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记者应加强责任心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ifei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分析记者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编辑把关时注意力的焦点,本文从两个角度——写作中各种错误的形式和错误的原因——对619篇新闻稿的改写实例进行了研究。经过分类和比较,笔者发现,新闻写作中的主要问题是错别字、多字、少字和事实不准确,而导致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则是粗心大意和对待事实缺乏严谨的态度。虽然这些错误是可以通过记者提高自己的责任心来避免的,可很多记者却把它们直接推向编辑。这无疑是为编辑设置了“议程”——把关时要为记者的责任心小心翼翼。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编辑把关的误区,更是责任的错位。
  本文的分析对象,取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1月的新华社总编室的全部改稿实例,共619篇。分析的方法首先是通过改稿实例考察记者在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错误的形式并分析每种错误的原因,然后,将错误的形式和原因分类并在数量上加以比较,以发现错误集中于哪个领域,主要由什么原因所致。
  经整理,各类错误及其原因见下表:
  
  1.错别字,多字,少字
  
  粗心大意导致的错字、多字、少字共202处,如“比去年同期降低”写成了“与去年同期降低”,“哈萨克斯坦”写成了“哈萨克斯斯坦”,“并不等于”写成了“并等于”。在错字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记者将稿件输入计算机时的打字错误产生的,如“非典型肺炎”写成了“非典性肺炎”,这样的错误,只要记者回头瞥一眼键入的文字,是完全可以自行排除的,可是,在619处错误中,却因为打字错了87次。
  另一类错别字是由记者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不扎实导致的。同音字、形近字混淆是主要表现,比如,“的”、“地”、“得”不分,“象”和“像”不分,乱用“他们”、“她们”和“它们”,不知何时使用“权力”、何时拥有“权利”。这不仅仅是记者语言文字功夫本身的问题,也是记者的态度问题。为什么不去查查字典呢?虽是举手之劳,可不愿费心的记者大有人在。这类错误共153处,占了总体的24.7%,这样大的比例,反映了很多记者的懒惰心态。
  还有人写错字是因为知识欠缺,如“公证制度”写成了“公正制度”,“甲胺磷”写成了“甲铵磷”。这类问题虽不突出,可是我们的记者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还是应该努力弥补其他领域的知识。
  
  2.事实不准确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事实不准确是犯了行业的大忌。可是,仍有不少记者态度不甚严谨,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名称、职称、语言、行为和事物的名称、数量没有认真核实。比如,“去年秋天”写成了“今年秋天”,“7个州”写成了“11个州”,“受轻伤的彭佳威同学的父亲彭力”被篡改为“受轻伤的彭力同学的父亲彭佳威”,行政学院的“青年学者”被记者评为“副教授”,“已经见过5次面”被说成“已经通过5次电话”。事实的准确是新闻界尤为敏感也是反复强调的问题,但是很多记者不以为然。619篇改稿实例中,有113篇因态度不认真导致报道的事实不准确。这个数字,反映了问题的普遍性,实在令人担忧。
  事实不准确还有另一个原因——记者的知识储备不足,对知识的运用不灵活。比如,一篇稿件写到“阿富汗将实行类似美国的总统内阁制”,但实际上,阿富汗将实行总统共和制。还有一个可笑的例子,一篇稿件中竟然出现了“电转煤、电转油”的字样。如果记者动一下脑筋,就会发现这是个常识性错误,至少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应该如此。
  
  3.措辞不准确和表述不当
  
  第一类措辞和表述不当主要有两个原因:随意缩写,专有名词和固定用法没有遵循本来的表述形式。比如,“呼和浩特市”被称为“呼市”,“七十七国集团”被简化为“七七国集团”。第二类问题是由语言文字功夫不过关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语义重复,搭配不当,指代不明等错误。例如,在“申辩”后面还要加一个“称”字,“遇害后对其表示哀悼,并对死者家属表示慰问”被写成“遇害后对其家人表示哀悼和慰问”,“25日午夜”写成了“当日午夜”。
  
  4.电头有问题
  
  这类错误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写作时不认真检查电头中的少字多字错字;二是不符合电头写作的规范。例如,日期中没有注明月份,缺少地点,还有的把“联合国”当作地点。
  
  5.标点符号不准确
  
  标点符号的错误有3个方面:有的记者忘了加标点,随意多加了标点或加错了标点;也有的人使用标点符号不规范,例如“台独”、“公投”这类词语不加引号是要犯政治错误的;还有的人语法存在问题,比如“三四十年代”的“三”和“四”之间就不能加顿号。
  
  6.译名不准确
  
  每一个媒体都有自己的体例标准,译名要受这个标准的约束,符合统一的规范。然而,这一点也常常被忽视,记者有时喜欢想当然地翻译。他们把“萨达姆·侯赛因”译为“萨达姆·侯塞因”,把“香榭丽舍大街”译为“香榭利舍大街”,主要是因为对统一的规范视而不见,也没有对自己产生任何怀疑。
  
  7.数量关系不准确
  
  数量关系方面的错误主要体现在语法上,有人将“五六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写成“五六百亿吨的天然气储量”,将“一封信”写成“一份信”,都是因为记者的语言基础不扎实,不再赘述。
  
  8.其他
  
  除了上述7类,还有一些错误比较复杂,它们的原因也是多样的。纠正这些错误,往往是依靠编辑多年来对语言的理解和对新闻的敏感。这些错误,也往往是记者自己难以发现的。
  虽然其他错误形式也不少,可最根本的错误原因不外乎3种:态度不认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和知识储备不足。这3种原因具有普遍性,它们体现在各种错误形式中。
  
  三种原因造成的错误次数比较
  
  将3种原因造成的错误次数加以比较,可以看到,态度不认真是最严重的问题,共380次,占了总体的61.4%;其次是语言文字功夫欠缺,共186次,占了30.0%;知识储备不足导致的错误还不算多,共25次。这反映了编辑把关时要花费一半以上的工夫来弥补记者的责任心不强带来的过失。事实上,上述错误中,很多是记者自己可以避免的,这完全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只要记者加强自己的责任心,严肃地对待写作并加以核实,刻苦地锤炼语言,积累知识,就可以为编辑减轻很大的负担,也只有这样,才能缩小编辑把关的误区。
其他文献
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引发了新闻媒体滚动式、密集型的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报纸纷纷推出号外。在报道中,新闻图片以绝对优势构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其中有关宇航员杨利伟的图片更是占据显著位置。从报纸上的新闻图片可以看出,在奉行宣传英雄人物的主旨的同时,新闻图片的传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闻图片的消费取向    当今是读图时代,推进视觉影响力的主要环境动因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认同
期刊
写文章是件难事,改文章更是不易。在日常的新闻写作中,不少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文章修改,认为文章写得尽管不算太好也不算太糟,凑合着能发表就行了。实践证明,好的文章都是在反复修改与锤炼中诞生的。  2003年8月,我随安阳市供销社的同志前往林州市参加全市供销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参观了林州市供销社在当地农村兴办的超市。当时,我感到这种新颖的购销方式别具一格,便在会议报道之余写出了一篇1200字的
期刊
穆老一生热爱农民。他不止一次对我们说:“农民最可怜,也最吃苦,最淳朴、厚道。什么时候占人口80%的农民富了,中国才真正富了。”1965年冬,他采访了宁陵县万庄林场的省林业劳模潘从正,写出了影响全国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潘从正种树坚决,外号“老坚决”。从此他就和“老坚决”及其家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穆老曾4次到万庄看望“老坚决”,并热情接待老人到北京参观。他还给老人撰写碑文。一位部级干部、新闻界的
期刊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广播市场    全球领先的媒介调查机构尼尔森媒介研究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拥有13亿人口、3.4亿个家庭和超过1000家电台的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广播市场。  尼尔森媒介研究亚太区执行总监马克·尼尔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媒体市场的逐步开放,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广播公司抢滩潜力巨大的中国广播市场。调查表明,近半数15岁以上的北京人每周收听电台广播,平均每周收
期刊
究竟什么才算美,自古以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到了现代,有一种新说法,美包括外表美和心灵美。苏联诗人马雅柯夫斯基曾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的确,假如没有内在的美,任何外表的美都不可能是完备的、长久的。而心灵美的人,不管外表是否美丽,总是受人欢迎的。像《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尽管相貌丑陋,但他的善良心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都会喜欢他。在今天,大家都认为"心灵美
期刊
企业报如何定位,受制于企业如何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应当看到,企业走向市场后,企业报与企业的关系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有三种:一种是依然保持供养关系,企业报完全靠经费生存;第二种是保持半供养关系,即企业减少拨款,企业报需自我创收,补充经费的不足,这种关系带有过渡性质;第三种是完全断奶,企业报走向自我生存之路。一般来说,企业报只要还靠企业养活,其性质不会改变。如果企业报与企业断奶,靠报纸发行生存,
期刊
电视画面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为什么还要配上解说词呢?这是因为一切的电视画面都具有二重性,其表义都带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电视画面既启发人们的思维,也可能限制人的思维;它既可以唤起人们的想像和联想,又可能让人们的思维局限于画面,这样,就需要其他因素的介入,这就是解说词。  电视解说词创作是一种特殊写作形式,但在语言文字的要求方面与其他的写作也有许多共性的地方:一是准确,即要抓住要害,明白无误;二是凝练
期刊
从传播新闻的及时性方面说,消息无可争议地是报纸的主角,这是报纸作为新闻纸的特性所决定的。要使消息在舆论宣传中发挥好的指导作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努力提高消息的公众接受度,让读者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了解新闻事实,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企业的法规制度,接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正确的思想观点。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消息的公众接受度呢!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琢磨读者的心理  首先,要本着服务群众的态度,仔
期刊
叩开被采访者的房门,只不过迈出了采访的第一步。他在心理上能很快地接受你继而敞开他的心扉吗?这不仅取决于你的气质和风度,还取决于你能否成功地切入……  不管再过多少年代,不论历史怎样变幻,陈伯达都会是一个人物。作为当年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中国“第四号人物”,作为中共的“理论家”、“舆论总管”和“一枝笔”,陈伯达与中国许多著名人物、著名事件、著名文件紧紧联系在一起。研究中共党史,书写中国历史,
期刊
农民增收工作一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也是我们各级党报经济报道工作的重中之重。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近几年由于国内农产品供过于求,农民收入增幅逐年降低,农民增收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难以破解的难题。各级党报要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帮助政府破解农民增收这道难题。  舆论释惑:客观辩证地看待农民增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