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对40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进行分析,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4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物以及治疗转归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有:抗结核药为27.5%(11/40),抗肿瘤药为20.0%(8/40),解热镇痛药为12.5%(5/40),抗甲状腺药为10.0%(4/40),抗精神病药10.0%(4/40),中草药为7.5%(3/40),其他类药为12.5%(5/40)。临床出现急性药物性肝病36例,慢性药物性肝病4例。结论:不同种类的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病,且由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易导致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关键词: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74-01
药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多数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和皮疹,病程常可逆转;重症者可出现肝坏死,易致死亡。由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笔者采用回顾性分析对40例药物性肝炎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为2004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45岁。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翻阅住院病历,记录服药史、临床症状、血象、肝功能试验、原学标志物检查,其中5例有肝穿刺病理结果。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1]。
2 结果
2.1 病因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有:抗结核药为27.5%(11/40),抗肿瘤药为20.0%(8/40),解热镇痛药为12.5%(5/40),抗甲状腺药为10.0%(4/40),抗精神病药10.0%(4/40),中草药为7.5%(3/40),其他类药为12.5%(5/40)。
2.2 发病时间
用药后1周内的9例(22.5%),1~4周的16例(40.0%),4~8周的9例(22.5%),8周以上6例(13.16%)。
2.3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有乏力、纳差、黄疸等症状出现。乏力36例,納差37例,出现黄疸36例,发热4例,皮肤瘙痒13例,肝大2例。
2.4 辅助检查
谷丙转氨酶(ALT)升高38例,谷草转氨酶(AST)升高37例,碱性磷酸酶(ALP)升高28例,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40例,总胆红素(TBil)升高36例,总胆汁酸(TBA)升高36例,白蛋白(ALB)下降9例,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大于6%21例。彩超检查,提示肝实质弥漫性损害32例,慢性肝损害4例。
2.5 治疗及转归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给予保肝、降黄、对症等综合治疗。经治疗,治愈24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97.5%。有1例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的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
3 讨论
随着临床使用药物种类的增加,药物性肝炎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有资料报导,目前全世界有600多种药物可以引起药物性肝炎。在所有药物的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炎占3%~9%[2]。药物造成肝损伤主要有以下2个因素:首先是直接损伤,即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与细胞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触发细胞死亡。抗肿瘤药物、解热镇痛药多通过这种机制造成肝损伤;其次为给药触发机体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3],从而造成间接损伤。抗生素造成的肝损伤多与此有关。不过本病通常由多种因素同时作用而发生,药物毒性、剂量、患者年龄、性别、对药物的敏感性、免疫状态、同时应用多种药物、以及原有肝病等均为本病的发生因素。一旦发病,首先应及时停用相关可疑药物,并给予保肝降黄、对症支持治疗,临床医生应重视药物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姚光弼.药物性肝病[J].中华消化,1999,19(5):50~53.
[2] Aplowitz N.Drug - induced liver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drug develop2ment and regulation[J].Drug Saf ,2001 ,24(7):483~490.
[3] Van-Pelt FN,Straub P,Manns MP.Molecular basis of drug-induced immunological liver injury[J].Semin liver Dis,1995,15:283~300.
(责任编辑:姜付平)
关键词: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74-01
药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多数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和皮疹,病程常可逆转;重症者可出现肝坏死,易致死亡。由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笔者采用回顾性分析对40例药物性肝炎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为2004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45岁。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翻阅住院病历,记录服药史、临床症状、血象、肝功能试验、原学标志物检查,其中5例有肝穿刺病理结果。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1]。
2 结果
2.1 病因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有:抗结核药为27.5%(11/40),抗肿瘤药为20.0%(8/40),解热镇痛药为12.5%(5/40),抗甲状腺药为10.0%(4/40),抗精神病药10.0%(4/40),中草药为7.5%(3/40),其他类药为12.5%(5/40)。
2.2 发病时间
用药后1周内的9例(22.5%),1~4周的16例(40.0%),4~8周的9例(22.5%),8周以上6例(13.16%)。
2.3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有乏力、纳差、黄疸等症状出现。乏力36例,納差37例,出现黄疸36例,发热4例,皮肤瘙痒13例,肝大2例。
2.4 辅助检查
谷丙转氨酶(ALT)升高38例,谷草转氨酶(AST)升高37例,碱性磷酸酶(ALP)升高28例,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40例,总胆红素(TBil)升高36例,总胆汁酸(TBA)升高36例,白蛋白(ALB)下降9例,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大于6%21例。彩超检查,提示肝实质弥漫性损害32例,慢性肝损害4例。
2.5 治疗及转归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给予保肝、降黄、对症等综合治疗。经治疗,治愈24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97.5%。有1例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的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
3 讨论
随着临床使用药物种类的增加,药物性肝炎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有资料报导,目前全世界有600多种药物可以引起药物性肝炎。在所有药物的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炎占3%~9%[2]。药物造成肝损伤主要有以下2个因素:首先是直接损伤,即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与细胞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触发细胞死亡。抗肿瘤药物、解热镇痛药多通过这种机制造成肝损伤;其次为给药触发机体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3],从而造成间接损伤。抗生素造成的肝损伤多与此有关。不过本病通常由多种因素同时作用而发生,药物毒性、剂量、患者年龄、性别、对药物的敏感性、免疫状态、同时应用多种药物、以及原有肝病等均为本病的发生因素。一旦发病,首先应及时停用相关可疑药物,并给予保肝降黄、对症支持治疗,临床医生应重视药物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姚光弼.药物性肝病[J].中华消化,1999,19(5):50~53.
[2] Aplowitz N.Drug - induced liver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drug develop2ment and regulation[J].Drug Saf ,2001 ,24(7):483~490.
[3] Van-Pelt FN,Straub P,Manns MP.Molecular basis of drug-induced immunological liver injury[J].Semin liver Dis,1995,15:283~300.
(责任编辑: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