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 “支架式” 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yunhu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支架式”教学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 “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架式”教学中,根据支架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情境式支架、问题型支架、实验型支架等.《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中具有典型探究特点的课型,本文将从对这节课中的不同支架构建的分析,说明各种支架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1 情境支架
  上课开始,教师给学生变了一个小“魔术”,操作步骤如下:
  (1)向学生展示课前已倒扣在桌上的两个纸杯;
  (2)手拿一个已与电流表相连的圆形线圈(电流表的表盘通过电脑摄像头拍摄,再经高亮度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以便观察);
  (3)让学生观察:当线圈由上至下套住第一个纸杯时电流表是否偏转.
  (学生很好奇,不知老师要干什么.当线圈由上至下套住第一个纸杯的过程中,电流表没有任何动静时,学生略显茫然.)
  (4)教师不慌不忙,继续让学生观察:当线圈由上至下套住第二个纸杯时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此时电流表发生了偏转,学生好像已经想到结果,所以没有太大反应.)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猜:为什么第二种情况指针发生了偏转?
  学生答:“杯子下面有磁铁”.
  教师平静地说:“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个杯子下面到底有什么.”
  (5)首先打开第一个杯子,让学生看杯子下面的情况.
  (被杯子扣住的桌面上空无一物,学生并不奇怪,这已在他们的意料之中.)
  (6)再打开第二个杯子,让学生看杯子下面的情况.
  (在杯子打开的一瞬间,学生脸上表现出了愕然——杯子下面空无一物,这与他们所想情况不相符.
  短暂的惊讶后有学生提醒大家,东西在杯子里面,学生期待老师展示杯子里面给他们看.)
  (7)教师将第二个杯子的杯口面向学生,展示内部情况.
  (学生一起望向杯内,当看到杯中情况时,他们不约而同发出了“啊”的一声,原来杯内也空无一物,这可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
  当学生还处在疑惑之中时,教师引入本节课内容——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点评 执教者通过一个小“魔术”创设问题情境,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这个实验起到了良好的设疑激趣的作用,几分钟的开头时间不长,但它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非常关注这个现象的原因,为学生从第一个水平向第二个水平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相当精彩的情境支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讶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良好的情境支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建构各种情境支架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问题支架
  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之前,教师让学生通过如图1实验回顾初中所学知识,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其它情况是否也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问题(1)根据图1回忆初中学过的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点评 通过课本上的一幅图和简短的回顾,使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快速回忆,既建立了初高中知识的联系,也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
  接下来,教师介绍如图2、图3的实验器材后进一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2)利用图2所给的器材,你打算设计怎样的电路来讨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如何操作?得到的结论如何?
  问题(3)利用图3所给的器材,你打算设计怎样的电路来讨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如何操作?得到的结论如何?
  问题(4)以上实验中,能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共性?
  问题(5)如果磁场不变,是否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问题(6)以上各情况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是什么?
  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积极探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在不断地形成和建构着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条件.
  点评 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支架,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自然地随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搭建学习支架.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学习就逐渐深入.
  3 实验支架
  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过程中,各小组的学生均积极动脑、动手,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尝试各种可能的操作方法,积极寻求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原因.
  探究一 利用实验器材(一)连成如图4电路,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探究二 利用实验器材(二)连成如图5电路,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在经历了实验探究之后,不同小组的学生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并将各种操作方法进行展示,同时总结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学生从表中的不同情况总结出具有共性的结论.
  点评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大胆尝试各种可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除了采用条形磁铁插入螺线管、拔出螺线管等常规方法外,还有的同学采用了将铁芯在螺线管外部移动、旋转等方式来探究有无感应电流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研究了多种可能性,最后又将结果进行筛选、分析、总结,寻求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学生在独立实验的过程中,物理知识得到了巩固,思维得到了锻炼,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实验支架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对于拓展物理实验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探究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在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有些小组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不知该如何进行探究,应采取哪些操作方法.这时,教师给他们稍许的提示,适当的引导,就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实际上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支架”——建议支架.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从而使学生在自己搭建的支架帮助下,智力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除了以上提到的情境支架、问题支架、实验支架、建议支架外,学习支架中还有图表支架、工具支架等不同的形式.“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挖掘知识内涵,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活动与讨论,合理运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帮助,依靠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不断地缩短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支架式教学的精华之处是让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通过表达个人的文化态度和观点,学生不仅能认识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的重要性,而且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对它的探索和研究应该成为物理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他文献
苏教版新课改革不断深入,许多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学逐渐趋于开放性,意在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式并且引导其不断地总结提高自己.开放性试题需要通过不同的角度,达到锻炼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目的,因此开放性试题的设计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对试题的条件、结论及解题策略等方面的训练,有针对性的设计题目,使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  1物理力学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技巧  1.1推陈出新,用新颖的方法设计问题  在设计试
家用电路的电流是正弦式电流,关于正弦式交流电的有效值,高中物理教材中也只是给出结论,让学生直接应用.文中笔者给出了正弦式交流电的有效值的推导,也旨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按照电流有效值的定义:让交流与恒定电流分别通过阻值相同的电阻,如果在交流的一个周期内它们产生的热量相等,那么这个恒定电流的电流值就是交流电的有效值.  如图1为正弦式交流电的图象,瞬时电流的表达式为I=I0sin
随着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也随之不断改进.在初中物理的初学阶段,学生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是有时因受“物理难学”,“物理公式套不完”说法的影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和畏难心理.因此,为使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初中物理阶段的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实验、生活、情感等教学资源的优势,用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1开展课题研
3 要点举例  3.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例1 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释放一个相同的小球.当持续放下n个小球之后,如图2所示,用手机把小球滚动的场景拍摄,测得AB=15 cm,BC=20 cm,回答下列问题:  (1)小球滚动的加速度值;  (2)拍摄像片时B球的速度值;  (3)C和D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4)在A球上面还有几个正在滚动的小球?  解析 因为每隔0.1 s放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知识的创新、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我们的现行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试教育还主导着我们教育的方式.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创新人才,我们对学生势必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1要
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关于物理概念教学的文章很多,但在这些已发表的文献中,许多作者并没有区分好物理概念和物理量,混淆了两者的界限,其中尤以同名的物理概念和物理量为重,常见表述为“定量的物理概念,即物理量”或者“物理量就是定量的物理概念”.  其实,物理概念和物理量是有本质区别的:物理概念是物理量的前提,也是物理量的基础,物理量从属于与之相应的同名物理概念,没有物理概念,就谈不上物理量;物理量通常都有与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对整个物理教学效率的高低,对学生巩固知识、活化规律的理解起十分关键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在教学中对习题进行变式拓展,从而训练学生思维水平、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除了变式训练,实际上物理习题教学中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价值,如构建物理情景为后续学习铺垫,作为德育素材,作为反例铲除错误前概念,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等.挖掘习题的这些价值,可以丰富物理教学的内涵.  
代入法最初是数学解题方法的一种,主要集中运用在解方程组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计算变得更加简单,并且能够有效的验证答案的对错,减少出错率.所以在初中物理中同样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的计算负担.当然,数学的解题方法还有很多运用在了物理学习中,给物理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解题技巧.  1代入法概述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代入法运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通过系数的选择,运用未知数代替的方式进
《中小学管理》在2017年开辟了“我们的老校长”子栏目,何其好啊!  栏目中所言“老校长”,也包括“老书记”,诚如编者所言:他們“犹如一座座蕴藏着丰富教育智慧的宝库”。米桂山同志,就是这宝库中的“一宝”。  米桂山原本是北京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北京二中”)的高材生。1952年高中毕业时,他要想考上一所著名大学,几乎毫无悬念。但就在报考大学前夕,“组织上”动员他留校工作,他当即服从组织安排,从此成
期刊
中学物理教学中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应用到课堂是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注重学生接受的知识不能忽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途径;注重学生阶段性知识的掌握不能忽视为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准备.构建学生在物理学的思维敏捷和应变能力,增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学生探究性精神以及创新性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1形象思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