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穆老一生热爱农民。他不止一次对我们说:“农民最可怜,也最吃苦,最淳朴、厚道。什么时候占人口80%的农民富了,中国才真正富了。”1965年冬,他采访了宁陵县万庄林场的省林业劳模潘从正,写出了影响全国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潘从正种树坚决,外号“老坚决”。从此他就和“老坚决”及其家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穆老曾4次到万庄看望“老坚决”,并热情接待老人到北京参观。他还给老人撰写碑文。一位部级干部、新闻界的领导人,给一位普通农民写碑文,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老坚决”的孙子潘园林先后23次看望穆青。他说:“穆老待我很亲,像亲爷爷。我有两个爷爷。”
1999年秋,养病期间我随潘园林采访宁陵县万庄林场。从郑州出发沿310国道整整走了半天,拐弯抹角才来到万庄。一路就想,作为新华社社长的穆青不可谓不忙,他竟风尘仆仆到这个偏僻的乡村4次,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到穷沙窝里寻找一位普通的农民交朋友?
我们来时正赶上一个金黄的季节,纵横交错的白腊条林网里,人们正在收摘花生。梨园里,“老坚决”培育的优良品种“金顶谢花酥”逢着盛果期,满眼望不尽的金蛋蛋,人们忙着采摘包装,大卡车往外地运输。
走在“老坚决”修成的一条通往林场的小路上,心里很不平静。路边栽种的白杨树已高大成林。想当初,老人为了迎接穆青再来,就从远处背来土,把斜坡垫平。他年纪大,腰又弯,就趴在地上,一只手用铲子撑着地面,一只手拖着沉甸甸的土袋,一袋一袋地垫。裤子磨烂了,膝盖磨出了血,他终于垫起了这条50米长、6米宽的路面,两边还栽了两排杨树固定住泥土。他记着穆青走时说的话:“我活到你这岁数,还要再来4次!”他盼望着有一天穆青沿着这条小路走来……
林场里,一枝一叶都记录着他们的友情。穆青与“老坚决”共同栽种的泡桐树,被人们称为“友谊树”,已长得一搂粗,树干笔直挺拔,树冠枝叶茂盛,亭亭如盖,蓝天白云下绿叶闪动着阳光。不远处,老人为穆青培育樱桃苗的母树,因不断压条繁衍,根部垒起了半米高的土堆。如今长在新华社大院里的那两棵樱桃树已是枝繁叶茂。泡桐树北面的一座小屋,就是穆青与老人促膝长谈的地方。屋内迎门桌上立着穆青的题词:“绿阴老人,林业世家。”墙上挂着“老坚决”的奖状,桌上还摆放着穆青和他们全家的照片。穆青的照片被嵌在正中央。“老坚决”活着时,每天都用袖子把镜面擦干净,望着穆青的相片,口中喃喃地说:“老兄弟,想你呀!”1989年12月3日,“老坚决”无疾而终,弥留之际他不住呼唤着:“穆青……穆青……”他留下的遗言是把重孙的名字改叫“潘青”。
“老坚决”的墓位于林场中央,周围苍松翠柏,一丛丛大丽花开得火红。1990年立碑之后,因石质不好1997年又重立,因此穆青两次为“老坚决”撰写碑文。横的竖的共写了5幅。我们采了一束野花献给长眠的老人,三鞠躬致敬,又瞻仰了穆青书写的碑文,一字字细读品赏,深深缅怀两位老人的友谊。
“老坚决”临终时对大儿子潘自修说:“你爹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穆社长是中央的大干部,就来看我4次了。我死后,你就领着在林场继续干,不能辜负了穆青的一片心!”潘自修对我说:“老父嘱咐我,穆青也嘱咐我,都希望我把林场搞好,别说我这辈子,就是子子孙孙也不忘林业。”1990年省林业厅奖给他“全省乡村林场先进单位”的镜匾。
如今满园硕果累累,特别是一株株石榴树,结得成窝子打蛋儿,很是喜人。村里年轻人结婚,潘老汉就送给石榴、樱桃苗作礼物。“老坚决”的家风代代相传。万庄林场成了宁陵县的一大景点,穆青与“老坚决”的友谊写进了县志。
2002年冬,潘自修也在林场终结人生,长眠在老父身旁。他的儿子牢记爷爷和穆青的嘱托,随即搬到林场,接下父亲的担子。
2003年10月11日晚7点30分,潘家得到了穆老去世的消息,全家痛哭。在向穆老遗体告别仪式上,潘园林哭得最痛。他是带着全家的心意,也是带着家乡父老的心意去向穆老告别的。他绕着穆爷爷没走几步,腿就发软,失去知觉,长哭不起。穆青的老伴续磊拉着他的手说:“园林呀,别哭了,老头找你爷爷去了,找你爷爷去了,跟你爷爷说话去了,他们俩再也不分开了!”
这惊动了在场的新闻工作者,从这位普通农民身上,人们看到了穆青和老百姓的深情厚谊。《人民日报》发表《学学穆青交友》一文,说“斯人已去,精神长存。想想穆青的‘一字一句总关情’,再看看穆青交的那些朋友,我们就知道该怎样做人为文,该如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园林听说穆老喜欢银杏树,从北京回来,就在林场栽下了38棵银杏树,以纪念穆老与他们家38年的友谊。受两位爷爷的影响,他把父老乡亲记在心中。农历正月十四,他从郑州请来两位果树专家,给乡亲们讲梨树管理,群众说:“你为大家办了一件大好事。送钱送物不如送技术。”园林说:“只有乡亲们都富了,我才心安!”
1999年秋,养病期间我随潘园林采访宁陵县万庄林场。从郑州出发沿310国道整整走了半天,拐弯抹角才来到万庄。一路就想,作为新华社社长的穆青不可谓不忙,他竟风尘仆仆到这个偏僻的乡村4次,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到穷沙窝里寻找一位普通的农民交朋友?
我们来时正赶上一个金黄的季节,纵横交错的白腊条林网里,人们正在收摘花生。梨园里,“老坚决”培育的优良品种“金顶谢花酥”逢着盛果期,满眼望不尽的金蛋蛋,人们忙着采摘包装,大卡车往外地运输。
走在“老坚决”修成的一条通往林场的小路上,心里很不平静。路边栽种的白杨树已高大成林。想当初,老人为了迎接穆青再来,就从远处背来土,把斜坡垫平。他年纪大,腰又弯,就趴在地上,一只手用铲子撑着地面,一只手拖着沉甸甸的土袋,一袋一袋地垫。裤子磨烂了,膝盖磨出了血,他终于垫起了这条50米长、6米宽的路面,两边还栽了两排杨树固定住泥土。他记着穆青走时说的话:“我活到你这岁数,还要再来4次!”他盼望着有一天穆青沿着这条小路走来……
林场里,一枝一叶都记录着他们的友情。穆青与“老坚决”共同栽种的泡桐树,被人们称为“友谊树”,已长得一搂粗,树干笔直挺拔,树冠枝叶茂盛,亭亭如盖,蓝天白云下绿叶闪动着阳光。不远处,老人为穆青培育樱桃苗的母树,因不断压条繁衍,根部垒起了半米高的土堆。如今长在新华社大院里的那两棵樱桃树已是枝繁叶茂。泡桐树北面的一座小屋,就是穆青与老人促膝长谈的地方。屋内迎门桌上立着穆青的题词:“绿阴老人,林业世家。”墙上挂着“老坚决”的奖状,桌上还摆放着穆青和他们全家的照片。穆青的照片被嵌在正中央。“老坚决”活着时,每天都用袖子把镜面擦干净,望着穆青的相片,口中喃喃地说:“老兄弟,想你呀!”1989年12月3日,“老坚决”无疾而终,弥留之际他不住呼唤着:“穆青……穆青……”他留下的遗言是把重孙的名字改叫“潘青”。
“老坚决”的墓位于林场中央,周围苍松翠柏,一丛丛大丽花开得火红。1990年立碑之后,因石质不好1997年又重立,因此穆青两次为“老坚决”撰写碑文。横的竖的共写了5幅。我们采了一束野花献给长眠的老人,三鞠躬致敬,又瞻仰了穆青书写的碑文,一字字细读品赏,深深缅怀两位老人的友谊。
“老坚决”临终时对大儿子潘自修说:“你爹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穆社长是中央的大干部,就来看我4次了。我死后,你就领着在林场继续干,不能辜负了穆青的一片心!”潘自修对我说:“老父嘱咐我,穆青也嘱咐我,都希望我把林场搞好,别说我这辈子,就是子子孙孙也不忘林业。”1990年省林业厅奖给他“全省乡村林场先进单位”的镜匾。
如今满园硕果累累,特别是一株株石榴树,结得成窝子打蛋儿,很是喜人。村里年轻人结婚,潘老汉就送给石榴、樱桃苗作礼物。“老坚决”的家风代代相传。万庄林场成了宁陵县的一大景点,穆青与“老坚决”的友谊写进了县志。
2002年冬,潘自修也在林场终结人生,长眠在老父身旁。他的儿子牢记爷爷和穆青的嘱托,随即搬到林场,接下父亲的担子。
2003年10月11日晚7点30分,潘家得到了穆老去世的消息,全家痛哭。在向穆老遗体告别仪式上,潘园林哭得最痛。他是带着全家的心意,也是带着家乡父老的心意去向穆老告别的。他绕着穆爷爷没走几步,腿就发软,失去知觉,长哭不起。穆青的老伴续磊拉着他的手说:“园林呀,别哭了,老头找你爷爷去了,找你爷爷去了,跟你爷爷说话去了,他们俩再也不分开了!”
这惊动了在场的新闻工作者,从这位普通农民身上,人们看到了穆青和老百姓的深情厚谊。《人民日报》发表《学学穆青交友》一文,说“斯人已去,精神长存。想想穆青的‘一字一句总关情’,再看看穆青交的那些朋友,我们就知道该怎样做人为文,该如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园林听说穆老喜欢银杏树,从北京回来,就在林场栽下了38棵银杏树,以纪念穆老与他们家38年的友谊。受两位爷爷的影响,他把父老乡亲记在心中。农历正月十四,他从郑州请来两位果树专家,给乡亲们讲梨树管理,群众说:“你为大家办了一件大好事。送钱送物不如送技术。”园林说:“只有乡亲们都富了,我才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