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您真的走了吗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q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过晚饭,按照习惯,我每天都要到西安石油大学体育场去转上几圈,今天也不例外。
  当步行至石油大学体育场北门时,我不由自主说了一句:陈忠实老师的工作室就在对面的生活区。见没有人接话,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在自言自语。是啊,陈老师已经去世了,今天都第四天了啊!我这不是自己欺骗自己吗?今天中午,一朋友还邀我到环山路边的垂钓园去散心,说是看我这几天神情恍惚,精神状态很不好,想让我缓解一下压抑的心情。其实,我自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从4月29日早上听到陈老师去世的消息开始,心口时不时就感到一阵阵的刺痛。
  进入体育场,我又朝石油大学生活区看了看。我知道,陈忠实老师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我有多少次到这里看望过陈老师,一下子回忆不起来了。但是最后一次和陈老师在这里见面的情景,却记得很清楚。那是2015年1月4日,那天上午我打电话给陈老师说我想去看望他,他让我下午两点前赶到。按照以往的时间,我五分钟即可到达这里。但是那天我提前半个小时来到楼下,一直等到将近两点时给陈老师打了电话。陈老师的工作室在三楼,他推开窗户将一楼入户门的钥匙扔了下来,还大声给我说:“路男,楼下大门的电子按钮坏了,你自己开门进来吧。”和陈老师聊了大概有半个小时,他询问我门店的生意好不好,房租贵不贵,我说还过得去。记得很清楚的是陈老师当时说如果他需要的药品找不到让我帮他找一找,我连连点头。现在想起来,我是多么粗心大意啊,自己经营着药店,却没有详细询问陈老师当时的健康状况,只知道陈老师说他腰疼,也很少抽烟了。临走时陈老师说有啥事就尽管说,我说自己还经营着一家婚庆公司,陈老师能不能给我写一下公司的名称。他听了后说:“这个我不能给你写,用于商业广告方面的就不要为难我,我也很少写这个的。”谁知道,2月10日,杨毅老师打来电话,说陈老师给我写的字让我到作协去取。拿到陈老师的书法,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来看,是陈老师给我写的徐霞客的一句诗:春随青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回到家里,我给陈老师发了短信:非常感谢陈老师送我的墨宝,您的为人做事令晚辈愧当不如,吾当铭刻于心,时刻鞭策自己的人生之路!很快,陈忠实老师给我回了电话:“路男啊,我现在身体不好,很少参加一些活动,有啥事就发短信吧!”
  想到这些,我的心又开始疼痛起来,泪水不由得又流了下来。陈忠实老师是当代伟大的作家,他曾经说在他死后,要有一部垫棺做枕的书,《白鹿原》的问世,无疑是陈老师生命当中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作为一位让人敬慕的文学大家,陈老师为何能如此呵护和关心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我想,这就是一位伟大作家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的所在。我区区一个文学爱好者,却总能在陈忠实老师的言行中得到更多的教诲与影响。记得2003年4月,我的一组诗歌在“百花文学大奖赛”活动中获得诗歌类一等奖,给我颁奖的正是陈忠实老师。那天,我特别高兴,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陈忠实老师,当时还与陈老师照了合影。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在各种文学活动中,经常会见到陈忠实老师的身影。每次讲话,陈老师都将美好的祝福送给广大的文学青年,期望大家要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汲取生活营养,不断提炼不断升华,写得慢一些,写得稳一些,不要急功近利,敢于担当,甘于寂寞。陈老师这些发自内心的淳淳教诲一直以来激励着我,让我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地朝前走着。
  2007年,省内出现了许多的诗歌社团,诗歌沙龙在当时尤为活跃。作为一名诗歌作者,我很想创办一份诗歌刊物,很快就起了名字《大雁塔诗刊》。一天,我和诗人杨莹一起到省作协,我详细给时任省作协主席的陈忠实老师说明我的想法,他听了后说:“大雁塔诗刊这个名字起的好,希望你能把这份民间刊物编好。”陈老师当场在我的签名本上题写了一首诗,还盖上了他的印章。听到我想让他给刊物题写名字时,陈老师说:“刊物的名字不能随便写,这两天我写好了你来取。”过了大概三五天吧,我拿到了陈老师书写的一张四尺的刊物名“大雁塔诗刊原下陈忠实”。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将编辑好的《大雁塔诗刊》创刊号拿给陈老师,他认真地翻阅后给予高度赞扬,对刊物今后的编辑还提出好多宝贵的建议。虽然,这份民间诗歌刊物因各种因素只办了五六期,但是陈忠实老师对每一期都很关心。有一次在他的工作室,听到我说刊物都是我义务编辑自费印刷,陈老师说:“这不容易,过于艰难了,能办就办,办不了不要勉强。”
  是啊,一个人要办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太艰难了。陈忠实老师一生中办了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情,“文学依然神圣”“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些响彻耳边的话语,不管是在繁琐的生活中还是在平常的写作中,时时刻刻都在鼓舞着我。陈忠实老师朴实的话语,淳朴的处事风范影响的不仅仅是整个文坛,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同样赢得了广泛赞誉。4月30日下午,我和女儿到省作协吊唁陈老师。走进吊唁大厅,看到陈老师慈祥的遗容,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眼泪瞬间流了下来。走出作协大门,看见一个骑电动车的人带着孩子和老婆,他突然大声说:“啊,陈忠实老师不在了”,随即停车,对着老婆孩子说你们等等,我进去看看老人家吧!听到这句话,女儿问我陈爷爷为啥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护?我说:“孩子,这就是一个伟大作家的影响力。”
  想起来,时光过得太快了。去年12月21号,我听說陈老师出院了,就赶紧打电话说我想去看望他。陈老师的声音很嘶哑,语句断断续续,在电话里说:“我现在身体很不好,不方便见人,医生让我减少接待,你就不要来了。”谁知道,这竟然是我和陈老师最后的一次通话!
  现在,我走在石油大学体育场,这个距离陈忠实老师工作室最近的地方,此时还没有完全进入夜色。在跑道散步的跑步的人群一波一波的从身旁而过,时不时听到他们在说关于陈忠实老师在石油大学生活区的日常点滴:“多好的一个老汉啊,走的太快了”,“陈老师真的走了吗,他没有走,他需要好好休息”。是啊,陈老师太累了,我们不要再打扰他,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他需要好好的休息。
  陈老师走了,带走凝固的时光。
  陈老师来了,带回温暖和永恒!
其他文献
都知道他要走了,但没想到会这么快,因为工作原因,使我十分荣幸地与这件事情保持着密切联系。在最后三天,我见证了先生的痛苦;见证了先生的从容;见证了先生的安详;也见证了先生的顽强,不,可以说是钢铁一般的意志;更见证了先生对美好生命的留恋。  先生是去年这个时候查出舌癌的,整整一年时间,开始先生有些大意,一直当是口腔溃疡,只吃些维生素、或消炎片之类的东西,家里人看没效果,才催着他去检查的。没想到,一查出
期刊
严肃文学顾名思义,大致可以理解为纯文学、高雅文学。它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梳理一个时代的精神脉络,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表达对人性的认知,给人以新的启示和思索。  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是两种文学形态,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向来众说纷纭,唇枪舌剑,难分伯仲。大众阅读的兴趣与品位,也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提升。通俗文学通俗易懂,形同“快餐”,强调的是情节和故事,有商业成分。而严肃文学在作品深度、厚度、广度
期刊
爷爷种洋芋、土豆和马铃薯  爷爷出门种洋芋、土豆和马铃薯。爷爷荷锄,回头对我说:我去种洋芋、土豆和马铃薯了,这个时季不种,到时候我们吃什么?我听得三四年,方才慢慢知道,土豆就是洋芋,就是马铃薯。就好像爷爷的名字叫陈天法,又叫小伢,又叫作我的爷爷。  扛起锄头,锄柄是实心木、黄檀木做的。  我们的田地就在离家不远处的山坡平坦处,走过去只需五六分钟。但我抗拒得很,总是不愿跟着爷爷去地里。夏季草长过膝,
期刊
选自《陳忠实画传》
期刊
关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者之间关系,钱钟书先生有个著名的解读:“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吃就行了,何必要问是哪只母鸡下的?”此话道出了钱先生的大气、谦逊、睿智和幽默还有狡黠,点赞者不少。  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并非如此,你看前不久《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热播大江南北,与之相伴而生的有这样一个现象:从官方到民间、从文学界到理论界,从老一辈到在校大学生中学生,神州大地再次掀起了空前的“路遥热”。人们街谈
期刊
习焉不察、见惯不怪的惯性生活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它可以摧毁人对事物的惊奇与新鲜感,也可以摧毁人对事物的激动、痛苦、快乐,使人变得迟钝、冷漠、麻木。我对陈忠实就是这样的,因为长期交往、共事,因为在我们之间除了文学这根筋之外,还有那么多同事与同事、朋友与朋友、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经常会有的那么凡庸的事、琐碎的事、世俗的事,我也对他失去了面对一个陌生人那样的新鲜感和敏锐。正是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应一杂志之约,二
期刊
简玲今日要到佐敦去试婚纱,不知道为什么,搭地铁时,心神恍惚,坐着坐着,就到了油麻地站。到了油麻地站,她也不觉,随着人流上了扶手电梯,等到出了地铁口的时候,才发觉是到了油麻地的碧街。  她在脑海中努力地画着地图,想象着碧街至佐敦的距离,想象着从碧街到佐敦的行走路线,想着想着头就开始微微痛起来。方向感模糊的她,干脆不想了。反正时间充裕,走到哪里算哪里吧,实在找不到时再搭的士去。  从碧街过到马路对面去
期刊
2016年4月8日~10日在西安举办的“2016年第17届全国邮展”,由我主编的《集邮年华》一书获大银奖,我想第一时间把这个喜讯告诉忠实老兄,一是有老陈文章为本书领衔,而且是他唯一为集邮活动——2003年3月16日在《步辇图》邮票首先式上所作的讲话《春天的祝贺》。二是想给病中的老兄送点吉祥。但我知道不行,因为和莫伸约去医院看望老陈,都回答说不行,那就只有等几天了。  接着4月28日我去四川,29在
期刊
暮春四月,从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江南回往京城途中,惊闻陈忠实先生于清晨近八时仙逝。一颗文坛巨星,就此陨落。  我浑身一颤,心中刺痛,泪水夺眶而出。  列车疾驰,一路上,我怔怔地看着窗外,一遍遍回忆与先生的交往,一次次怆然而泣下。  初见先生,是在2003年夏季,我忝列为“中国著名作家三峡采风团”一员,先生是采风团副团长。途中,有人把他比作《白鹿原》中总是不动声色的那位朱先生,而我倒觉得他更像是书中
期刊
陈忠实走了!  是走在2016年4月29日早晨七点四十这个时间点。  1942年6月出生的陈忠实,生长在古长安那个叫灞桥的地方。写小说后就进了西安城,直到猴年的4月29日这个早上。  陈忠实是以他的《信任》而被文学界信任的。他是在《初夏》的时节踏上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学的“白鹿原”。从此他一心一意的开始了他文学白鹿原世界工程建造。历经暑热冷雨酷风的他,可以身杆被刀砍斧凿,可以躯体被结节疤痕,可以面容被
期刊