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而行,古稀老太爱滑翔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22599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和日丽的日子,如果你在吉林松花江畔闲逛,会被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吸引:草地上,硕大的滑翔伞摊开着,红艳耀眼;滑翔伞的一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全身户外装扮,精神矍铄。只见她动作娴熟地牵引伞绳,迎着风小步快跑,伞翼兜满风在她身后飘起,好像神奇的翅膀。她两腿收起,滑翔伞带着她像一只大鸟一样忽忽悠悠地飞向远处。围观者赞叹不已:“这老太太,可真棒!”
  这位老人叫李佳新,今年69岁。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动力滑翔伞结缘,从此一发不可收。她爱上了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的感觉,从此成为国内滑翔圈年龄最大的女“飞人”。
  退休前,李佳新在当地一家塑料厂上班,过着跟大多数人一样波澜不惊的生活。2003年夏天,55岁的李佳新退休了。那时她老伴去世不久,唯一的女儿又去了外地工作,告别忙忙碌碌的生活状态,一下子闲下来,她有些无所适从。一个人蜗居在7楼的两居室里,没个知心人说话解闷,吃饭也不觉得香,她常常一整天都不愿意下楼。
  得知这种情况后,原先跟她在一个厂上班的老姐妹们很担心,于是周末一起来到她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邀请她参加骑友会。一向喜欢运动的李佳新很快买了辆二手车,成为骑友会的活跃分子。她们或在市区来场说走就走的微旅行,或沿松花江往返骑行上百公里,欣赏沿路风光,同时愉快地分享各自的故事。
  仿佛无意间启动了某个程序,此后,李佳新又相继迷上了冬泳、漂流等等。看到别人滑翔时,她还站在那里,两只脚像被钉在了地上似的怎么都挪不动。见她这樣痴迷,有人热心地递给她一张滑翔伞教练的名片。
  拿着名片,李佳新骑上自行车就去找教练杨宝全。杨宝全让她背上20多斤重的动力伞包试跳,她脚步稳健,连跳了几十下。就这样,李佳新成了杨教练年龄最大的学员。
  练习滑翔伞,需要先配齐装备。李佳新打听到,一套新的动力滑翔伞需要5万来块钱。她每月退休金1209元,尽管平时吃穿简单,也没有攒下多少钱。于是她上网查看二手滑翔伞的信息,花了近3万元,终于把滑翔伞买回了家。这套滑翔伞是大红色的,兜风而起时,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焰,李佳新兴奋地给它取名“大红”。
  “大红”买回来后,李佳新就开始跟着教练练习“斗伞”。刚开始,她找不到伞感和风感,不知道跌倒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有多少次伞翼像揉皱的一团纸,刚刚飘起又耷拉下来,落到地上。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她从没想过放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李佳新终于能轻松自如地操控伞绳了。她深有感触地说:“‘斗伞’看上去简单,其实里面学问挺大。说是‘斗’,却不能与它为敌。只有把伞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人伞合一了,才算真的掌握了要领。”
  正式滑翔前,先要练习滑行。这时,要把发动机和螺旋桨等近50斤重的设备背在身上,至少跑50步,伞翼才能完全张开。伞翼兜了风以后变得更重,要拖着伞翼飞跑起来,才能做到低空滑行。李佳新毕竟已是60岁的人了,速度和体力都不能跟年轻人比,一开始因为速度不够,总是无法达到滑翔要求。李佳新就充分休息后,开始再一次练习。
  终于,在队友的帮助下,李佳新顺利完成了“斗伞”。在杨教练的指导下,李佳新奋力助跑,借助发动机的推力和伞的升力,双脚离开地面,缓缓滑向了蓝天,地面响起一片欢呼。李佳新开心地笑了。她欣赏着如画的美景,享受着御风而行的惬意,飞行8分钟后安全降落。
  从买回滑翔伞到第一次滑翔成功,李佳新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这期间反复练习的辛苦、亲人的不理解、周围人的议论,在她像鸟儿一样飞在几百米的空中时,一下子都烟消云散了。她说:“一开始有一点儿紧张和害怕,但很快就觉得浑身放松,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好感觉,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了自己和蓝天。”
  这次成功起飞给了李佳新信心,她开始经常跟着伞友们四处滑翔。在碧蓝的天空,红艳耀眼的“大红”成了她的独有标志。
  对李佳新来说,滑翔似乎有着一种无法抵挡的魔力。从高处看世界,江河、山丘、田野、广场,云淡风轻,岁月静好。
  由于年龄大了,李佳新不能考取滑翔伞飞行证,不能参加比赛,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她对滑翔伞的热爱和对飞翔的渴望。她说,至少她可以锻炼身体。拉拉伞,跑一跑,舒展筋骨,觉得浑身轻松,心情也好。
  妹妹担心地劝她:“年龄大了,要爱惜自己,不要再做这样冒险的事情了。”她说:“其实我非常注意安全,只要没有把握就不会飞。”
  当然,李佳新也经历过惊险的时刻。滑翔伞操控过程中,技术占三分,判断占七分,滑翔者对天气、风力和气流等得要有正确的判断。当风力不稳定、风向不固定时,滑翔伞的控制难度就比较大。有一回风力较小,起飞之后,李佳新出现了操作失误,着急之下又没有听清教练的指令,结果飞起后不久就落进了庄稼地,弄了一身泥。李佳新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休息后,等风来了再次起飞,这次动作利落,降落漂亮,她露出了孩子一般开心的笑容。
  8年过去了,陪伴李佳新一路走来的“大红”伞龄过长,并且有了破损,已不适合继续使用。李佳新明白这一点,但想到每月不多的退休金,就又打消了换新伞的念头。2016年年底,57名滑翔伞比赛选手现场捐助了2.28万元,店家又优惠了1万多元,让李佳新换了一套新的滑翔伞。对于这样做的原因,发起者是这样说的:“是缘于敬佩。因为有她在,滑翔伞的世界才多了一份传奇。”
其他文献
总有人说,小时候的食物更好吃。当你提出质疑的时候,他们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他们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味道,现在的那些食物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甚至连水都不如小时候的甘甜。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这本书中写下了如下观点: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音带或者录像机一样记录客观事实,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  关于记忆很多时候并非真实的反映,有一个十分经典
期刊
“社区里的这些老人饭可以不吃,但手工一定要做。”这是不少参与“手工艺术惠民工程”的手艺人的感慨。“手工艺术惠民工程”是北京手工艺术协会承接的政府公益项目,通过专业的手工艺课程对北京的老年人进行培训并建立交流平台。老人们在社区手工艺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和社会价值,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最费工夫的是细节  “光孔雀的尾巴就有40片,每一片都要经过5道工序加工。5种深浅不同的布,一片片按层次上下叠放。最外
期刊
高锟生于上海,受祖父高吹万(晚清诗人)的影响,幼时接受塾师式教育,直到10岁才进入一所西式学校学习。那是一所由归国的法国留学生创办的实验学校,其开放自主的教育让高锟童年深受启发。  六年级时,高锟便开始做化学实验。他与好友一起成功地通过电解水制备了氢气与氧气,打开了化学世界的大门。  没多久,高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发明—泥球炸弹。  他将红磷和氯酸钾塞进湿润的泥土里团成团,待其干燥后,泥团撞向硬物
期刊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眼望四周阳光照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但愿永远这样好  一年一年,时间飞跑  小小少年在长高  随着年岁由小变大  他的烦恼增加了……  还记得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小小少年》吗?当年的小小少年,如今已是一位63岁的老人了。  20世纪80年代,德国电影《英俊少年》曾在中国风靡一时。该片讲述的是少年海因切的故事。歌曲《小小少年》,就是小海因切在这部影片中演唱的。影片中小海因切
期刊
佛教经典《华严经》讲,一天,普贤菩萨令善财童子入山采药,对他说:“凡可以做药的草木,你统统把它采来。”  善财童子踏遍山岩,却徒手而归。普贤菩萨问他何故。  善财童子回答:“满山皆药,无从采起。”  这个故事令人醒悟:每草皆药,百草百药。善于运用的人,一切皆可以拿来疗疾治病。  不仅百草,万物皆药,连人本身也可以入药。《本草纲目》“人部”列人药37种(乱发、头垢、耳塞、爪甲等),不免令人作呕。李时
期刊
不管在哪个朝代开饭店,厨师的手艺都很重要,但是在宋朝的饭店里,还有一种人比厨师更重要,那就是服务员—伙计。  宋朝的饭店里没有菜谱,每天店里有什么菜、没什么菜、主推什么特色菜,伙计全得记在脑子里。光记住还不行,还得有眼力见儿,看见什么客人报什么菜:感觉客人有钱而且大方,你就专报燕鲍翅和佛跳墙,不然他会嫌你店里寒酸;看见客人穿得破衣烂衫还带着女朋友,你就专报又好吃又实惠的菜—你报贵的他点不起,会在女
期刊
从故宫西华门进去,往前走几十米,隐约听到犬吠声从一个小院里传来。一进院子,我就感到了一种切实的压力:20多条威风凛凛的故宫护卫犬亮着牙齿,对着陌生人目露凶光—这是一次不敢离“主角”太近的采访。  不像“故宫猫”那样风光无限、不时上个新闻,“大内御犬”是一个神秘的群体,只在夜间出没,立了功也从不张扬。从被选中的那一刻起,它们就将在故宫度过一生。而身为犬队队长的常福茂,也“一辈子没干过别的,脑子里全是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东西成了概念。  比如“慢生活”。“慢生活”被提出来后,一度成了个时尚的名词。很多人满怀热情地去追求“慢生活”,刻意地停,刻意地慢,节奏被打乱后,却更急迫、更焦虑。  这让我想起一位友人的先生。友人提起先生,说他做课题研究很繁忙,但节奏从来不乱。他不谈慢也不谈快,只按自己的节奏行事:孩子住院时他陪床,带着红酒,每天喝一小杯,该干什么干什么,不急不乱;开车到外地,到了午睡时间,就找
期刊
2006年,“立白杯”全国相声小品邀请赛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获奖演员、颁奖嘉宾等各路名角纷纷到场,观众也是座无虚席,现场相当火爆。姜昆应邀担任这台晚会的主持人。  导演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魔术,就是由戴志诚、赵亮和两个魔术演员共同排演的“大變活人”。魔术师在“铺平垫稳”交代清楚之后,便把人一个一个地“变”走。前面很顺利,三个人都被“变”走了,最后舞台上就剩一个戴志诚。  按照节目的安排,姜昆应该走
期刊
不经意间,我已年届75。这两年我的脾气反而变大了,好像不大符合世人所谓的“越老越和顺”。而且,据说我“凶”起来,说话杀气腾腾的。如此这般,自然会遭到我的老婆大人毫不客气的吐槽。反观我这位老婆大人呢,不说与我旗鼓相当,发起脾气来至少毫不示弱,局外人简直难以想象。  从前我曾含含糊糊地提到过,我和我的老婆并非一个弄堂里的青梅竹马,甚至不是门当户对—如果写小说,倒是很有挖头的。我是个十足的下里巴人(并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