多讲究。比如面包,饭前食用的是吐司小面包、“惊奇面包”或者咸味千层酥;搭配海鲜的,得是切成薄片的裸麦面包;配素菜的可以是洋葱面包、大蒜面包、橄榄面包或羊乳酪面包;而配肉、配沙拉,也有各自不同的选择……这些东西,真的只有来到当地才能品到其中滋味。
法国人不仅讲究吃什么,还看重如何吃。我想起有一次在飞机上,旁边坐着的法国人正巧在餐馆工作。飞机餐上来后,我直接开动吃主菜,吃到一半,又打开了配餐里的一份小沙拉一同入口。旁边的法国人看到后说:“我每次看到亚洲人这样的混合式吃法都觉得很惊讶。前菜、主菜、甜点,这些东西一道就是一道,怎么可以混起来呢?”他的惊讶就如同我也不理解为何法国人要吃完一道菜撤掉后等很久才上下一道菜,一顿饭要吃上好几个小时一样。之后,我们一边聊起美食文化的差异,一边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吃完了自己的餐食。
对法国以外的人而言,来到法国,“学习吃什么,学习怎么吃,变成一个充满了冒险和惊奇的过程”,而在普罗旺斯的一大优势,是能够采到新鲜又珍贵的食材,比如松露。彼得·梅尔热爱松露,几乎在他每一本涉及饮食的书里都会提到松露,其中还有一些特别有趣的描述。比如他的朋友告诉他,最擅长找松露的动物是猪,它们天生喜欢松露那股气味。不过,“带猪去找松露有風险,因为一旦猪发现了松露的所在,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吃掉它。在一头因发现美食而陷入狂喜的猪面前,你没办法和它讲道理”。
在普罗旺斯最初一年的生活让彼得·梅尔爱上了那里,之后的近30年他都居住在普罗旺斯,并且越来越“普罗旺斯化”。于是,他又写了有关普罗旺斯的第二本、第三本书。
《永远的普罗旺斯》是梅尔第二次写那里,一开篇,他就提到了一个变化:因为第一部书的畅销,有人专门来到普罗旺斯,还去找到了书里提到的当地人合照或者签名。当地人惊讶自己怎么突然“火”了起来,开心着,也继续生活着。
这一处细节触动了我,让我思考,我们到底是在向往什么。没有彼得·梅尔的讲述,普罗旺斯也在那里,他的书的价值,或许是让更多人看到,在法国南部,存在一种不同于我们目前生活方式的生活。
人总是向往和自己拥有的不同的生活。忙的时候压力大,不忙了又觉得无聊;乡居的人想去大都市,都市人又要回归田园。移居普罗旺斯的时候,彼得·梅尔已年近半百,体验过激烈,经历过快生活,才慢慢想要静下来。但人生的每个阶段所需要的生活状态并不相同,没有任何一种生活绝对好或者绝对糟,重要的是,要如彼得·梅尔这般,体验过,并在不断的体验中找到让自己最舒适的状态,然后好好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