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离散度测定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 :亚太传统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el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QTd测定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20例,分为两组,心梗组55例,心绞痛组65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QTd、QTcd、JTd和JTcd等心电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的QTd均值大于以往报道的正常人群,且心梗患者QTd大于心绞痛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QTcd、JTd、JTcd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不同心梗部位,不同心梗时期的患者,这些指标没有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QTd较正常人增加,心梗患者更加增高,提示QTd与心肌缺血坏死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的一个预测因子。同时QTcd、JTd和JTcd可能具有相同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冠心病;QT离散度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78-03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最长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1990年,Day等[1]发现QTd的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从而提出QTd可作为反映心肌区域复极异常的指标。但在不同的冠心病患者的研究中,QTd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的阐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冠心病患者各种临床因素与QTd之间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探讨QTd测定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1 資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资料选取自2001年1月至2007年2月在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共入选病人120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61.2±14.9岁。60例合并高血压病,22例合并糖尿病,无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死亡。将患者分为两组:心梗组病人55例,包括陈旧性心梗与急性心梗;心绞痛组65例,包括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X综合征等。
  病人入选和排除标准:入选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的胸痛等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典型心电图动态变化;典型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或肌钙蛋白)动态变化。具有以上任何两项者;②陈旧性心梗。有心肌梗死病史和/或明确的心电图表现;③心绞痛。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
  下列情况予以排除:合并持续性房扑或房颤、起搏器心律以及心电图上可测量导联数<8个(胸导联<3个)。
  1.2 方法
  QTd的测定: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24h内,在安静、仰卧状态下采用同步三导心电图仪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走纸速度25mm/s,增益1mV/mm。使用精度为2mm的分规测量。每个导联测相邻的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QT间期等参数,最后取其平均值。①QT间期以同步三个导联中QRS波最早开始点作为起点;②J点为S波与ST段的交点,JT间期即J点到T波终点的距离;③T波终点按下述标准判定:以TP为等电位线,T波回到等电位线的交点作为T波终点;如遇u波则以T波与u波之间的最低点作为终点;如T波低平、伪差严重、难以确定终点,则放弃测量该导联。最后保证入选病例可测导联数>8个(胸导>3个);④QTd为所测导联中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间期(QTmin)之差,并依据Bazett公式(QTc=QT/RR1/2)计算校正OT间期后,再得出校正QT离散度(QTcd=QTc max-QTcmin);JT间期也经过类似处理得到相应的JTd、JTcd.
  血清学指标测定:入院后肌钙蛋白、肌酸肌酶(CK)等心肌坏死标志物,考虑到其心梗后的动态变化,取入院后检测到的血清最高浓度。
  心脏超声检查:所有患者于住院期间进行了心脏超声检查。
  冠脉造影检查:共有72例患者住院期间接受了检查。采用标准Jundkins法经股动脉或肱动脉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详细记录冠脉病变范围位数、狭窄程度。
  24h动态心电图检测:72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均于住院期间进行了动态心电图检测。由计算机自动计算正常窦性心律的RR间期,并按程序得出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时域指标:①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②每5min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I);SDNN的均值(SDNNI);④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⑤正常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PNN50)。
  1.3 数据统计处理
  所有资料应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过程);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双侧P值<0.05认为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心绞痛组与心梗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心绞痛组与心梗组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血压、心率等临床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见表1)。
  


  2.2 心绞痛组与心梗组患者心肌酶学以及动态心电图结果的比较(见表2)
  


  2.3 心绞痛组与心梗组心电参数比较
  心梗组QTd明显较心梗组增加(P<0.05),QTcd、JTd及JTcd增加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同时在心梗组中,不同心梗部位的患者之间(前壁、下壁和多部位心梗)的各项心电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陈旧性心梗与急性心梗患者之间的心电参数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QTd诊断因为它的简单无创,所以从提出概念以来,大量的研究报道了QTd的临床应用。QTd除了被用于评估多种心脏疾病的预后,还被用于糖尿病、癫病、神经性厌食症等疾病的诊断,评估这些疾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对于冠心病患者,尤其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颤的危险性大小,QTd一直都是研究者的兴趣所在。虽然有很多研究表明,QTd增大的人群发生恶性心脏病的危险性增加,但也有相当多的研究结果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所以,一直以来对QTd的临床应用都存在较大分歧,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QT离散度的发生机制、测量方法的标准化、正常或异常值的范围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尽管同步12导联心电图避免了心动周期对QT间期动力学的影响,被看作是测量QTd的必要条件,但也有人认为:因为QT间期动力学反应迟缓,以非同步导联得到的结果也可以满足临床的需要[2,3]。曾有学者提出用经过Bazett公式进行心率校正后的QTcd(corrected QT dispersion)代替QTd,预测的准确率会有所提高,但同样未获得认同[4]。另有学者对JT间期、JT离散度QT dispersion,JTd)对恶性心律失常及碎死危险的预测价值进行了评价,认为JTd似乎优于QTd,有望成为新的预测心脏事件危险的指标[5]。而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对冠心病患者的QTd、QTcd、JTd、JTcd均做为观察指标,进行评价。
  目前的观点认为QTd是反映心室复极不均一的指标。而心室复极异常是产生恶性心律失常或猝死的生理基础。不同的研究都发现QTd与心肌缺血事件关系密切,急性冠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常会引起QTd的增大,有心肌梗死的患者QTd增大得更为明显[6],而且有效的再灌注治疗也常能使增大的QTd回落[7]。本次回顾分析中的120例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均值为(54±32ms)大于国内有关研究中报道的正常人群的QTd均值(32.9±9.8ms),且心梗组QTd较心绞痛组增大更为明显,表明心肌缺血与坏死可导致心室复极异常,且与心肌缺血坏死的严重程度有关。心肌梗死时,梗死部位的心肌中仍可有部分存活心肌[9]。一方面,梗死心肌失去对心电刺激的响应,没有反应或反应延迟;另一方面,存活心肌仍有心电应激性。两种细胞在梗死部位交织在一起,当同一心电冲动下传时,在不同的细胞就产生了不同的除极复极差异或传导迟缓,甚至构成折返环路,从而在整体上表现为心室复极的离散、QTd增大,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增加[10]。心肌代谢显象(PET)的结果也发现,QTd与坏死心肌程度和梗死部位存活心肌密切相关[9]。在左室功能良好时,心肌坏死区域存活心肌数量多的患者QTd低于存活心肌数量少的患者[11]。此外,心梗时QTd的显著增加还可能与梗死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心肌中层M细胞动作电位延长、室壁异常活动等因素有关。这都提示心梗患者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有学者指出,QTd不仅与心肌缺血有关,而且与梗死的部位相关。前壁心梗就较下壁心梗QTd增加明显[12]。但亦有学者的研究未发现QTd与心肌梗死有区域性相关[13]。梁黔生等报道,QT间期在心梗组较正常对照组各导联均明显延长,且二者导联分布趋势类似,并未见到与梗死区域相关的QT改变,认为QTd不能代表心肌复极的区域性差异[14]。在我们的研究中,不同梗阻部位心梗的QTd增加也存在统计学差异。看来QTd与心梗部位的关系尚未确定,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我们对陈旧性心梗以及急性心梗患者也进行了比较,其QTd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QTd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的关系尚存争议,既有研究认为多支病变患者QTd大于单支病变者,表明QTd与病变血管支数具有相关性[15,16];也有研究认为两者并无相关性[17,18]。本研究尚未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这是我们以后需要完善的工作。
  总之,冠心病患者QTd较以往报道的正常人群为高,心肌梗死患者QTd增加更加明显,显示心肌缺血坏死可导致心室复极异常,尤以心肌坏死时作用更为突出;QTd的改变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的一个预测性的指标。而QTcd、JTd、JTcd和QTd的变化同样敏感,影响因素大致相似,其检测可能有相同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Day CP,McComb JM,Campbell RW.QT dispersion:An indication of arrhythmia risk in patients with long QT intervals[J].Br Heart J,1990,63:342.
  [2] Lau CP,Freedman AR,Fleming S,et al.Hysteresis of the ventricular paced QT interval in response to abruptchanges in pacing rate[J].CardiovascRes,1987,22:67.
  [3] Malik M,Batchvarov VN.Measurement,interpretation and clinical potential of QT dispersion[J].J Am Coll Cardiol,2000,36:1749.
  [4] Vassilikos VP,Karagounis LA,etc.Correction for heart rate is not necessary for QT dispersion in individuals without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and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tachycardia[J].Ann Noninvasasive Electrocardio1,2002 Jan,7(1):47.
  [5] Fu GS,Meissner A,Simon R.Repolarization dispersion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J].Eur Heart J,1997,18(2):281.
  [6] 王亚峰,李勇,施海明,等.QT离散度与冠心病的关系[J].临床心电学,1996,5(4):156~158.
  [7] Moreno FL,Villanueva MT,Karagounis LA,et al.Reduction in QT internal dipersion by successful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1994:99.
  [8] 汪文娟,杨侃,张梦玺,等.正常成年人QT离散度及其相关系数的测定[J].中国现代医学,2003,13(2):88~90.
  [9] 宋潜英,张晓丽,吴维力,等.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存活心肌对QT离散度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2000,28(1):30~32.
  [10] Maarouf N,Rowland E.What makes patients vulnerable to ventricular tachyeardia of fibrillation[J].Eur Heart J,2003,5(suppl1):122~127.
  [11] Schinkel AF,Bountioukos M.Relation between QT dispersion and myocardial viability in ischaemic cardiomyopathy[J].Am J Cardio1,2003,92(6):712~715.
  [12] Nobuyuki Hashimoto MD,Haruki Musha MD,Atsushi Ozawa MD,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infarction location and size to QT disper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yocardial infarction[J].Jpn Heart J,2002,43(5):455~461.
  [13] Mirvis DM.Spatial variation of QT intervals in normal persons and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m Coll Cardiol,1985,5:625~631.
  [14] 梁黔生,陆再英.QT离散度不能反映心肌复极的区域性差异[J].中华心血管病,2003,31(7):498~501.
  [15] Higham PD,Stevenson R,Furniss SS,et al.Coronary occlusion and QT dispersion:the importance of severe ischaemia and multivessel disease[J].Br Heart J,1993,69(5):35.
  [16] 袁沃亮,王景峰,聶如琼,等.QT间期及其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2002,16(1):40~42.
  [17] Lyras TG,Papapanagiotou VA,Foukarakismg,et al.Evaluation of serial QT dispersion in patients with first non-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lation to the severity of underly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lin Cardiol,2003,26(4):189~195.
  [18] Giedrimiene D,Giri S,Giedrimas A,et al.Effects of Ischemia on Repo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Single and Multivessel Coronary Disease[J].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1,2003,26(1 Pt2):390~393.
  (责任编辑:陈涌涛)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自制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12月采用自制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显效率65%,总有效率95%,肝功能改善明显。结论:中药能够改善肝脏微循环,利尿消水,从而达到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值得临床探讨应用。  关键词:中药;肝硬化腹水;肝脏;利尿  中图分类号:R657.3+1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复方虫草制剂-天力克注射液对人肝癌细胞HepG-2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FCM)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bcl-2的变化,AV/PI双染检测细胞膜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测定Survivin蛋白及NF-κBp65的表达;用TRAP-PCR-银染法对肝癌细胞
期刊
摘 要:目的:通过对12例低血糖脑病误诊分析,探讨老年低血糖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减少误诊率。方法:根据其病史、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来鉴别两种疾病。结果与结论:对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病人应用降糖药时应重视低血糖的防治。  关键词:老年人;低血糖征;误诊;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R5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61-01    低血糖征是指血浆葡萄糖浓度低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并低蛋白血症的疗效。方法:将189例肝硬化并低蛋白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保肝,营养,对症治疗)89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及中医辨证施治)100例。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低蛋白血症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肝硬化并低蛋白血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肝硬化;低蛋白血症;
期刊
摘 要:视黄醇(维生素A)结合蛋白4(RBP4,retinal binding protein 4)是新近研究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有研究显示它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是肥胖和Ⅱ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因子。  关键词:RBP4;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27-03    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
期刊
摘 要:目的:对40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进行分析,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4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物以及治疗转归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有:抗结核药为27.5%(11/40),抗肿瘤药为20.0%(8/40),解热镇痛药为12.5%(5/40),抗甲状腺药为10.0%(4/40),抗精神病药10.0%(4/40),中草药为7.
期刊
摘 要:当代台湾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医药大学,因为它不仅是当代台湾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也是台湾中医药医疗、教学和科研的中心,是台湾地区中医药事业的引擎。中国医药大学创办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国医药学院”,经过50年的创新与发展,现有6个学院、23个学系、23个研究所硕士班、6个研究所博士班、台中附设医院及北港附设医院等教学研究与医疗单位。新世纪的中国医药大学正以崭新的姿态向“国际一流的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内服、灌肠配合西药青霉素、甲硝唑静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采用中药内服、灌肠配合西药青霉素、甲哨唑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120例单纯采用西药(同治疗组)治疗,均10d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82例,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36例,显效21例,有效31例,无效33例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外周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显微外科神经束膜缝合术技术,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外周神经损伤52例患者,观察疗效。结果:经6个月随访,按国际统一标准评定,治疗优良率为86.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操作精确、轻柔,对组织损伤小,临床疗效好;同时手术治疗应及早进行。  关键词:外周神经;损伤;显微外科技术;神经束膜缝合  中图分类号:R651.4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超声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6例经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脾破裂的超声影像资料。结果:术前超声检查诊断为脾破裂200例,诊断正确率100%,声像图表现:脾实质内出现异常回声区(低回声、高回声、囊实混合回声等),其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结论:超声对外伤性脾破裂诊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超声;外伤;脾破裂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